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和指导云南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真正把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到促进跨越、推动富民强滇、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伟大征程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是云南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的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殷切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个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要求,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云南发展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鼓舞了云南各族群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实现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坚定信心。作为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省份,云南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解决所有面临的难题要靠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顺应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

  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既是目标也是纲领,既是传承也是开创,集中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方针,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云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要求我们更加牢固地树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加自觉坚定地用“四个全面”引领云南各项工作。

  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三个定位”是云南跨越式发展的优势、依托和潜力所在,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正确抉择和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实际,开阔视野,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完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形成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新格局,善于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敢闯敢为、善谋善为,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以“五个着力”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是推进云南各项事业、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抓住着力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工作的“牛鼻子”;突出工作重点,才能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要在五个方面着力,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内在反映,是经济总量越大、增长速度就会越趋稳这一基本规律的内在体现。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并没有改变。发展速度回调是一个总体概念和平均概念,并不意味着各地都要按7%的速度齐步走。只要是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速度,能快的就可以快,不能快的则不要勉强。他指出,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有着4700万人口的欠发达省份而言,发展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云南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产业优化升级的力度;充分发挥好、利用好云南比较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来;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完善各类重点开放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周边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办好南博会,使云南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着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他指出,云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同时,云南农业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化在全国绝无仅有,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王国”,这些都是发展多样性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我们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增强云南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体系;打好扶贫攻坚战,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提高精准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他指出,云南不少地方生态环境是非常美的,有许多名扬中外的胜景。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生态环境损害容易治理恢复难,治理恢复花费的资金投入不知比当初损害时得到的那点收入要高多少倍。滇池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生态环境,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把它们弄没了、弄丢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不能只算小账;要算长远账,不能只算眼前账;要算整体账,不能只算局部账;要算综合账,不能只算单项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为把云南建设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不懈奋斗”仍然是云南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云南民生工作面广量大,要把惠民政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低收入群众、特困群众身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兜底政策上,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在从严治党上进一步做起来、实起来。无论哪一层级、哪一领域的党组织,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党赋予的职责,按要求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党组织要管理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规矩。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和组织日常管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向焦裕禄学习,向杨善洲、高德荣等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上下的一项长期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从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高度,从把握前进方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高度,从提高党员干部素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高度,深刻认识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把学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坚持经常学、反复学、持久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精研细读、学深学透原文原著,从灵魂深处领悟感受系列重要讲话蕴涵的真理力量,自觉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深化认识、改造思想、指导工作。持续面向各族群众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宣传,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增强知晓度和认同感,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起推动富民强滇的强大合力。

  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和指导云南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真正把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到促进跨越、推动富民强滇、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伟大征程上来。云南要顺利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跨越发展的历史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指导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一跨越、三定位、五着力”的要求,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用好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关键一招”,着力提升基础强支撑,壮大产业促跨越,优化布局释潜力,统筹城乡拓空间,补齐短板惠民生,创新治理促和谐,筑牢屏障护生态,全面从严抓党建,不断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勾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