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要闻

我院2004年工作会议主题---科研改革

时间:2004/4/22 16:03:33|点击数:

   在我院2004年的工作会议上,院党组书记、院长纳麒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强调,这次工作会议的主题是部署推进院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纳院长首先阐述了改革的缘由。他指出:中共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意见》都提出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多次要求社科院要制定“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下的应对措施;刚结束的省委“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的要求。实现我院创建“一流地方社科院”的目标需要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我们的现状是,以“计划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两级管理体制与科研社会化、国际化趋势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提高科研生产力、增强整体科研实力需要创新科研管理的组织体系;激活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自觉性需要创新科研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机关管理部门、科辅单位、后勤部门职工为科研工作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奖励机制。他说,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变,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优先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发展模式向“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这一转变可能引发的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不会亚于中国近现代史上任何一次历史性转变。从发展观看,正经历着从“经济效益单边突进”的传统发展观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价值观看,正经历着从“注重效率,公平不足”向“效率与公平兼顾”转变;从政治观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理论表现的‘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正逐渐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自觉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宗旨;从哲学观看,注重关系、关照多点协调的“系统思维方式”正逐渐地取代过去那种围绕经济效益从点到点的“线性思维方式”。这一系列重大转变,预示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步入了发展的成熟期。一个成熟社会的建设不仅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发达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支撑。面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大好机遇,作为省级综合性、专业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省社科院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的选择是,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繁荣发展我院科研工作的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和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纳院长在讲话中阐述了改革的理论。他指出,从组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待改革问题,改革实质上就是要实现组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根据组织学理论的观点,一个组织实体它所拥有的资源有三种配置方式:战略配置方式、权力配置方式和文化配置方式,从而形成组织资源的三大类型,即“战略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战略资源”或叫“资源的战略配置”,包括两类资源:一是目标资源,二是物质资源对于一个组织来讲,合理的目标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组织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资源。“物质资源”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物质力量。从社科院看,目标资源总体是合理的,符合院的情况,也符合国家、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趋势,问题在于院的总目标缺乏所、处级分目标强有力的支撑,或者说总目标在院、所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的配置不均衡、不合理;从物质资源的量来看,社科院总体匮乏,从配置上看,服务战略重点不够,资源效益有待提高。从目标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关系看,目标选择合理和配置科学,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物质资源,物质资源配置合理则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我院战略资源的最大化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则。“权力资源”或者称分配和获取资源的权力的配置。权力作为一种资源体现在权力是获取资源和分配资源的力量和手段,权力越大获取资源和分配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追求权力的最大化是组织建设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权力最大化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趋向权力集中,这对于领导者和某些管理部门会增大权力,但不会产生权力资源总量的增值,相反,还可能造成权力资源的浪费;二是趋向于权力资源总量的增值,其途径就是放权、分权,调整权力结构,把权力变成组织内部各环节、各层次、各要素争取更多物质资源的手段。分权的同时也分配了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激活组织内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会带来权力总量的增值。这也是这次改革所要遵循的原则。“文化资源”或称资源的文化配置。文化是组织系统内部的基本要素,是组织运行的润滑剂、生命力。文化资源是组织资源的核心资源,它包括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心态特征和行为习惯等内容。文化资源的配置状况直接影响着战略资源、权力资源的配置,决定着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调整价值取向,端正心理状态、改变传统习惯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上述理论认识是我们设计这次改革方案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纳院长接着阐述了这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他说,改革的目标就是建构起科学、合理地配置战略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既适应科研的“计划性”需要,又适应科研的“社会化”需要的科研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科研管理的运行机制,为激活科研组织和科研人员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生产力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纳院长说,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围绕科研管理的“体”和“制”两方面展开。“体”就是科研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就是科研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从“体”的角度看,这次改革要增加“科研工作室”这一组织层次,建构起“院、所(处)、科研工作室”三级科研管理组织体系,重新定位“院”、“所(处)”、“科研工作室”的责、权、利。从“制”的角度看,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建立起包括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人事人才管理、以及绩效奖励等在内的科研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纳院长就改革的重点作了说明。他指出,这次改革的重点是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又以组织个人科研工作室、培育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个人科研工作室是这次改革的创新点,其目的是要激活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培育科研第一线的战斗实体,建构起“院、所、工作室”三级科研组织体系,增强我院适应科研社会化、国际化大趋势的能力。工作室的准入以项目为前提条件,努力把工作室培育为整合院内院外科研力量,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稳定的项目和经费来源、具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以及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实体。围绕科研工作室的建设,院、所(处)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要进行调整,建立有利于科研工作室建设和运作的配套机制。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