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其他研究机构 > 云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我国首个民生指数检测与民生发展预期

时间:2016/10/11 23:08:06|点击数: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主编王亚南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为全国首个民生指标(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之“人民生活”范畴)量化检测体系,对于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成效具有首创意义。该书综合检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民生发展基本状况,透析民生与经济、财政数据增长的协调性,检验城乡、区域民生数据增长的均衡性,测算至2020年各项民生数据增长的应有预期如下。

  一、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民生发展基本状况

  2000~2014年,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各类民生数据人均值持续明显增长,居民收入由3682.95元增长至20167.12元,达到5.48倍,年均增长12.91%;总消费由2851.61元增长至14491.40元,达到5.08倍,年均增长12.31%;物质生活消费由2012.95元增长至9683.42元,达到4.81倍,年均增长11.87%;非物生活消费由838.65元增长至4807.98元,达到5.73倍,年均增长13.28%;积蓄(收入与消费之差)由831.34元增长至5675.72元,达到6.83倍,年均增长14.71%。全国城乡居民物质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较明显减低3.77个百分点,非物消费比重相应增高,消费结构出现较大升级变化。

  在物质生活消费方面,居住消费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7.91%,高于总消费年均增长4.97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增长次之,年均增长12.12%;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再次,年均增长11.68%;食品烟酒消费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0.34%,低于总消费年均增长2.60个百分点,意味着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不断降低。

  在非物生活消费方面,交通通信消费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7.95%,高于总消费年均增长5.0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增长次之,年均增长14.51%;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再次,年均增长11.91%;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最低,年均增长8.37%。目前国民消费需求热点转移至“社会生活交往”层面,这一点也许已能够确定。

  各地基数值自身纵向检测看出,西部地区民生指数提升最高,中部地区提升次之,东北地区提升再次,东部地区提升稍低,表明区域均衡发展国家方略已显成效;西藏、陕西、云南、宁夏、河南占据“2000~2014年民生指数提升”前5位。全国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检测发现,差距仍在于各方面协调性、均衡性还不够理想;北京、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占据“2014年度民生指数领先”前5位。

  另外,广西、陕西、云南、西藏、安徽占据“2005~2014年民生指数提升”前5位,新疆、贵州、天津、陕西、广西占据“2010~2014年民生指数提升”前5位,广西、新疆、安徽、宁夏、山西占据“2014年度民生指数提升”前5位。本项检测提供多时段民生指数提升排行,有利于更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省域看到自身民生指数提升成效。各省域全面排行详见原著排行报告。

  二、民生与经济、财政数据增长的协调性

  民生数据增长的协调性检测必须放到同期产值(“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增长、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多、财政支出增大的背景中进行比较。在本项民生指数检测中,单纯追求产值增长、财政增收,而忽视民生数据增长,有悖“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要求,恰恰只会产生负面效应。

  2000~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比(与产值比)从46.61%明显下降至43.25%,居民消费率(与产值比)从36.09%显著下降至31.08%,进入“十二五”期间略有回升。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同期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7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5个百分点。

  这就是说,进入“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以来,在以产值为表征的历年新增社会总财富当中,居民收入部分所占比重相对下降,政府财政收入部分所占比重相对上升;居民支配用度部分所占比重也相对下降,政府财政支配用度部分所占比重亦相对上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多,可以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就此而言理所当然,但势必挤占居民收入应有部分,其间平衡关系需要更好地加以协调。

  在此期间,居民积蓄率(占居民收入比)从22.57%持续明显升高至28.14%,仅由居民收支所余财富增多来看,这当然是人民生活相对富足的体现;然而反过来看,则是与之对应的居民消费比(占居民收入比)从77.43%持续明显降低至71.86%,意味着积蓄持续过高增长对于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加重。

  此外本项检测又有新的发现,全国城乡居民非物质生活消费增长也呈“积蓄负相关律”,与本系列检测早年揭示的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呈“积蓄负相关律”极其相似!全国如此,绝大多数省域皆如此(详见《掌上皮书》微信公众号发布)。这应当是理中之事,文化消费即为非物质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再往大处说,国内居民总消费需求长期增长不足的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健全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补充配套,否则民众只能加大积蓄以求“自我保障”,必然抑制消费需求,特别是抑制属于“非必需”的非物质生活消费。

  三、城乡、区域民生数据增长的均衡性

  缩小直至消除全国各地民生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正是“全面小康”建设最为艰巨的攻坚任务,在本项检测指标体系里权重最大,在此有必要逐项详加检验。

  1.2000~2014年全国民生数据城乡比(城镇与乡村人均值的倍数差,本系列检测首创倒数演算权衡系数)检测:

