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关注人的发展,是当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趋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说到底就是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鲜明地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他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人学意义。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经济建设方面看,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建设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限制的超越。从积极的意义上讲,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成为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应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也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务提到首位。邓小平强调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很多困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应该说都同生产力的不发达有着密切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总体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跨越式发展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破解发展难题,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从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政治、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前提和条件。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文化建设方面看,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用先进文化作引领。文化作为人的自由本质和素质才能的表现,其进步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上的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多次指出,经济上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上的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事业。人,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的需求”。[4]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5]其根本用意就在于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要求我们的文化要“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6]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定位在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我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要真正建成文化强国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繁荣和发展文化仍然是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7]当前,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是提升人们精神境界、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也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奋斗相结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实践根基,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可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政治建设方面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扬高度的民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党的领导,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依法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人民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管理社会事务。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主义和皇权主义传统的国度。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又经历了“十年动乱”,因而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商品经济没有它本身的独立的社会生存机制,缺乏孕育和催生民主的土壤。因而,民主无论是从政治形态到生活方式都需要大力拓展和加强。基于这一厚重社会历史背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强调要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坚定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与时俱进的政策措施、系统性的推进方略,使得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化,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相信,这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建设方面看,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只有在和谐的关系中,家园才能更美丽、生活才能更美好,人的发展才能更全面。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描绘过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实行公平正义的图画。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其社会制度天然制造贫富分化。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主张。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无论是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还是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基本原则都是公平正义和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也从本质上确立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定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剥削最终必然要被消灭,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体制和制度必然要被消除,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从而有利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有利于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五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看,就是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也只有在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境界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实的。恩格斯指出,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人的和解”。[8] “和解”就是“和谐”,两大“和解”就是两大“和谐”,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这种和谐观确立的深刻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摒弃”和“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党的十七大在世界上首先从国家层面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全新的精辟论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首次加上了“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原来的“四位一体”,变成了“五位一体”。在这一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成为“十三五”时期及未来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无论从思想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成了中国发展的大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这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布置、总动员;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号角;五中全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六中全会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和重大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引领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全面发展的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第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154页。

  [4]发扬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 [N].解放军报, 1997-05-19.

  [5]《中国共产党员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第36页。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1991-07-0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6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