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杨善洲精神,强化精神推动力(作者:任佳)
时间:2011/9/14 15:48:00|点击数:
精神在哲学上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和思想上的成果。人们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我们从杨善洲的事迹看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杨善洲精神对于改变家乡面貌,改变社会现状的力量。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当今社会,我们缺少的正是杨善洲同志所具有的伟大精神。杨善洲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境界。他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传统。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有着坚定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领导干部的楷模,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他一辈子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大公无私、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些精神对于社会实践是强大的推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意义在于,强化杨善洲精神的推动力,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民精神的塑造,去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1、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具体到个人就是把本职工作和事业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去热爱和完成,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付出而不求回报。杨善洲正是一位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人。奉献是他的价值追求、是他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念。从“草鞋书记”到“种树书记”,杨善洲一辈子都奔波在奉献的道路上,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田间地头和林场留下了他改变家乡面貌的奋斗足迹,年过六旬,本可享受天伦之乐,他却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重返家乡钻进山沟,每月仅领取70元的生活补助,带领群众二十二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建成了5.6万亩、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交给国家。大亮山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在杨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周边共有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坚守,是怎样的信念和奉献。他这样一个单薄的身躯,产生的力量却是顶天立地! 他的奉献不是一时而是一辈子,在职时和退休后一个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不图名利不求回报,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忘我工作,他从做事中获得了满足,他把奉献当成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最好途径。
2、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顽强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的时候需要艰苦奋斗,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时候也需要艰苦奋斗”[1]。杨善洲以“贫穷”为荣,从1951年工作到他去世前,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他拒绝了绿化大亮山应得的高额提成和奖励,还把市里给他的20万奖金捐出了16万,仅留下4万元给老伴;一直到2006年前,杨善洲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他的这一生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但却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他是物质上贫困者,但却是精神上的富翁。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学习杨善洲的艰苦创业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只要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他义无反顾。当他退休后初到大亮山时,砍光树林的山头,旱天风沙四起,雨天泥石成流,安营扎寨都困难。没有资金、没有树种,一切从零开始,坚守22年,创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艰苦创业精神,始终作为杨善洲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的一个又一个事业。
艰苦创业精神是一个成功的民族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强国富民的创业过程中,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任何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无一不是以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成就了自己的理想,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的长河中,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不息,终于成为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在当前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的精神。
3、大公无私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似乎成了合理的人生目标和社会潮流。可是杨善洲在公与私、国与家的关系上,界限非常清楚,他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收任何人的礼。“一分钱的东西也不能要,这是原则问题。”杨善洲认为,贪污腐败是从占便宜、收东西开始的。凡是知道杨善洲脾气的人都不敢给他送东西。给他送礼的人,总是被他毫不留情地骂回去。不收礼这个规矩,杨善洲一直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家属在讣告上写道:“家父遗言概不收礼,望各位来宾给予谅解。”他用清清白白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不以权谋私的坚定原则。
杨善洲说,“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 “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么其人生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他认为自己的使命首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才是自己。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他从不把干工作当成个人升迁积累资本的工具,不好大喜功,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共产党人的形象。他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展示出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可贵的价值追求。他用高尚的品格和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求真务实精神。老实做人、扎实做事是杨善洲的一贯品格。针对当年“增百致富”的浮夸风,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杨善洲要求干部:“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
杨善洲的求真务实精神还体现在注重改变机关作风方面,他反对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公文旅行。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必须要改!”
在日常工作的身先士卒是杨善洲的务实精神突出表现,他有句名言:“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干什么工作都冲在第一线,他在工作笔记里曾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杨善洲认为“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只有脚踏实地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杨善洲这一生干了数不完的工作,从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到推广新技术搞实验;从制定《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等大政方针,到亲自捡果核种树,大事小事无一不是行动在第一线。他的“一线工作法”在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中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杨善洲视事业为生命,生命不竭、干事不止。他以“善良的人做一点善事”的方式追求着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把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
我们从杨善洲身上看到的精神力量,对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从过去禁锢、僵化和保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精神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人们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私欲膨胀,一些人甚至偏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一些干部消极懈怠、挥霍浪费、少数干部陷入腐化堕落的泥潭;一些消极颓废的社会现象沉渣泛起。这一切,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缺失,使我们面临着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重塑精神的力量,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成长,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没有精神力量支撑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也不会是一个真正崛起的民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理想是精神的核心,信念是精神的支柱和动力源泉,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现阶段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的发展目标就是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我国和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要求全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为这一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倡导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严格的纪律,才能使我们形成牢不可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把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我省的桥头堡建设稳步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