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4/1/12 10:32:41|点击数:

  目  录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专栏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和平发展新形态......马 云 盛渤乘(1)

  政治·外交

  21世纪以来的印日关系:现实考量与共同关切......毛 悦(10)

  从新加坡站台“南海仲裁案”看对冲战略的成败......方柏华 党 屹(26)

  基于联盟理论的印度“印太”外交战略自主研究......吕嘉欣(41)

  越老两党加强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合作......韦健锋 孔志坚(61)

  权力体系变迁视角下马来西亚政治转型困境研究......刘 勇(75)

  姜景奎专栏

  从个体、集团和国家层面看印度教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张 洋(88)

  族群传统与社会适应——尼泊尔海外藏人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张 辉(102)

  历史·文化

  从十大化身辨析毗湿奴“升格”历程——以《火神往世书》为线索......张允升(116)

  身份建构与马英文学的发端:《海峡华人杂志》研究......赵 颖(137)

 

  内 容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和平发展新形态

  马 云 盛渤乘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从中国人民近代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时代的形势和国家根本利益所作出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东方从属西方”的历史境遇的深刻改变,打破了西方中心的世界现代化文明形态格局,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文明形态选择,创造了人类和平发展新形态。

 

  21世纪以来的印日关系:现实考量与共同关切

  毛 悦

  摘要:印日建交 70 年来,双边关系不断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进展更为明显,两国双边层面的合作范围持续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印度在美日印澳四边安全机制的框架下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关系深入推进,印度在美国重构产业链的计划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印日政治关系不断升级,两国关系在 21 世纪初定位为“印日全球伙伴关系”,2006 年发展为“印日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至 2014 年则提升为“印日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领导层也保持着规律性的频繁互动。这有赖于双方有坚实的互信基础,也显示了美国及其盟友对印度在制衡中国方面所能发挥作用的期待。印日经济关系稳步发展,这一方面因为印日对彼此都有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印度的官方发展援助及在印度东北部建设中的投入政治战略目的突出。除平衡中国的共同需求外,维护海上航道安全、经济合作、能源合作等印日的共同关切为两国关系持续深入发展注入动力,而且日本学界长期以来对印度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日本官方在与印度互动时对印度文化传统的重视以及良好的民间关系也是印日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印度与美国盟友日本关系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对地区安全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从新加坡站台“南海仲裁案”看对冲战略的成败

  方柏华 党 屹

  摘要:面对中美战略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周边地区的中小国家普遍采用对冲战略来应对体系结构变迁不确定性下的种种风险。从客观效果来看,一个国家的对冲行为能否维持其中间立场是决定其对冲战略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对冲的三边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的对冲行为应当不能体现出过分地向某一国倾斜,否则将会引发其他大国的猜忌、怀疑乃至防备、回击。一个国家通过对冲行为来维持中间立场的成效受到三边互动中的对冲条件与对冲路径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对冲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采取风险转嫁的对冲路径,将会瓦解自己的中间立场形象,从而招致对冲目标国的防备与回击。通过 2016 年新加坡站台“南海仲裁案”而导致中新关系出现低谷这一事件,长期在南海争端中扮演协调者的新加坡,因在对冲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选择“联美遏华”的风险转嫁路线,导致新加坡中间立场的彻底瓦解,从而带来了对冲行为的失败。通过对冲成败机制的探讨,在中美战略竞争全面展开的当下,中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上应当保持战略克制与积极有为的平衡,为周边国家的对冲战略留有余地,保持总体稳定的发展环境,不断夯实中国崛起的国际道义基础。

 

