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群系统 > 机关党委 >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论杨善洲精神中的“以人为本”(作者:刘 婷)

时间:2011/9/15 9:47:00|点击数:

内容提要:杨善洲同志根植于民众,其目的是要“人民群众得实惠”。究其根本,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离开了人,任何活动就成为了形式。因此,学习杨善洲同志的精神,关键要凸显其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精神内涵。本文从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为开篇,区分了“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以民为本”两个概念的不同,最后提出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学习杨善洲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不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杨善洲 精神 以人为本
       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是中央、省委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精神境界,更要学习他“以人为本”的崇高精神。
       杨善洲同志根植于民众,其目的是要“人民群众得实惠”。究其根本,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离开了人,任何活动就成为了形式。因此,学习杨善洲同志的精神,关键要凸显其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精神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这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已经明确,以人为本这条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受到了重视。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科学理解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强调作为出发点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放到周围的社会条件中来进行考察,立足于通过改善人的现实状况来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是同以物为本相对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反对和克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基础。为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但归根到底,“物的增长”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不能颠倒过来,以损害人的生存发展来满足物的增长。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那种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只重视GDP、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等经济增长指标,忽视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指标的做法;只考虑经济的繁荣,忽视在此掩盖下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甚至为了经济繁荣不惜践踏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同以人为本背道而驰的。改变“见物不见人”的状况,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更需要改革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党管干部的具体体制机制,尤其是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只有当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成为压倒一切的考核指标,“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不再成为干部成长的机制时,“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才可能得到纠正。
       其次,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一是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主要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更多看到的是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相对多的是强调人的共同性、普遍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而以人为本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的之间的区别、个人和个人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尤其是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特别强调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
       二是理论基础不同。人本主义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则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具体要求和实现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
       再次,在党的执政活动过程中,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民为本。但也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或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提出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内涵:
       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的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而且用一系列经典性的著名论断:“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等等,在最普遍、最一般意义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在他们看来,人不是某个超人主宰的附庸或工具,而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根本、主体,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人不仅创造了世界和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人的创造本质的存在,确立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人的世界和社会是要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一种需要、一种体现、一种目的,以人为本这个展示人格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自觉理念是具有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的。因而,“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更具有包容性。
       第二,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它意味着对任何个人的合法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的活动所面临的对象,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理念。而且,以人为本明确了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也意味着人本身就是人的独立人格的主体。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人性不是物性,人需要关心、需要爱护、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对人的尊重,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充满着人性的关爱和支持。这既缺少不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让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也缺少不了对人的利益、权利的尊重,让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获取正当利益;既缺少不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让人的个性得到健康培养与塑造,又缺少不了对人的自由的尊重,让人始终能保持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这所有一切都是理解人、尊重人的具体表现。一句话,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对人尊严的尊重,也是尊重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因为人人都是人格的主体,都有人格的尊严。一个人在尊重自己人格尊严的时候,还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一个人如果轻视、蔑视他人人格的尊严,也必然会贬低、损害自我人格的尊严。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要把他人当作人,也要把自己当作人,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劳动和创造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和创造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肯定与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想方设法为人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人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内涵更丰富。
       第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合理要求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又长期处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保障公民权利的法治传统,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又轻视个人利益。传统观念深深积淀在社会的群体意识中,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决非易事。在那些发生侵权行为的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负责人几乎有一个共同之点:以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者自居,漠视公民的个人权益。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同‘社会的存在’的统一”。人的利益也是个体的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个体的利益同社会整体的利益是并重的。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强调个体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又要强调对个体利益的损失给予补偿。对于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错误做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依据法律法规予以纠正。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
       第四,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要求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合理要求,要求实现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的共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人要全面发展,首先是发展机会要平等。要打破体制的障碍,为城乡居民、不同身份职工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要尊重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倡导学术民主和自由,努力为知识分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要破除种种陈腐落后的人才观念,不拘一格,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而且,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保护公民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们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的。新一次修宪把“保护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进宪法,更提高了人们对维护自身权利的自觉性。可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在城镇房屋拆迁等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仍频频发生,这就说明,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权,任重道远。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是学习杨善洲精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强烈愿望。各部门、各地区都要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因此,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学习杨善洲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坚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政治学》,2004610
徐冠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光明日报》,2004年3月27日;
许晓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民日报》,2004年06月07日第九版;
韩庆祥张洪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中国政治学》,2004610
徐龙福:《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楚荆在线》,2004年6月28日。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