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启示(作者:王俊)
时间:2011/9/15 10:04:00|点击数:
摘要:杨善洲同志的一生,牢记党的宗旨,心系党和人民群众;保持艰苦奋斗、亲民务实的作风;廉洁奉公,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闪光的精神品质之中,或许“坚持”二字最为难能可贵。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是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研究人员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当普通科研人员的“理想抱负”与“现实遭遇”碰撞时,杨善洲精神或许可以为科研人员重新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打开一扇窗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以坚持为党和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以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为根本方法,以坚持崇高的科学精神为动力源泉。
关键词:杨善洲精神 时代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启示
一、杨善洲精神的闪光点滴
杨善洲同志1927年1月生,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以来,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有生之年,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心系党和人民群众;保持艰苦奋斗、亲民务实的作风;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他在任期间带头捐资办小学,创办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开办16所农业学校,开展扫盲工作。杨善洲从十分有限的财政中拿出经费设立了助学金,帮助贫困子女读书,每人每年补助2元,很多学生靠这笔助学金完成了学业。退休后,他还专门拿出了市里奖励的10万元钱捐给保山市一中,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业。
很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正是“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和“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精神,使得杨善洲同志无论是在视察灾情、抗震救灾还是在恢复重建等危重工作时都是身先士卒。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
杨善洲30同志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泥腿书记”。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富,杨善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身边的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他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却从来没有自己。杨善洲无声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烛照世人。
1988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多个春秋。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 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还使生态得到修复,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也保存下来。2002年杨善洲同志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杨善洲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造福人民、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但退休不退志,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杨善洲说:“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正是这成为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
二、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在他闪光的精神品质之中,或许“坚持”二字最为难能可贵。
1、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杨善洲的观念里,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时刻牢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正因为杨善洲有这样的权力观,他一直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把权力全部用到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去。“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和方法更是依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执政党,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人民群众新要求和新期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永葆蓬勃活力,必须固本强基,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一要倾听。基层党员干部为群众办事,首要倾听群众的呼声。言为心声,群众的话是来自一线的“情况报告”,是“第一信号”。只有真诚倾听,才知道群众所经所历的困难和问题,才知道群众所想所盼的急切,才能心明眼亮,把工作做到点子上。二要反映。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才能摸准群众的脉搏,找出问题的症结,明确前进的方向。三要关心。关心群众冷暖,不是例行公事,不是照顾施舍,须得捧出一颗心来,献出一片真情。真诚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黏合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催化剂”。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杨善洲同志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草帽书记”、“泥腿书记”,实际上是杨善洲同志求真务实作风的真实反映。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可见,坚持求真务实不仅是我们党对科学理论和优良作风一以贯之的继承发展,更是实现执政兴国和强化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背景下,求真务实是切实的行动和成效。为此,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准确把握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务求实效。
坚持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的实质在于以人为本、始终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熟谙求真务实的根本方法,更要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形成和提升求真务实的能力。只有真正本着求深、求细、求准的原则,勤于走出去、善于沉下去、勇于钻进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请教、认认真真向专家学者问计,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才能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保证做出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才是最真、最实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才是真正的“求真务实”。
3、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杨善洲同志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的“坚持”和“坚守”,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按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具体落实以下几点:
第一,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政治上保持清醒,这是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首要条件。第二,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思想上加强修养。共产党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必须切实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懂得为谁当官,为谁服务,怎样用权的基本道理。第三,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工作上不断提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就不能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第四,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自觉做廉洁自律的模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利益观。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五,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必须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自己的终身课题。
三、杨善洲精神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启示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例如,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工业大学刘玉岭教授说:“现在没几个年轻人愿意老老实实地搞科研了。”“搞科研就要做冷板凳,有的人怕自己坐不住,也挣不了多少钱。”甚至“感觉在他们心目中,现在耐心搞科研没有前途。”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茹克委员认为,调级别、涨工资、评先进等关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都和科研奖励的等级、数量挂钩。导致部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把跑项目、搞鉴定、报奖励当成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反而没有心思静下心来踏实地做研究工作,时间一长,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心浮气躁、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最后离真正的科研工作越来越远。“老老实实做科研出不了成果,投机取巧反而获得了大量所谓的成果。”这是赵忠贤研究员眼中的“怪现象”之一。在他看来,在当前不良科研学风的影响下,相比于坐冷板凳搞科研的旧观念,现在论文剽窃、抄袭等学术造假行为已成为某些科研人员获取科研成果乃至其他利益的“学术捷径”。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诚信建设还刚刚起步,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做假所带来的丰厚的收益。 当诚信得不到奖励,而虚假得不到惩罚时,造假自然就会形成风气,这股风气也影响了科学研究。
当普通科研人员的“理想抱负”与“现实遭遇”碰撞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自己内心对科研价值观的选择:是脚踏实地求真探索还是随波逐流?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求真务实、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的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或许可以为科研人员认真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打开一扇窗子。
1、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以坚持为党和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样,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吃苦,更需要有耐心。每一个成果,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就能完成。能否坚持下来,关键在于有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支撑的动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与党和人民群众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切实地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样的科研,就找准了靶子,找到了动力。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以为党和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当前更应关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需求,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始终把握为老百姓造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发扬“泥腿子”精神,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投身经济社会建设,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我们的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华。
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以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为根本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屋建瓴地强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科研人员要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以实际行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为根本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屋建瓴地强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科研人员要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以实际行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为根本方法。
科研人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科研人员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过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得来的材料要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透过偶然把握必然,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是根本不行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健全,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尚不完善。在转型期内,由于各种矛盾、利益的相互冲撞,而科研工作是一项严肃、清苦甚至需要有献身精神的工作,如果缺乏求真务实的严肃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很难坚持的。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是生搬硬套;不注重调查研究,而是闭门造车;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而是片面追求数量;不注意冷静思考,而是盲目追风;不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而是热衷于“短平快”的成果;不注重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而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等表现,都源于急功近利、浮躁不实。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对于营造一种好的科研氛围,建设一个好的科研环境,对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要加强引导,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良好作风,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提倡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名逐利。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好的科研体制,很容易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相反,科研领域里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研体制的不健全、不科学。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应重点解决好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制定学术规范,注重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以坚持崇高的科学精神为动力源泉
“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真理所需要的精神素质的总和。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科学精神是科研进步和发展的灵魂。科学精神则是贯穿于科研活动之中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从哲学角度讲,科学精神就是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包括尊重科学的理性精神,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不断创新的进取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与技术就不可能向前发展。科学精神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仅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而且有助于人们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 坚守自己内心那份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科研人员的重要必修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为党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无论身居什么岗位,也能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作者简介:王俊,女,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大楼15楼;邮编:650034;(办);电子邮件:kmwj001@yahoo.com.cn。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