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时间:2016/6/20 23:14:42|点击数:

  “一带一路”与大周边外交格局的重塑

  孙现朴 中央党校

  摘要:大周边地区不仅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首要区域,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依托。为了更好地经略大周边地区,在新时期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破解当前周边外交面临的困局,彰显中国作为大国引领、促进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责任,推进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全面升级。以“一带一路”为抓手经略周边,中国须实现周边外交东西两大方向的平衡,有效统筹陆海协同发展,处理好中国自身发展与承担地区责任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有助于展现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全面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

  论构建“相对贫困”伦理关怀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张彦孙帅 浙江大学

  摘要:当前相对贫困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分配体系中的正义失序和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使得社会相对贫困状况与日俱增,并突出地表现在地域、性别、人文精神等方面,呈现出交互性和拓展性趋势。相对贫困的现实境遇以及发展正义的理论发展启示我们从现实依据、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三方面尝试建构相对贫困伦理关怀的可能性。并且,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给予相对贫困群体真正的现实伦理关怀,在体现“生存”、“尊严”和“自由”的价值排序重要性同时,最终实现人类生活从简单的生命维存到富有尊严和自由提升的不断递进发展。

  我国反恐认定法律制度之完善

  戚建刚 郭永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反恐认定法律制度是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基础。我国反恐认定法律制度在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效力以及救济和监督方面均存不足,面临合法性危机。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本国实践,完善我国反恐认定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在行政认定构造中发挥司法机关的结构性功能;以“恐怖行为”为基础完善认定标准;以启动认定、审查核实、公布名单等三个环节为核心内容规范认定程序;明确反恐认定的综合性法律效力及其有效期间;将行政认定纳入司法审查以拓展救济路径,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功能,完善监督体系。

  权力运行的系统分析

  杨连专 张新民 西南大学

  摘要:权力的逻辑起点是“权为民所赋”,终点是“权为民所用”,其中间过程便是权力的运行。权力运行是一个大的系统,核心要素主要有权力运行目的、运行主体、运行机制、运行程序、运行方式、运行规范等。合理的权力运行结构应当是闭合式运行结构:即充满活力的运行主体、明确的运行目的、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严密的权力约束系统(包括权力运行程序、运行方式、运行规范)、权力反馈系统。权力运行是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行,要不断与大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它既受社会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影响或改变大系统中的某些要素。权力运行系统主要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因素、人文素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法治化

  谢 宇 北京大学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党内法规有着不同于其他法治规范的特殊功能定位,这种特殊的功能定位使得党内法规的法治化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党内法规法治化的受阻会导致我国法治体系的结构性失范。因此,加快党内法规的法治化进程,发现并及时解决这一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已然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时代议题。通过对大量党内法规文本和实践的梳理,可以发现党内法规法治化进程中尚存在着党规与国法相混淆、党规与国法协调性不足、党规向国法转化路径失范、党规自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促进党内法规的法治化,有必要直面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伦理学、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学科范式辨析

  庞俊来 河海大学

  摘要:伦理学、道德哲学、实践哲学作为伦理道德研究的学科范式在问题意识、研究主题和知识图式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论架构。伦理学是追问“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道德与利益关系为基本主线,在生活世界图式里探讨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范式;道德哲学是立足“我应当干什么”,以事实与应该关系为主题,在语言世界(或精神世界、概念世界)里研究伦理道德知识的学科范式;实践哲学是探寻“我们如何在一起”,以个人至善与社会至善关系为目标,在现实世界里深化伦理道德应用的学科范式。通过这样的区分,厘清伦理道德研究中的多元与一元,揭示当代伦理道德研究的困境,进而指明为走出这样的困境提供伦理道德学科解决方案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杨晓琼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联系发展的观点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翻译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指导,目的是为了真正认识清楚翻译的本质,翻译研究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为指导,目的是为了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鉴别不同翻译研究的范式,从而提高翻译研究的水平。

  问题情境:近现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

  文化保守主义论战的缘由与特征体现

  朱庆跃 淮北师范大学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近现代中国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及其破解的紧迫性,导致了围绕近现代中国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问题如何解决等方面引发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其中近现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论战就是典型。另外,问题情境也是了近现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间论战的构成特征。因为问题情境的破解性质决定了双方论战的性质、问题情境破解的迫切状况影响了双方论战内容的主次排序、双方论战本身就构成了重要的微观问题情境。

