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东南亚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5/5/6 16:03:37|点击数:
目 录
专家笔谈
回顾与展望:中国周边外交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十周年……陈利君 王存刚 王明进 徐 进 卢光盛 陈小鼎 和红梅 林延明 杨 辑 (1)
区域国别研究
莫迪政府的“民主之母”战略叙事及其建构逻辑……田绍钧(37)
系统论视角下尼泊尔政治稳定国内影响因素探析……孙瑜泽 何朝荣(66)
姜景奎专栏
“世界导师”与莫迪政府的文化外交……唐 颂(107)
印地语阴影主义诗歌中民族意识的呈现与建构……李亚兰(135)
英文摘要……(155)
内 容 摘 要
回顾与展望:中国周边外交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十周年
陈利君 王存刚 王明进 徐 进 卢光盛
陈小鼎 和红梅 林延明 杨 辑
摘要:2025 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周边外交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与周边国家的“五通”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但南亚东南亚地区目前正成为中美博弈的前沿,但周边国家大多经济体量小,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加强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展望未来,辐射中心建设要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为首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 大发展,将立体大通道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主动对接其他区域及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形成更多务实成果,以助力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惠及并引领周边地区发展,共同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莫迪政府的“民主之母”战略叙事及其建构逻辑
田绍钧
摘要: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勃兴,莫迪政府推出了一套标榜印度为“民主之母”的叙事。这一叙事通过挖掘古代印度教典籍来论证印度所谓的悠久民主传统,宣扬印人党政府民主治理的成效。从战略叙事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莫迪政府的“民主之母”叙事横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战略意图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莫迪政府运用体系叙事塑造“民主之母”的世界意义,获取道义合法性。其次,通过国家叙事来塑造“印度教国家”认同。再次,通过议题叙事输出话语性权力,最终提高印度的战略地位。莫迪政府“民主之母”战略叙事的主体多元,既有国家领导人及相关政府部门,也包括知识精英、媒体机构等。在叙事策略方面,莫迪政府通过互文性叙事策略、反叙事策略以及框定性叙事策略进行话语宣传,以增强印度“民主之母”的投射效果。然而,由于“民主之母”这一宏大叙事与印度政府实际的治理效能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叙事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从根本上来看,莫迪政府建构的“民主之母”战略叙事是印度教“国族建构”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表达,是“婆罗多”(Bharat)叙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西方民主话语的因应。
系统论视角下尼泊尔政治稳定国内影响因素探析
孙瑜泽 何朝荣
摘要:尼泊尔自 1990 年恢复代议制民主体制以来,国内政局持续动荡,已历经30次政府更迭。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视角出发,以“系统输入—系统调节—系统输出”为研究路径,构建起尼泊尔政治稳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尼泊尔的政治稳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难题,根源在于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失衡。在系统输入端,尼泊尔面临要求输入超载,主流议会政党难以有效应对武装革命、身份运动和族群政治等所代表的多元利益诉求。民众亦对政府与民主体制的支持输入下降,引发民粹主义与保皇势力等反建制力量抬头。在系统调节端,山区高种姓精英群体对边缘群体的排斥加剧了政治诉求的输入难度,主要政党为了党派利益的恶性竞争造成议会运行受阻、制宪困境和政治决策陷入僵局,进而导致政府频繁更迭。在系统输出端,尼泊尔在推进法治建设和行政服务方面效率不高,政治腐败进一步削弱国家治理能力。这些问题在政治系统各阶段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尼泊尔政治不稳定的底层逻辑。尼泊尔实现政治稳定仍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短期内的政局不稳或将仍是常态。
“世界导师”与莫迪政府的文化外交
唐 颂
摘要:2014 年以来,莫迪政府的文化外交展现出以塑造“世界导师”(Vishwaguru)国家形象为核心目标的新特征。“世界导师”概念在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崛起的过程中逐渐成型,并在 2014 年后成为官方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构一个以印度为全球“导师”的认可体系,莫迪政府不仅在国际层面确立了领导者形象、扭转了国家的边缘地位,还在国内选民中收获了更多政治支持。为传递这一国家形象,当代印度文化外交实践通过“知识共享”的核心模式,使“世界导师”话语得以具体化。2014 年后,依托教育外交、民主价值输出、大型文化活动等主要机制,印度强化了自身作为全球知识提供者、民主制度起源国和全球精神导师的角色。此外,莫迪政府积极利用二十国集团峰会、联合国等多边外交平台,推动传统科学与哲学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以确立印度在全球治理中的特殊领导地位。“世界导师”概念的官方化与制度化,体现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取向,映射出正在崛起的印度通过文化外交重塑国际等级秩序的战略考量与实践路径。
印地语阴影主义诗歌中民族意识的呈现与建构
李亚兰
摘要:印地语阴影主义诗歌兴起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主要以哲理、自然、情感为主题,以充满神秘色彩的哲思、自然意象的象征表达以及对自我情感体验的细腻描绘呈现独特诗学体系。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轰轰烈烈展开的历史背景下,阴影主义诗歌将创作视域从宏观的外部现实转向微观的内在精神,引发印地语文学界针对阴影主义诗歌文学价值评判的二元争论。本文以阴影主义诗歌代表诗人作品的文本细读为基础,从语言、情感、精神书写三重维度,考察阴影主义诗歌中民族意识的呈现与建构方式,并从阴影主义诗歌之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价值及功能方面,论证阴影主义诗歌作为“力量诗歌”的历史合理性。阴影主义诗歌采用克利方言印地语进行诗歌创作,以基于现实产生的痛苦与爱的情感书写,以及融合了文化复兴与现代意识的精神书写,呈现了独具印度性的民族意识。阴影主义诗歌推动了在民族意识传播中被寄予厚望的克利方言印地语的发展,通过情感共鸣、文化复兴及精神建构的方式凝聚民族团结,并以其对情感、内在精神的诗歌书写践行文学反封反殖乃至发展民族现代意识的历史任务,为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印度民族意识的建构作出了独特贡献,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文化动力。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稿件篇幅宜在25000字左右,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