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群系统 > 机关党委 >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杨善洲精神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心理效应(作者:梁艳萍 李进参)

时间:2011/9/14 16:01:00|点击数:

  【摘要】为了把学习杨善洲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有必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深入地分析杨善洲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效应,以便于有关部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发扬杨善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杨善洲精神   时代背景   社会心理效应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彰显出时代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人民的博大情怀,他用毕生精力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诠释了无私的真、善、美,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及群体利益碎片化,出现了思想观念变革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同阶层对杨善洲精神的心理反应也不同。在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杨善洲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效应,分析不同年代的人如何看待和认识杨善洲及杨善洲精神,对深化学习和实践杨善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杨善洲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杨善洲精神是时代与人民所呼唤的理想信念,体现了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是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辉形象的再现。它的出现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的追求与企盼,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和人民对这种精神的渴望与认同。

  1、时代变迁考验了杨善洲精神

  杨善洲出生于1927年,当时我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有着直观的亲身体验。1950年,23岁的杨善洲迎来了云南解放,目睹了社会的变迁。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让杨善洲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真正的大救星。

  1951年杨善洲参加工作,开始走上自己的革命之路。195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一个饱受战乱和分裂之苦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个世纪50年代建国伊始,全国人民都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情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让杨善洲终身景仰,建设一个强大祖国的壮志豪情无疑强化了杨善洲的心理认同感,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杨善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在实际中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渴望,这就是杨善洲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民谋利的心理支持和精神动力。

  2、现实环境呼唤着杨善洲精神

  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建设摸索时期,因缺乏经验我们工作中有过某些失误,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前进的道路也并不平坦。所有这些艰难曲折及挫折困难,以及每一次转折带来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对我们党的执政和每个党员都是严峻的考验。在经历洪流激荡和社会变迁之后,杨善洲为共产主义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变,为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美好家乡的意志始终如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杨善洲同志的革命精神始终坚定不移。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要完成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要有大批忠诚地为党为国为民奋斗和奉献的党员领导骨干,一批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的领导骨干的优秀代表。杨善洲正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在我国实现新的经济发展与腾飞中,我们党内出现的又一个先进典型。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标志着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阶段,把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的内容,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更加需要发扬杨善洲精神。

  二、杨善洲精神的社会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范,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杨善洲精神的出现,在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在党内外无疑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

  1、杨善洲精神能唤起先锋队员的自豪心理

  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处于多样性、开放性、现代性的转变时期,领导干部中盛行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邪气,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模糊不清。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价值观时代,最需要这样一种典型,来激励人、鼓舞人、引导人们去思考、去学习,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杨善洲精神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标杆,体现了悠久中华优秀文化道德传统和世界文化精华的融合,是我党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象征。学习杨善洲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习杨善洲精神,有利于引导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为国分忧,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能使党员自豪地感到自己是实践中华优秀文化道德传统的一员,从而推出先锋行为和自律行为,唤醒党性自尊心理。

  党性自尊是党员自觉地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消除腐败现象的再生性和顽固性的优良心理潜质。党员只有具备了党性自尊,才能使心灵净化,思想升华,不因淫欲而堕落肉身,也不因奴性而玷污心灵,进而达到鞭笞党内腐败现象,唤醒社会良知,扩展社会良行,促进社会整体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想人格贴近,使社会个体和群体走向健康完善。

  2、杨善洲精神能激起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廉政心理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之所以在全社会引起了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和呼唤这种精神,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和盼望杨善洲同志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体制的不规范,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的乏力,使执政党少数掌权者手中的权力就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砝码。还有的党员干部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私欲膨胀,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出现“不愿干、干不好”的情况。党内腐败现象蔓延,民心涣散,人心思旧,党的威信下降,动荡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像杨善洲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越来越少。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长期执政会使领导者产生消极倦怠情绪,也会对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诱惑欲望无限膨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高潮中,国内经济关系置身于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之中,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也会趁机严重地腐蚀着我们党的干部,使其忘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前,传统意识与现代观念不断激荡出的各种新问题与矛盾,外来腐败思想侵入产生的各种腐败现象成为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的行为,严重危害着党的执政地位。因此,也特别需要学习杨善洲及杨善洲精神,把杨善洲精神作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杨善洲同志同时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如一,做了一个永远忠诚的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党和人民的责任从外在的认识转化为内化认同的体验,继而又落实在外在行动上的体现,是一种来自心理的内化了的反应,而外在表现则是内化认同的反映形式。他绝不因私事私情而动用权力,甚至该享受的不享受,和家人长期过着吃包谷饭、住破房子的苦日子。在职期间,先后为灾区和地方捐款数十万元,自己却无钱购房;退休后把全部积蓄投入到林场建设,在临终前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交给国家,自己分文不取,体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界。

