杨学政:云南宗教学研究的开拓者
时间:2025/7/31 10:21:19|点击数:
杨学政(著名宗教学研究学者)
◎ 早年经历
杨学政出生在滇川交界的宁蒗县,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他的父亲是白族,母亲是藏族,从小与世居永宁的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接触交往,精通6种民族语言,并对杂居于此的各民族文化风俗、禁忌习惯与宗教信仰耳濡目染。他的家乡不仅因风景旖旎的泸沽湖而闻名于世,更因独特的婚姻形态而长期被世界各地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所关注。
1975年,杨学政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宁蒗县文艺宣传队、县文化馆、县第一中学、县志办公室工作。在文艺宣传队期间,他曾随着马帮沿金沙江送演出到偏远山区,一路上经历了艰险和惊险,见识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在一次送演途中,人困马顿之时,突的一声马嘶,叫得人魂飞魄散,一匹驮着演出道具的马被悬崖边上的小路吓得不敢上前,惊恐之下将背上驮着的道具统统甩入江里。这惊魂一刻深深地烙在了杨老师的记忆里,他说:“都在鬼门关口走了一遭,人生还有什么好怕的呢?”这也培养了他敢闯敢拼的性格。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永宁调查家庭婚姻时,他曾担任向导与翻译。也因这一机缘,杨学政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在宁 蒗永宁、四川木里等地调查摩梭人的家庭与婚姻形态,并将目光逐渐聚焦于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基于“巴丁喇木”女神崇拜和普米族“韩归”的实地调查,杨学政于80年代初先后在宗教学顶级刊物《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摩梭人和普米族、藏族的女神崇拜》与《普米族的韩规教》两篇文章,用丰富的经验材料向学界展示了滇川交界处各民族的信仰样态。这两篇文章受到了任继愈先生等知名学者的赞赏和肯定。
正如任继愈先生在“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丛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样:“1956 年……的少数民族的社会普查……收获虽大,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因为调查重点放在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宗教状况只作为民俗的一部分来安排,没有列为专项,考虑不够详尽。”杨学政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抓住这一研究空白,在少数民族宗教和区域宗教等研究领域中一门深入,开启了他的宗教学研究之旅。
◎ 学术生涯
1983年底,杨学政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随后又转入宗教研究所。他说:“我对宗教的研究,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宗教现象的好奇。我认为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宗教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影响了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宗教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性,也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他的目标是 通过对云南各民族宗教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宗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宗教研究所工作期间,杨学政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宗教研究项目。他不仅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他说:“云南是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交融混生、互为消长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王国’。因而,不论是于宗教学,或是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而言,云南宗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他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来看待少数民族宗教,运用存活于云南各民族的原始宗教资料 撰写并出版了《原始宗教论》《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衍生的秘律——生殖崇拜论》等专著,并主编了“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原始宗 教百科全书》、《云南省志 ·宗教志》(1978—2005)等多部重要著作。
杨学政在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中国区域宗教研究等领域有着突出成就。他对中国原始宗教、藏传佛教、摩梭人宗教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他在《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中分析了滇川藏区各民族藏传佛教的起源、发展、流派、教义、仪式、艺术等方面,揭示了藏传佛教在民族地区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他在《衍生的秘律——生殖崇拜论》中探讨了生殖崇拜的本质、形式、功能和意义,认为生殖崇拜是人类对生命起源和延续的一种本能的敬畏和祈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杨学政不仅关注理论研究,还注重对宗教知识的普及和对党政部门的决策咨询。他主编或合作出版了“云南宗教知识丛书”等多部面向公众的宗教读物,为读者了解云南宗教的丰富内容及增长宗教学知识提供了便利。他还组织编撰、出版了5期《云南宗教情势报告》,围绕云南宗教领域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为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杨学政在宗教学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他的论文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国藏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涉及原始宗教、藏传佛教、摩梭人宗教、基督教等多个领域。他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地域宗史研究”“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他的荣誉和奖励包括 “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 奖”、“国家辞书二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 退休后活动
杨学政于2009年光荣退休,但作为一名学者,他的学术使命仍然驱使他前行。退休后,他仍然活跃在宗教学界,继续为中国宗教文化研究和保护做出努力。
退休后,杨学政任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宗教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该基地设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是云南省委统战部为加强云南宗教问题的研究,总结云南省民族宗教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而成立的。基地的设立加强了科研单位与省委统战部宗教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发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学科优势和学术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为中央、为云南党委政府提供决策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杨学政还倾注大量心血,主持《云南大百科全书·民族宗教卷·宗教篇》与《云南省志·宗教志》(1978—2005)的编纂工作。这两部重要图书是对云南各民 族宗教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权威的记录和总结,是云南宗教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参考书。
杨学政一直关切青年学者的培养,领路云南宗教学研究青年学者。多年来,他以“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中国原始宗教文化图文丛书”、“云南宗教系列专史”、《云南省志·宗教志》、《云南大百科全书·民族宗教卷·宗教篇》等书的编纂为平台,激发着许多学者致力于云南宗教的研究兴趣及学术动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云南宗教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让云南宗教学研究薪火相续不断壮大。杨学政时常叮嘱年轻学者应牢牢把握宗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面对新形势,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有利于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以及社会关系和谐、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作为宗教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徐正银 供稿)
来源/作者:云南省社科联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