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群系统 > 机关党委 >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

去心灵的绿洲呼吸精神的氧气——学习杨善洲老人有感(作者:刘辉)

时间:2011/9/14 16:05:00|点击数:

       有这样一个老人,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作为官员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卸任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
       有这样一个老人,他,义务植树造林整整22年,曾主动放弃退休后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作为农民默默扎根大亮山,勤勤恳恳,艰苦创业,义务植树,一心造林,去世后留下面积8万亩,价值达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国家。
       一个是国家干部,一个是朴实农民,其实两个角色都拥有同一个名字,共属于同一个身份:老共产党员杨善洲。
——题记 
       知道杨善洲老人是通过人民网推出的专题报道《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追记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直很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如此淡泊名利一心为民, 在百度上搜索杨善洲老人的照片,找了很久,发现不过五张,而且只有两张正面的。即使那张标准照,也没有进入百度的搜索。这和他做过的好事相比简直不成正比。你说,他是个名人吗?显然不是。可是他做过的事情,却是很多名人未必能做到的,至少未必像他一样全心全意去做到的。他,实在太普通不过,但是,当你了解了他的一生,你一定会发现,他普通而不凡。
      杨善洲的前半生是一名踏踏实实的国家干部,他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
       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被乡亲们亲切的称呼为“草鞋书记”、“粮书记”、“穷书记”……这些称号是乡亲们用心给杨善洲勾勒的一幅幅简洁明了的“素描”,是杨善洲留在乡亲们心中的一座座精神丰碑。走近这些素描,瞻仰这些丰碑,人们记住了杨善洲,忘不了杨善洲,他造福了一方百姓,却不与百姓争任何东西,不讲享受,不要报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是上善若水。他无愧为国家领导干部,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杨善洲的后半生是一名质朴憨厚的植树农民,老人生前常说一句话:“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 为了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这位退休老书记婉拒退休后进城安享晚年的优待,回到“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大亮山下植树造林。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都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开始有人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为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种下去的树苗。有一次发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还坐在值班室里。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过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3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移交林场时,这位默默义务植树近20年的八旬老干部不沾林场一点好处,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整整22个春秋,杨善洲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钻进山沟沟,窝棚避暑寒,荒山变绿洲,忠魂松作伴,不图名和利,两袖清风尘不染,图什么?图,图,福一方。” 他的精神照亮了大亮山,照亮了云岭大地,而且正在照亮更多的地方,感动更多的人。只要真正了解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人都会赞同用“厚德‘绿洲’”来形容杨善洲老人的,因为他用2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真真切切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一片带不走的“绿洲”,“绿洲”可量,厚德无限。用厚德‘绿洲’”之誉形容杨善洲毫无夸大其词之意,不存哗众取宠之心。
        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位担任地委领导20年,未帮妻女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不帮女儿找工作、不为外孙跑关系的国家老干部,就是这样一位退休后造林22年,创下了达3亿元经济价值的林场,却将其无偿移交给国家,甚至连国家发给他的奖金,都没给后代留下一分的林场老农民、。杨善洲任职期间,没有给他的后代留下别墅,退休以后,也没有留下存折,更没有留下“门路”,他用尽一辈子只留下一山心灵的绿洲,满坡苍翠,郁郁葱葱里蕴涵的都是滋养你我的精神氧气,源源不断,永不枯竭。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