  执政党要能自始至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不但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其全体成员的个体行为也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要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能凝聚国民之心,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完成历史使命。以杨善洲为榜样,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是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始终如一坚守的精神家园。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自觉地弘扬和践行杨善洲精神。

  3、杨善洲精神让当代社会广大民众产生敬畏心理

  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直接成果是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让长期饱受物质匮乏之苦的中国人尝到成果甜头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质利益欲望。改革中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会导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又使贫困人群原有的信仰共同体(全民公有)基础受到冲击,从而加剧现实社会中部分弱势群体的被剥夺心理,也使这部分群体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怀疑。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克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为此,无产阶级政党赢得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拥护和支持。杨善洲凭着自己以一贯之的坚定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忠实地履行着共产党人的这个誓言。他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在退休后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随后无偿上缴给国家。他用生命的余热把家乡的荒山变得山清水秀,为群众缔造了青山常在的美好乐园。

  听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会让大众产生敬畏心理。学习传颂杨善洲精神能约束个体、小团体的自私心理,服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约束近期局部利益而着眼于大局,就能淡去社会少数群体的剥夺心理,浓厚奉献心理,对改革成果的欣慰心理。杨善洲用毕生谱写了一曲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壮歌,在实践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杨善洲不应仅仅只是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他的精神应该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4.杨善洲精神对不少人有超现实主义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生活及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特别是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主义的出现,使当今的社会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社会风气和干部思想作风今非昔比,甚至很多人认为腐败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像杨善洲那样的领导干部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因此,很多人听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报告之后,在产生敬畏心理和无比崇敬的同时,可能会认为那是与革命战争年代才有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和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听听在思想领域进行激荡和感动一下了,在实际行动中顶多也只能学杨善洲事迹很少的边角,比如说在某件事情上或某个环节做一下秀。就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来说,过去把不顾亲情、大公无私作为好干部的标准,并不会照顾不好亲人而有损好干部形象。杨善洲就是那样的领导干部,可以说他的妻儿没有从他当领导中捞到什么好处,甚至他的亲人沾一点公家的便宜,他都要进行严肃批评和纠正。

  如今领导干部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一些照顾亲人不是什么难事。评价领导干部的标准也有了变化,社会要求领导处理好照顾家人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甚至个别地方要把孝顺父母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有的提出来要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这就是说不论工作怎么忙或多么重要,你只要不照顾好自己父母及亲人,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干部。

  三、杨善洲精神是领导干部的一面镜子

  杨善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杨善洲精神是检验领导干部作风的一面好镜子。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可以把杨善洲的言行与当今领导干部比一比,如今还有多少像杨善洲似的领导。杨善洲一生勤以自强,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始终坚持把实现远大目标和做好本职工作统一起来,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他在地委书记岗位上就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常常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

  在杨善洲的思想和心目中,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对我党宗旨的最好解读。他始终胸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博大情怀,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投入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即使是一个最普通群众的事,他也亲力亲为地帮助解决,为一位老人因卖猪受冤屈的事,他亲自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妥善地解决。面对群众的困难,他从心底愧疚,作出真诚的检讨;面对群众病痛,他感同身受,自掏腰包帮助救治;他亲自帮群众钉马掌,教群众打石头,带群众插秧苗。他在情感上认同群众,在行为上亲近群众,永葆公仆本色,全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做人民的公仆。

  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对党和人民的忠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致力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始终以苦为乐,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于使命的优秀品质。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境界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精华,他的精神为干部素质提升营造了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

  (责任编辑:代丽)

  参考材料:

  (1)《时代先锋杨善洲》,《云南日报》2011年4月14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1年3月17日。

  作者简介:

  (1)梁艳萍,女,山西古县人,昆明学院副教授。

  (2)李进参,男,云南绿春县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