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群系统 > 机关党委 >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正确的群众观是当好党员干部的法宝——学习杨善洲精神的体会(作者:陈晓未)

时间:2011/9/14 15:20:00|点击数:

       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全心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践行“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宗旨,为新时期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以及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水平等树立了典型。以下是几点具体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正确的群众观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毫不动摇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感情,就是要真心地服务群众。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杨善洲对于人民群众的 “感情”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没有任何自己私利的爱民之情。有了这样的感情就会主动地去解决群众中的问题,而不是等问题找上门来。同时,他对于群众的相信和依靠,决不是无原则地迎合群众,他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因此我们在开展党务工作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始终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的一致性。用正确的群众观去引导和带动群众感情的升华。
二、如何践行正确的群众观
       首先,要在不断培养对群众的感情上下工夫。这里所谓“情”就是对群众的感情。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就信你,带着感情去说话,群众就和你掏心窝子。杨善洲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群众觉得他没有“官架子”,劳动中和他唠家常、诉委屈,就像邻家老农一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然而我们很多干部却做不到,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常识是常常被忽略的,那就是:“感情”不是拿来就用的,更不是装装样子别人就可以信的。没有日常的积累就是虚情假意,就更招人反感。因此,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首先要解决好对群众的感情培养问题,可以说这是解决群众当中各种问题的前提。
       其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杨善洲一辈子把“后门”关得紧紧的。然而,他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前门”却总是敞开的,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不马虎。他经常说:“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我们,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也就是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与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杨善洲把为群众谋利益当作为官的追求,最终得到了群众拥戴。因此,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是党员干部终生的课程。
       再次,工作瞄准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杨善洲同志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把目光锁定一片荒芜的大亮山,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同时,由于大亮山植被的明显改善,使得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值得强调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搞形式主义,也没搞官僚主义,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往往是很棘手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难以解决,所以群众在看,看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能力把它解决好。因此,党的干部必须充分依靠党组织,切实解决群众中的实际困难,这样群众才会相信干部的诚意和能力。问题一旦解决了,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最后,淡薄名利,保持清政廉洁。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的习惯。这些习惯,看似平凡,却清清楚楚地记录下共产党员的作风账和领导干部的纪律账。这些“账”,经得住考验。群众信赖的是清官,作为党的干部必须保持自身清政廉洁的作风,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当然,有些干部在一段时间内是非常廉洁的,然而官做久了,尤其是为老百姓做了几件实事之后,口碑也树立起来了,自己的要求也就放松了,有的甚至堕落成反面人物,就更谈不上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了。所以,加强党性修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自重、自省、自警,是杜绝假公济私的思想基础,这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挥霍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说起来是小节问题,却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一颗饱含对群众体恤之情的公仆心,是不会容忍假公济私的。保持清政廉洁,是党的干部需要保持的永恒主题。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