  道德义务的神圣命令理论:辩护与反驳

  谢新雷 山东财经大学

  摘要:神圣命令理论认为道德义务源于上帝的命令,是一种典型的宗教道德理论。中世纪的神学家基本认同这一理论,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游叙弗伦的两难困境。当代宗教哲学家亚当斯试图建立一个修订的神圣命令理论来回应游叙弗伦困境,奎因也试图构造一个神圣命令理论阐释道义论的道德地位对于上帝的依赖关系。但是,马丁对神圣命令理论的反驳表明,无论是强神圣命令理论,还是弱神圣命令理论在逻辑上都是无效的。威伦伯格的批判进一步表明任何一种神学唯意志论都是有缺陷的。因此,神圣命令理论相对非宗教的道德理论没有任何的优势,不能保证道德的客观性。

  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向度

  马超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立足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将文本、文化、现实以及历史置入一个“黑格尔-马克思式”的“整体性”话语体系中,开启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评中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方式/意识形态之辩证关系为基础的全新理论视野。在此基础上,詹姆逊系统梳理当代资本主义(即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特征,将文化现象还原为历史逻辑和资本逻辑,从而为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注入了全新生命力。

  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杨元庆 杨继瑞 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我国房地产业经历长时期高速发展后,当前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调整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已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外资加速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但一旦人民币升值到某一幅度,就存在外资撤离造成的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因此,必须分析汇率变动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潜在影响,构建相应的预测和应对机制,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中国出口商品的能耗测算与比较分析

  吴 江 北京大学

  张杨 张艳 湖南商学院

  摘要:针对我国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的状况,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我国涉及出口的34个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情况,并对高能耗和低能耗部门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随出口额的增长而逐年增长,不仅其能源消耗的绝对量大,而且利用效率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也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引导。为此,应通过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开展国际合作革新节能技术等措施来达到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能源消耗压力的目的。

  我国宏观金融稳定的演变研究

  ——从金融网络传染乘数的视角

  刘 勇 武汉大学

  白小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宏观金融能否稳定,取决于金融体系对各类负面冲击的传染性的大小。基于我国资金流量表数据,估算1992-2012年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传染乘数和宏观金融稳定指数,以揭示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演变过程。结果发现,金融体系对金融机构部门不良资产率冲击的传染性最强,其次为非金融企业的低效投资冲击和地方政府不良债务冲击,因此金融机构部门的潜在风险冲击最应引起政策监管者的重视。

  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企业融资理财中的运用

  齐浩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徐 伟 吉林银行

  摘要: 勃兴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对农村企业的融资理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农村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融资理财方式的转变,以网络化金融产品服务、P2P信贷以及线上证券合作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也迅速成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兴形式。互联网金融具有诸多优势,是实现农村企业高效运转的重要辅助工具。要重视这一全新模式的应用,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与农村企业财务运作才能实现双赢。

  混合所有制,企业性质和冗余雇员

  冯埃生 东北财经大学

  摘要:以2010-2013年沪深?股国有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混合所有制对冗余雇员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程度与国有企业冗余雇员显著负相关;在将混合所有制分为不同的类别之后,发现集体股份、民营股份和外资股份均负相关于冗余雇员;进一步考察不同企业性质情境下的影响,可以看出,与地方国有企业相比,在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程度对企业冗余雇员的负向影响更大。

  中国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对非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杨江 万科 黄新建 南昌大学

  摘要:非洲已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由于非洲市场的机遇与风险并存,随着中国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在非洲市场投资的日益扩大,就应按照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承包工程营业额、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家治理水平进行分类分析,以规避风险,提升中国企业的投资效应。

  危机、建构与反思:民族志科学性探析

  李银兵 贵州师范大学

  甘代军 遵义医学院

  摘要:当前人类学界出现的民族志书写危机和民族志实验,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民族志科学性在整个人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民族志书写危机表象和危机产生缘由的背后,民族志危机的实质得以彰显,那就是来自文化描述和文化批评上的危机,也是民族志在求真至善上出现的危机。而实验民族志对于消除民族志危机所做的种种实践,则呈现出结构与反结构两种矛盾态势。针对这种情形,一个以实践民族志为核心的求真范式和以公共人类学为主旨的求善体系就呼之欲出。

  “一带一路”时空秩序下的文化地理景观

  ——中老边境商队及茶路变迁

  何明 郭静伟 云南大学

  摘要: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易武古茶山到老挝北部丰沙里是南线茶马古道延伸到海外的商路之一,是当下“一带一路”的辐射区域。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下,作为通道的茶路的动力、线路、方向等均发生变化,同时伴随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民族国家建设、区域关系、族群关系等所产生的作用、注入的因素及其结合的方式不断变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跨国流动之“路”和跨国交往之“带”,构造出体现不同时空秩序下的文化地理景观。

