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作者:刘诗祥)
时间:2011/9/14 15:36:00|点击数:
[内容提要] 杨善洲同志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一辈子坚持理想信念,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艰苦奋斗,一辈子廉洁奉公、淡泊名利,是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当之无愧的优秀楷模。
[关键词]共产党员 楷模 理想信念
“楷”、“模”原意是指两种树,分别生长于孔子和周公的坟上,具有刚直不屈的特性。“楷模”合在一起,是以树喻人,指品格正直,行为模范,足以为人师表的人。而杨善洲同志足以为共产党员的学习楷模,他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
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从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一、坚持信念
坚定的政治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基,是保持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本色的精神之本,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动力之源。从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崇高的精神和可贵的品格。作为一个革命建设年代成长起来的党的干部,他的思想深深的受到了党的先进文化的洗礼和时代潮流的影响,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负责成为他人生的崇高理想;跟着党走,一切听党指挥,成为他人生的永恒信条;努力干事业、求发展、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为他人生的执著追求。追其根源,在于他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成为他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当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实在无法居住,面对妻子“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的要求时,他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内心也一定饱含对家人的愧疚……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善洲之所以能够60年如一日,坚守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忠诚于党的事业不懈怠,牢记党的宗旨不褪色,坚持严格自律不松懈,一辈子都能做到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特别是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以自己的言行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留下了一座永远保持先进本色的不朽丰碑。
二、一心为民
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党员的职责不同,每个干部的岗位不同,任务也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杨善洲同志牢记宗旨,一辈子真情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同志12岁失去父亲,陪着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还当过7年石匠。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供他读书和维持生计。他作为一个出身贫寒农民的儿子,挨过饿,受过冻,所以知群众饥饱冷暖,懂群众疾苦,晓群众心声,因而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和志向,有着踏实苦干的品行修养。
作为一个历经艰辛磨难考验的党员领导,他对已清正,对人公正,时时刻刻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因对民的承诺,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选择了为民办事,选择了上山种树,去兑现他对乡亲们的承诺。对于他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有人劝他,退休了就好好地安度晚年,何必还吃这份苦呢。杨善洲同志说:“共产党员就应该为老百姓服务一辈子。我创办林场,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只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
三、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中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不是空谈,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来,表现为要更好地推进工作。杨善洲同志为理想信念做到了奋斗终身,一辈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对党忠诚、为民尽责,做到“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把一辈子献给了党。杨善洲退休后说过一句话:“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杨善洲同志有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给杨善洲同志当过11年秘书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同志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他常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大亮山养活了周边的群众,给了许多像杨善洲这样的穷孩子上学的机会。但由于几十年乱砍滥伐,起伏延绵的大亮山山光水枯,农民生活贫苦。退休前,杨善洲同志就暗下决心,退休后一定要再做点事情,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回报家乡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而植树造林,正是家乡建设的当务之急。他把上大亮山植树造林的想法告诉老伴和子女们后,家人担心在山里生活和医疗都不方便,劝他不去为好。杨善洲认真地给家人讲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讲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同年3月3日,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与县里抽调的同志汇合。从此,开始了他20多年义务植树造林的新征程。
作为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下乡随身携带锄头,不时出现在田间地头,被群众誉为“草鞋书记”、“赤脚书记”、“农民书记”;他经常掏钱帮助贫困群众,自己却因为无钱偿还建房资金而卖了刚盖起不久的房子,直到去世还一直住在简陋的民房里,工作几十年积蓄不足万元;退休后,他没有因为自己曾经是地委书记,留在城里,安享晚年,而是一头扎进大亮山,艰苦创业,植树造林,还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活立木无偿移交给国家;他不仅自己带头艰苦奋斗,而且还教育家人扎根农村,从不利用职权为他们谋取私利,妻子至今还是农民。这一切,无不体现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秀本色,无不体现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
四、淡泊名利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经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开学典礼上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杨善洲同志真正做到了。他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身居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本,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杨善洲同志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艰苦奋斗,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给我们树立光辉的典范,是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当之无愧的优秀楷模。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职称:助理研究员
联系电话:13064258755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1409室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