  (1)城镇收入年均增11.50%,乡村收入年均增11.61%,乡村年增高于城镇0.11个百分点;收入城乡比从2.7869缩减为2.7499,缩小1.32%;城乡比最小值为2014年2.7499。(2)城镇总消费年均增10.40%,乡村总消费年均增12.21%,乡村年增高于城镇1.81个百分点;总消费城乡比从2.9926缩减为2.3821,缩小20.40%;城乡比最小值为2014年2.3821。(3)城镇物质消费年均增10.27%,乡村物质消费年均增11.30%,乡村年增高于城镇1.03个百分点;物质消费城乡比从2.7183缩减为2.3866,缩小12.20%;城乡比最小值为2014年2.3866。(4)城镇非物消费年均增10.68%,乡村非物消费年均增14.48%,乡村年增高于城镇3.80个百分点;非物消费城乡比从3.8093缩减为2.3730,缩小37.71%;城乡比最小值为2014年2.3730。(5)城镇积蓄年均增14.82%,乡村积蓄年均增9.61%,乡村年增低于城镇5.21个百分点;积蓄城乡比从2.1978扩增为4.2139,扩大91.73%;城乡比最小值为2000年2.1978。

  2.同期全国民生数据地区差(各省域与全国人均值的绝对偏差值,全国取所有省域绝对偏差值的平均值,本系列检测独创指标,同样以倒数演算权衡系数)检测:

  (1)收入地区差从1.3606缩减为1.2936,缩小4.93%;地区差最小值为2014年1.2936。(2)总消费地区差从1.3476缩减为1.2879,缩小4.43%;地区差最小值为2013年1.2801。(3)物质消费地区差从1.3204缩减为1.2914,缩小2.20%;地区差最小值为2013年1.2445。(4)非物消费地区差从1.4162缩减为1.2852,缩小9.25%;地区差最小值为2014年1.2852。(5)积蓄地区差从1.4443缩减为1.3370,缩小7.43%;地区差最小值为2014年1.3370。

  概括起来,居民收入、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积蓄地区差全方位不断缩小,居民消费需求(包括总消费及物质生活、非物生活消费三个方面)城乡比全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积蓄城乡比缩减不大甚或继续明显扩大。除了居民积蓄城乡比以外,近年各项城乡比、地区差均为最小值,正显现出“十二五”以来可喜进展。

  四、2020年各项民生数据增长的应有预期

  1.民生发展应然测算。假定全国保持2014年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费率(分解亦即保持居民收入比基础上再保持居民消费比)不再下降,与居民消费比对应的居民积蓄率不再上升,总消费比中保持物质消费比重降低而非物消费比重提升态势,同时实现历年各项民生数据最小城乡比,综合推演测算2020年民生发展“应有结果”: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值应为43155.09元;城乡比应为2.7343,与2014年相比略微缩小;地区差应为1.2453,与2014年相比明显缩小。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应为31009.76元;城乡比应为2.1602,与2014年相比明显缩小;地区差应为1.2421,与2014年相比明显缩小。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积蓄演算数值略。

  全国及绝大部分省域(不排除极少数省域例外)此项“应有目标”叠加测算,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大幅提升,城乡比明显缩小,地区差随之缩小。特别应当看到,各地民生综合指数不仅普遍提升,而且相互接近,在四大区域之间尤为接近。

  2.民生发展理想测算。假定全国及各地同步弥合居民收入、总消费(包括物质消费、非物消费、积蓄)城乡比,综合推演测算2020年民生发展“理想结果”:

  全国城乡持平居民收入人均值应为55438.09元;地区差应为1.1974,与2014年相比极显著缩小。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应为36152.58元;地区差应为1.2209,与2014年相比显著缩小。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积蓄演算数值略。

  这一“理想目标”检测结果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大幅提升,地区差显著缩小,各地民生综合指数普遍极为接近,在四大区域之间更为明显。由此可知正是既有城乡差距加大地区差距,弥合社会体制和生活现实中的城乡鸿沟,无疑是消除中国社会结构“非均衡性”最后也最难的攻坚战,期待能够在共和国百年之时实现。

  2016年9月18日

  附:王亚南相关信息

  王亚南(1956~),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2016年连续出版)、《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2015年连续出版,因缺经费2016年暂停,待下年恢复出版)、《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2016年连续出版)、《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首次出版)主编,近10年主要从事文化发展、民生发展量化分析检测研究。

  E-mail:wangyananyn@126.com

  电 话:0871-64106655(宅),13308847318,13608712955

  信 址:650106,昆明市高新区科高路1719号,水逸康桥7幢8单元101

来源/作者:云南文化发展那研究中心/代丽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