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中国,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价值观念的日趋多元,不少学术工作者在人文情怀上也趋于失落,再加上对西学的盲目推崇和接受,使得不少的学者抛弃了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良好传统,热衷于纯粹技术性质的学术研究,习惯于将知识当作智慧,将学术当作思想,习惯于以查找资料取代阅读,把经典中的只言片语当作经典本身。这些学者作了一辈子的学问,也许“著述甚丰”,看上去颇有成就,但实际上并没有“根”,心性修养、生活品质也没有多大的提升。实在说,他们只是查了一辈子的资料,但实际上并没有“真读书”,这是导致了他们在人文情怀上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真正优秀的学者应当既是“妙手著文章”的学术精英,又是“铁肩担道义”的社会精英,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还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在我看来,学者应当多读一些在人类文明史上生命不老、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经典著作,在经典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学术底蕴,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

  作为学者,当然需要精读本学科领域中的若干学术经典,扎下自己深厚的学术之根。作为中国人,我们还应当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选择一两部传统文化的经典,“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扎下智慧的人生之根。比如,选择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几部经典——儒家经典《论语》、道家经典《道德经》、佛教经典《金刚经》、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文学经典《红楼梦》,细细品味、反复咀嚼,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儒家以“修德”为主,所以,阅读孔孟之书能够“养德”即培养自己的德性;道家以智慧见长,所以,阅读老庄之书能够“养智”即开启自己的智慧;佛教以“明心见性”为要,所以,阅读佛教经典能够“养心”即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儒道佛这个文化框架中,无论你自己是否承认,都无法摆脱儒道佛的影响。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儒家的刚健有为让人“拿得起”,佛教的圆融通透让人“看得破、放得下”,道家的逍遥旷达让人“看得开”。如果一个人既能够从儒家那里获得智慧而“拿得起”,勇于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保持进取有为的状态,又能够从佛教经典那里获得智慧,在生命的终极问题上“看得破、放得下”,还能够从道家经典那里汲取智慧,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看得开”,这样的人生必定是趋于完美的,这样的心灵必定是健康的。还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对于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有着极其独到精妙的阐释,从中医经典里面,我们能够获取“养生”的智慧。最后,文学经典《红楼梦》,集中地展现了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从这部经典中,我们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说,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经典是中国人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的最佳方式之一。从中国文化的经典中,我们几乎可以获取人生方方面面的智慧,这样的人生能够不幸福吗?

  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让我们懂得选择,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是懂得如何去面对;阅读这些经典,让我们懂得谦卑,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事物时,保持宽容和敬畏的态度,不至于走极端,胡乱加以批判,结果暴露出自己的狂傲与无知,毕竟,每一个人所知都是有限的,而未知的世界是无限的;阅读这些经典,让我们懂得把握幸福,善待生命中遇到的人,珍惜生命之中经历的事,不再为一些琐碎的点点滴滴而耿耿于怀,不再为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而肆意骄横或者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这样才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人生所需要的智慧。

  学者不仅要多读一些经典,还应当选择与自己最相契的一至两部经典,进行长期深入的阅读,将这一两部经典诵读到熟透于心的地步,将它化作自己学术的重要源泉,化作自己生命中的积极能量。这样,必然在学术底蕴上有深厚积淀,在人文情怀上有重大提升,这也是我们应当向往的一种读书境界。熟读经典,在现代社会看起来很奢侈,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受益是终其一生的。这就好比一棵树,扎下的根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实际上,根扎得越深,养分便越易于吸收,枝叶就更茂盛,花果也将更加繁茂。阅读学术和文化经典,就是扎下学术与人生之根,根扎得越深,学术与人生的养分就越充沛,人生之树才能够开出更多的智慧之花,结出更多的幸福之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熟读经典,是为了成为兼具学术情怀和人文情怀的学者,成为幸福人生的追寻者,成为社会良心的担当者。作为学者,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那种查查资料,炮制成果的狭隘学术之路,打开一条通畅而宽阔的学术坦途,进而打开一条智慧与幸福的人生之路。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1日第7版)

  (哲学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