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云南农村发展报告(2018-2019)》和《摆脱小农之困——云南农村改革发展40年》在昆明发布,这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全省农村改革发展40年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其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全面跃升,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贫困程度加速缓解。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组成部分,云南农村与其他地区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如沿边、高寒山区、直过民族聚居区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动开展研究,形成上述两项成果,并正式向社会发布,云南农村改革40年论坛也同期举行。

  其中,《摆脱小农之困——云南农村改革发展40年》分为序言、总论、分论、大事记四个部分,收集了多位学者对云南农村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梳理历年来统计数据和进行的系统性实地调查认为,伴随着改革的深入,40年来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全面跃升,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发展能力稳定增强,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40年来云南农村经济全面跃升。在普遍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逐步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在稳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经济作物的比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提升优化,表现出三个‘转变’带动三个‘优化’的特点。一是从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粮经二元结构再向粮经饲合理搭配的三元结构转变,带动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持续优化。二是养殖业和林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转变,带动了农林牧渔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由主要依靠农业,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得到逐步调整和优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宝华说。

  云南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郑宝华认为,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是云南省历届党委、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有力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云南农村发展能力稳定增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晓未认为,基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94%的省情农情,云南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建设。一方面注重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另一方面重视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当天举办的云南农村改革40年论坛上,近20位与会学者围绕云南农村改革发展40年做了主旨发言。其中,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以我国粮食政策演进为切入点,对云南粮食生产主要成效、特点、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充分利用我国粮食安全观转变带来的政策红利,做好深化我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陶忠认为,当前农村改革正处于攻坚期,需要有历史耐心,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坚持农民创造。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计划处处长冯卫庆认为,要创新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强化境外动植物疫病防堵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建立和完善与周边国家合作机制,筑牢国家西南生物安全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