  基于联盟理论的印度“印太”外交战略自主研究

  吕嘉欣

  摘要:随着联盟实践从西方扩散到非西方国家,联盟概念与理论的跨文化解读以及史与论的双重辩证分析将是大势所趋。印度在“印太”地区多边军事合作日益活跃,学界对印度是否背离不结盟或成立军事同盟的争论日益增多。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史论结合的研究中可发挥抽丝剥茧的功能,重述联盟概念演化和理论史,有益于中国的外交思辨。对联盟理论和战略自主研究议程进行梳理后,发现随着国际互动局势日趋复杂,国家间联盟实践呈现术语多样化和内涵模糊化两个特征,学术界对“结盟—不结盟”“成本—收益”“安全—自主”“群内自主—群外自主”四类的二分法需予以批判。从螺旋式发展阶段、价值驱动、地缘政治考量三方面,考察印度准联盟外交战略自主空间后发现,印度将不结盟原则与准联盟外交结合具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历史渊源。继而聚焦“四方安全对话”,发现正是因为传统联盟理论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证伪以及不结盟原则在外交实践中的局限,为印度准联盟外交的尝试提供了充分性和必要性。为确保战略自主,莫迪政府准联盟外交秉持程度有限性、合作多向性和议题扩散性,通过以海制陆和协美制华两大战略手段活跃于“印太”地区,并与其他准盟友在战略文化和具体利益方面存在分歧。

 

  越老两党加强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合作

  韦健锋 孔志坚

  摘要:越南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都十分重视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注重加强在该领域开展双边合作,这使得越老两党两国在革新开放、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等路线政策上有较高的趋同度。近年来,越老两党持续深化在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方面的合作,双方建立了中央和地方部门定期会晤、老挝高层领导干部赴越参加理论研修、两党中央理论委员会和国家政治学院之间协同帮扶等合作机制,取得了诸多合作成果。对于未来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老双方确定了加强对重大业务的指导、发展壮大科研队伍力量、优化研究机构协作机制三大方针,决定由两党中央指导开展经常性的理论和实践互动、重大模糊问题的厘清工作,同时加强胡志明思想和凯山 • 丰威汉思想的研究和运用,统筹规划好两党之间的社科研究项目,加强两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

 

  权力体系变迁视角下马来西亚政治转型困境研究

  刘 勇 

  摘要:从独立之日起,马来西亚选举政治就塑造了从选民、议员、政党到政党联盟的四级权力体系,基于在权力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各层级具有不同特点,对政权稳定也起到不同的作用。长期以来,权力各层级间密切且平衡的相互关系促使各层级在权力体系中保持相对和谐。伴随着21世纪以来政治转型从威权向民主化的稳步推进,马来西亚政治也保持着相对稳定。2018 年希盟胜选上台执政,22 个月后因为“喜来登事件”倒台,马来西亚政治转型陷入政局不稳的困境,其中,权力体系中的议员和政党两个层级是政局不稳的直接影响因素。政治动荡引发了权力体系的重塑,由传统的四级升为五级。由于新的权力体系层级增多,影响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增多,马来西亚政治进入无序震荡期,从 2020 年到 2022 年的 3 年时间内先后经历了马哈蒂尔的希盟政府,穆希丁的国盟政府、伊斯迈尔的国盟政府以及安瓦尔的团结政府。实际上,希盟短暂执政时期所盛行的“青蛙政治”和精英斗争政治文化是推动新权力体系形成的直接原因。随着安瓦尔领导的团结政府的上台,新的权力体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治无序震荡的概率,但也会导致政党竞合模式发生变化,政党权力更加集中。同时,选民对政治走向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参政热情也会不断减弱。在新的权力体系下,如何推进政治转型并确保政治稳定将极大地考验马来西亚执政者的智慧。

 

  从个体、集团和国家层面看印度教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张 洋

  摘要:印度教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 79.8%(2011 年),印度教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在不同层次的影响不可小觑。自 2014 年印度人民党再次执政以来,印度教对印度个体、集团以及国家三个层面的影响更加凸显。本文基于在印度的田野调查,利用心理文化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就印度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整体解读。印度教思想,在个体层面,影响着印度人的创新、财富、时间和义利观念,也影响着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互动思维等生活方式,使得个体趋于保守化、阶层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激发了个体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集团层面,印度教影响着印度企业的缔结方式、集团文化、种姓行业等,使集团财富趋于稳定,激发着集团对社会福利的追求,但也烈化了贸易排外现象;在国家层面,印度教则影响着印度的倡议提出、对华态度、战略思想和文化输出,使国家政策倾向于自主化和大国化。印度教对经济的发展,既有诸如节约资源、富有想象、财富稳定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诸如不利于收入增长、结构发展、国内结构调整、外部经济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族群传统与社会适应——尼泊尔海外藏人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张 辉