  中缅跨境婚姻移民人口阶段性剧增的特点

  陈雪 杨国才 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移民人口阶段性剧增是当前中缅跨境婚姻的一个典型特征,与亚洲地区其他地区跨境婚姻现象具有一定相似性,共同的特点包括:从相对贫穷的国家嫁迁至相对富裕的国家/地区;主要发生在移民输入国/地区的社会底层;产生于同源文化内部,并不断向外扩展。中缅跨境婚姻呈现阶段性剧增的原因在于:宏观上,婚姻移民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境外劳动力转移至中国的特殊形式;中观上形成了一个移民反馈体系,吸引更多的潜在移民者参与婚姻移民行动;微观上跨境婚姻移民受社会文化观念影响,自主选择并最终完成了跨境婚姻移民行动。面对跨境婚姻移民人口阶段性剧增的现实,中国政府应将其纳入人口发展战略规划中进行研究,在顶层设计中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婚姻移民人口进行保护,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

  缅甸罗兴伽问题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陈春艳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缅甸罗兴伽人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受到迫害最严重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无法获得公民身份,不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享有基本的权利,处境异常艰难。历史上的复杂原因是罗兴伽人问题的起源,而历届缅甸政府和罗兴伽人之间的对抗、缅甸民众和罗兴伽人之间的对抗真正促成了这个问题的形成,这一问题在如今开始演化,成为当地不安定因素之一。

  信仰的更迭:从“大鹏鸟”到“凤凰山神”

  ——陇南宕昌山居藏族山神信仰异名化现象解析

  卢永林 卢红娟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摘要:甘肃陇南地区宕昌县山居藏族普遍存在将“凤凰”作为山神加以信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周边藏区较为少见。这些藏族村落乡民所信奉的“凤凰山神”,其原型应为藏族古老的苯教文化中的“大鹏鸟”。宕昌藏族“大鹏鸟”信仰异名化为“凤凰”的现象,反映了历史上在陇南白龙江流域的藏族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论尖端医疗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意蕴

  ——兼谈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杨 丹 暨南大学

  摘要:自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将ELSI(即伦理、法律和社会意蕴)研究作为其子项目以来,ELSI运动蓬勃兴起。尖端医疗的ELSI研究是跨学科的整体化研究,通过构建尖端医疗技术与人文社科的对话机制,引导和形塑契合社会发展的伦理意识,推动专业人士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妥协,提升国家的整体决策能力。在ELSI的整体化研究平台上,立法通过与伦理和社会议题的链接证立其有限性和必要性。我国尖端医疗立法在程序上应当以伦理讨论优先并重视立法后的社会影响评估,在内容上需要通过民法规范、行政法规范和刑法规范来全方位规制和平衡尖端医疗在伦理、社会方面的利益与风险。

  我国宪法中地方各级法院地位的规范分析

  叶正国 武汉大学

  摘要:地方各级法院的宪法地位是体制定位的国家性与组织属性的中央与地方区间性的双重配置。地方各级法院的宪法地位是作为实现国家任务的组织手段,随着司法功能的变迁,双重配置逐渐不适应司法治理的需求,亟需变革。地方各级法院的组织属性应走出中央与地方的区间思维,逐渐向趋向国家性,实现组织属性与体制定位的统合,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最优统合度,但须按照司法功能绩效最大化的实质标准以及中央权重逐渐增大和适当加入社会监督的形式标准,并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契合和构建配套的组织制度。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中国样本

  张旭东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2015年通过的《试点决定》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开启了绿灯。然异于西方检察机关性质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不能简单复制域外样本,必须进行中国定位。“诉监合一”模式下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其履行诉讼监督权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程序制度设计理念上,应立足于维护国家社会公益之“根”与民事检察监督权之“本”;在具体程序制度设计上,应基于一种“现实主义”立场,立足于具体实现条件,秉持比例、有限、谦抑三原则,在立法上就案件范围、实现方式和权利处分等内容作精密设计和恰当安排,合理配置与其他民事公益诉权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作用边界,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度预设功能。

