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处所动态

韩敬先生回哲学所举办专题讲座

时间:2016/8/10 10:59:44|点击数:

  2016年7月8日,哲学所“哲学经典与现代阐释”第10次学术活动,暨哲学所党支部“老专家老党员革命传统与学术传承教育活动”在哲学所会议室举行。年逾八旬的哲学所原所长、资深研究员韩敬先生为全所同事做了题为《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音韵学发展的影响》的专题讲座。

  韩敬先生1935年生于河北新河,196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65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毕业后长期任职于云南省哲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4年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韩敬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尤精于两汉经学研究,其代表作《法言注》(中华书局,1992年)是当代中国学界关于《法言》校注和研究的奠基之作。其有关《周易》、《庄子》、《太玄》等典籍的研究,同样在国内学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价值。

  当天的讲座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先生主要与大家分享他数十年来关于读书、治学、工作、处世的心得和感悟;下半部分则以一个具体的学术话题为着眼点分享他对学问之道的理解。

  首先,关于人生格局,先生勉励年轻人“要将自我的选择与国家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此问题,先生回顾了他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对比了他所感受到的新旧中国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并援引先贤“哲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思想,将他选择北大、选择哲学的原因,最终归结为“为了让祖国更加强大”的理想信念。

  其次,关于读书与治学,先生主张“板凳坐得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读书也好、为学也罢,只要心无旁骛,锲而不舍,那么哪怕天资平平,也总可以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为学术事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反之,如果三心二意、随波逐流,那么即使天赋异禀,最终也将失去自我,一事无成。

  第三,关于专业选择。先生认为人文社科研究者应当以基础理论为根基。根深则叶茂,根浅则随风飘摇。人文社科基础理论是历史积淀的矿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价值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消退,反而可以经受时代的检验而历久弥新。尤其对于年轻学者而言,先生希望大家不要受到眼前世事的太多影响,只要打牢基础理论这个根基,将来开花结果自有其时。

  第四,本次讲座之所以讲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音韵学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先生认为这一主题恰好彰显了思想文化交流汇通的魅力所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语虽已流传使用数千年,但始终并未形成完整的表音系统,这大大局限了当时人们对于上古文献的认知和掌握。直至佛教传入中国,由于翻译佛经的迫切需要,学者才逐渐注意到汉语的表音问题,并由此进一步发展出以“反切”为代表的表音系统。这一方面大大深化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对话,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语本身的丰富变化,以及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这也为后人深入研究中国上古文献奠定了以音韵学为代表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意义,在此学问中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最后,专题讲座结束后,先生再次勉励大家继承和发扬社科院良好的读书和治学传统,以读书为前提,以理论为根基,以研究为导向,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努力为国家、为社会、为单位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文:马超)

来源/作者:哲学所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