  摘要:海外藏人作为特殊移民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远离故土而迁徙并生存于异地,但是在文化上又与故土保持文化亲密与联结。在南亚国家尼泊尔这样一个异域空间里生活,藏人们试图在维持族群传统与社会适应之间取得平衡,既要利用文化传统延续他们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又要尽可能融入当地社会并获取足够的生存资源。这种状态深刻反映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似凡俗的日常饮食背后实则有丰富的社会意义。立足于饮食人类学的研究视野,通过考察在尼泊尔生活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的海外藏人饮食习俗的传承与再造,可以窥探出这个族群及其文化体系在离散的异域时空中所面对的坚守与变革。一方面,定居在尼泊尔的海外藏人通过恪守饮食传统来区分“自我”与“他者”,这种与尼泊尔国内其他族群的区隔彰显了他们积极构建和强化族群边界的主动姿态,有利于捍卫他们的族群身份进而实现长期维持高度族群认同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饮食适应着当地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并利用各种方式积极融入尼泊尔社会,当然这种适应也引发了藏人群体内部不同代际之间的分化与区隔,并集中反映在依旧生活在尼泊尔的第三代藏人身上,体现出他们主动融入当地多元社会并追求被当地人支持和接纳的友善姿态。整体来看,恪守传统和社会适应将成为尼泊尔海外藏人一种生活状态,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维持。

 

  从十大化身辨析毗湿奴“升格”历程——以《火神往世书》为线索

  张允升

  摘要:毗湿奴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大神之一,其形象从早期的《梨俱吠陀》中并不受重视的普通神祇到现今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神格有明显的提升,而且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化身神话系统。这些毗湿奴的化身传说,各类印度著作中多有记载。毗湿奴的化身非常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影响力最大的有十大化身。这十大化身传说的来源各有不同,既有对上古传说中各种神话形象的结合,也有对于后期文化的融合,还有对不同教派的处理,如将佛陀引入,成为毗湿奴的第九大化身,是毗湿奴化身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形象。对佛陀化身的分析可见印度教徒对佛教这一有力的竞争对手不同的处理角度以及印度教徒的真实态度,不仅是对佛陀加以转化或贬斥,也加以赞美和崇拜,这说明印度教文化是具有一定包容性并不断发展的。分析这些化身形象有助于探索现今毗湿奴形象的形成过程,选择往世书系列文献中的《火神往世书》作为线索,重点讨论毗湿奴十大化身的来源与演变情况。从这些化身传说中,可以发现早期与这些神话形象结合的大多是另一主神梵天,而非毗湿奴。毗湿奴这十大化身形成的过程,既是毗湿奴形象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毗湿奴的神格与影响力逐渐提升、梵天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的过程,对于各类化身传说的整合,也有利于毗湿奴神格的提升以及毗湿奴派的传播。

 

  身份建构与马英文学的发端:《海峡华人杂志》研究

  赵 颖

  摘要:19 世纪末海峡殖民地华人自主创办的英文杂志《海峡华人杂志》,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社会功能与历史意义。该刊物编写者多以接受英式教育的南洋华人为主,这样的社会身份使《海峡华人杂志》呈现出多重认同,即作为华人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作为海峡华人对新加坡的本土认同以及作为英籍子民对英国的认同。在这里,族群文化传统作为特定族群具有的情感方式和行为表征 , 对族群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 同时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海峡华人杂志》将海峡华人的自我言说和政治参与呈现在刊物的栏目与内容中。最后,通过专门分析杂志的文学价值,可以看出刊物所载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马来英语文学的发端。通过厘定马英文学的定义和学术脉络,可以看出《海峡华人杂志》在马来西亚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找寻马英文学的政治因素、文化内涵和历史成因 , 揭示早期马来西亚英语文学的创作倾向 , 并对文本、史料和批评话语进行跨界研究和整体观照。这一时期海峡殖民地华人的文学创作是以英国价值观为核心的,作家们和报人一同致力于殖民-启蒙现代性交织下的文学书写,成为早期马英文学的主要创作群体,并以代言人的身份重塑南洋华人形象。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稿件篇幅宜在25000字左右,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