  明清大理府的文昌信仰探析

  杨荣涛 四川大学

  摘要:元代大一统局面形成后,中原文化沿南方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入云南。明清大理府的三十多座文昌祠庙和相关的书院、庙学以及文昌祭祀、洞经谈演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文昌信仰的典例。明清朝廷的政策、官员、士绅、移民和道士共同推动了文昌信仰在大理地区的传播。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现状考察分析

  穆宏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以信仰南传佛教的水傣为主体,兼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傣和信仰宗法制祭祀的花腰傣,以及汉化程度较高的汉傣。在现今世俗化思潮的冲击下,水傣民众信仰南传佛教的具体现状,不同村寨之间信仰的虔诚度差别很大,不同寺庙中的佛爷宗教持戒素质也是天差地别。就虔诚度较高的村寨来说,较好地保持了原始佛教信仰的一些礼仪。回傣和花腰傣相对较好地保持着他们自身的传统信仰。经考察分析,宗教信仰的虔诚度与离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存在一定的同比关系。

  社会民间习俗变迁的另一种可能

  邱 竹 重庆大学

  王国平 湖南大学

  摘要:学界对于社会民间习俗的研究,由来已久。其效力来源、与国家法的关连再到与外国民间习俗的比较,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了关于社会民间习俗动态性的研究,但缺乏对社会民间习俗形成的多元化进行有意思的阐释。除了影响社会民间习俗形成的各种客观因素,自尊、美德、羞耻等个人属性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民间习俗的发展与变迁。

  ?“合力”与“分力”:贫困影响评价内群体心理学分析

  ??以滇西北藏区J村旅游开发项目为例

  梁?昕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个市场经济价值观逐步渗透和原有道德规范体制逐步瓦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在面对贫困时的群体心理变化逐渐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界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云南滇西北藏区J村发生的一起旅游开发事件为基础,对农民在脱贫过程中所存在的主体意识上的贫困心理进行解读和分析,探讨滇西北藏区农民在面对贫困问题时的自我主体意识问题,从而为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心理状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论春秋时期的刑书书写——以铸刑鼎之争为中心

  孔许友 四川省社科院

  摘要:铸刑鼎是将刑律刻铸在鼎上的较特殊的书写行为,是先秦政治、法律史上的创举。《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有两次铸刑鼎事件,历来引起诸多学者的探讨。尽管有诸多误解,但春秋时期铸刑鼎并非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而且它与“悬灋象魏”之制的关键区别在于后者是宣示旧章,前者则是颁布新法。铸刑鼎亦非首创罪刑合一的刑法,铸刑鼎的实质是将罪刑合一的属于制定法性质的刑书公之于民,具有刑书法典化和法典公开化的双重意义。铸刑鼎的政治背景是礼崩乐坏,社会动乱。推动其产生的社会指令则在于诸侯国礼法君主政制向集权君主政制的演进,铸刑鼎既是这一进程的体现,又推动了这种进程的加速发展。叔向、孔子等反对铸刑鼎则是其站在维护义神礼法君主制的立场上反对集权君主制的表现。

  御书飞白与玉堂之署:宋代政治文化中的帝王书法观察

  宋晓希 四川大学

  摘要:宋太宗在淳化二年赐给翰林学士院御书飞白“玉堂之署”,这本是君臣在政事之余的翰墨雅事,却在偶然的观书会和群臣的诗歌唱和中被太宗塑造成了“儒墨之盛”的典范。在后人的追溯中,太宗的这一御书故事也变成了当时的经典,御书的神圣性被进一步建构。此后,两宋诸帝不断援引太宗“玉堂之署”的御书故事,屡次重摹太宗的御书,或者重新书写“玉堂”,这些行为或凸显了“光绍祖宗”的意志,或是制造了“再造中兴”的舆论。而文臣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作为权力博弈的特殊资本。

  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比较

  占绍文 居玲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摘要:文化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中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投入产出效率低、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等诸多问题,所以文化产业自身亟需转型升级。本文对比分析了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各自的发展路径,从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即文化产业动力机制、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文化产业孵化机制和外部条件即社会创意环境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借鉴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的建议。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王艳秀 吉林大学

  摘要: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文化业态加速转型升级,在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只有紧跟“互联网+”,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走向未来。然而,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力量与影响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仍待拓宽。“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用“互联网+民族文化”来构建其产业链,具体路径有四:“互联网+民族旅游”,推进和完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互联网+文化艺术”,创新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新路径,提升文化艺术影响力;“互联网+文化教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责任感;“互联网+产业金融”,依托互联网金融,解决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期刊部 供稿)

来源/作者:期刊部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