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要闻

杨福泉副院长撰写的《云南民族文化造福民生和促进中华文化繁荣的示范意义》产生较大反响

时间:2014/10/17 19:21:33|点击数:

  我院副院长杨福泉博士在2014年10月15日的《云南日报》理论版上发表了《云南民族文化造福民生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示范意义》一文,引起多家媒体的较大反响。迄今有人民网、党建网、中国环球时讯、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网站、文汇网、人民论坛、天津网、微阅读、长城网、贵阳网、茶马古道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了此文,本站转载如下:

 

  《云南日报》,2014-10-15,第七版:调查研究

  云南民族文化造福民生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示范意义

  让文化直接造福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成为云南的一个突出特点

  杨福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成就非常突出。省委、省政府先后决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就。

  云南走出了彰显中国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之路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如何实现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以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世界性的难题。长期以来,国际上因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包括思想观念、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和纷争很多。云南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文化多样性共存和繁荣,为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如何实现相互尊重与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成就突出,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的成功,我国尊重民族文化的国策促成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而云南的民族文化也为我国的国际形象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光彩,云南的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日益活跃。从几十年来参与的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笔者感到,很多国外人士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中国政府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的政策、做法并不是很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学术的国际交流实例证明,通过这样的交流,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新中国扶持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做法传播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通过中国学者走出去、外国朋友走进来的双向交流形式,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了了解,对我国政府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实在的国策也加深了认识。

  云南积累了很多文化、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的示范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加深,云南先后获得了丽江古城、“哈尼梯田”、“东巴古籍”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提升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不断凸现,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云南的名片和品牌,而且逐步成为我省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提速发展,而民族文化产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之一,不断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形成旅游的灵魂而促进旅游,旅游的发展则反哺文化。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云南通过各种方式,让文化直接造福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成为云南的一个突出特点。

  云南积累了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做法和经验

  云南从1999年就开始了“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实践,当时省社科院牵头承担省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在滇西北怒江、大理、丽江、迪庆四州市的15个县市进行为期两年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规划建设60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区)。后来,全省的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村建设不断有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子。

  云南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培养少数民族传人方面也作出探索,包括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民间人士的自发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集中培训传承方式的结合等多样化的扶持培训方式。丽江市还创造了被称为“2004中国经验”的束河古镇保护开发模式,它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新区”分开实施的“双区制”模式,既有在传统古村落基础上的古镇拓展,建盖了不少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的纳西民居式建筑,又保留了村落的田园风光和村民传统的日常生活格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和好评。云南还产生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等长盛不衰并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造福民生的演艺业范例,并引发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和探索。

  云南的不少实例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村(区)”建设与民族和谐、宗教文化和谐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回族聚居的永建镇,彝、回、汉、白、苗、傈僳等兄弟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我省民族宗教大镇之一。永建镇特别是东莲花村完整地反映了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学习、借鉴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历史原貌。这种尊重和保留历史文化真实的做法,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回族文化保护和建设提供了非常生动的案例,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回族村镇文化建设借鉴。东莲花村始建于清朝初年的清真寺是村内传播回族文化的中心,整个清真寺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回族的建筑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回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意蕴显得非常厚重和真实。

  几点建议

  ——在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文化于文化变迁中趋于衰落的当下,进一步在云南加强“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示范村镇建设,充分利用云南现有的良好基础,建设更多能留住各民族“美丽乡愁记忆”的乡村,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提供我国多民族共存区域的乡村文化保护发展经验。

  ——争取国家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多民族和谐共存、多元文化和多种信仰和谐共存,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云南乡镇建设。

  ——加强在边境地区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谐的示范村的力度,促进边境地区人民的国家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树立我国的边疆管理水平和大国的良好形象。

  ——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践,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符合云南省情、民情实际、有利于人地和谐、长远发展的国民幸福指数。发掘更多人无我有的云南民族多元的人伦道德、生态伦理、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独有因素,以此促进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丰富性的构建。

  

  《云南日报》原文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4-10/15/content_889242.htm?div=-1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沈宗涛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