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古镇在历史上是云南“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栈”。古时候,云南的交通运输、物资流通道路称之为“茶马古道”。产茶的地方是古道的源头,卖茶的地方是古道的终结,源头和终结相接,穿过深山老林,越过平坝村寨。“茶马古道”是经济的命脉,是文化的纽带。据考证,古代的“六大茶山”都在今天的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因此“茶马古道”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的国际大通道。这条“茶马古道”的路线为:从滇西的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甘孜、西藏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碧溪古镇,作为这条古道上的重要驿栈,它繁荣、辉煌而灿烂。碧溪茶马古道的路线为:北走新平经楚雄到大理、丽江和拉萨;东走元江经玉溪到昆明、蒙自和河内;南到普洱、思茅和西双版纳。是古道上商人、马帮的必经之路和歇息之所。今天,我们走在碧溪古镇被岁月剥蚀的青石板街道上,内心深处仍然能聆听到“得得”马蹄声,在这种幽情思古中,不禁想起一首诗来:

  “走吧!

  轻轻地跟着马帮,

  不要停下脚步,这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穿过坪坝,翻越大山,趟过激流……

  去结交他乡和异样的人群。

  为何大地如此广袤?

  上天有照耀今天的太阴,

  还有辉映古人的月亮星星,

  海阔天高的乐土之上,

  诉说的都是茶味人性。

  无论发生什么,

  属于我们的都是快乐欢欣。”

  诗歌形象地表达了“茶马古道”的旅行生活,是今人感受古道文化的真实体验,这怎不叫我们思古呢?


墨江碧溪古镇

  普洱的茶叶、磨黑的盐巴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昆明、省外乃至国外,每天,至少有1000多匹马从碧溪经过。一到傍晚,挂着各大商家名号马旗的大批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踏着叮叮当当悦耳的马铃声进驻碧溪古镇,场面甚为壮观。马帮的进驻,古道的兴旺,极大地推动了碧溪的经济发展。解放前,碧溪古镇基本上家家都有口饮马井,家家都有栓马柱,形成规模的马店就有八、九家,其中最大规模的马店可容纳拥有上百匹马的马帮,为其提供优良的服务。

  出产于碧溪须立的朝廷贡茶“须立茶”,就是碧溪古镇声名远播普洱名茶。据《墨江县志》载:“墨江是著名的‘普洱茶’出产地之一,而域内碧溪须立所产的‘须立茶’是清代的贡品茶。民间故事《他郎茶》对“须立茶”作了详细的故事记录:“据传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间,云南普洱府管辖的他郎抚彝厅有个碧朔城,碧朔城南面有座须立山。须立山上有几百棵大叶子茶树。云雾缭绕着这小小的茶园,阳光雨露滋润着这小小的茶山,每日里茶香飘逸山野,芳香醉人。须立山中有个须立寨,寨里有个哈尼人,人们都喊他王老哥,他是这茶山的主人。”须立茶喝了能使人长精神、添力气、除疾病。它的名声在他郎抚彝厅传开了,于是他郎抚彝厅通判献茶给府伊,府伊又献茶给巡抚,巡抚又将这他郎须立茶送进京城,正赶上皇亲国戚举行盛宴。“文武百官闻见这扑鼻喷香的好茶,都围拢来仔细过目,只见外形直如细针,毫尖显色如银,油滑光泽秀丽。”开水冲泡,治好了老大臣的高血压,治好了老将帅的眼病,皇帝亲自品尝后称赞“朕尝了一盅你(巡抚)从云南普洱府弄来的茶,真乃世间稀罕也。你(巡抚)想得周全,办得很好,以后每年送些这样的好茶来。”他郎抚彝厅的碧溪须立茶,这样成了朝廷的贡品茶。


碧溪古镇民居

  碧溪古镇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碧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商客云集,南来北往;彪炳千秋,名垂青史的民国初年“光复英雄,护国将军”庾恩旸就出生于碧溪古镇。

  碧溪这个古老而又充满了历史文化特色的古镇里,曾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叱咤风云,给后人留下了追忆的佳话。

  庾姓在墨江是独姓,只此一家。只在墨江县大掌、联珠、碧溪镇、玖联镇有他家的后裔外,在思茅、台湾还有人。“庾”字古代指露天的谷仓,庾姓最早的祖先,曾做过朝廷露天谷仓的小官,儿孙便以此为姓。庾家自承先世湖北人,明初随沐英入滇。后来迁居碧溪。老房子便在八阁楼西边街道下边。清未又迁居县城。几代人都以做生意为生。有道“生意八只脚,神仙摸不着”,一度赚了,红火了几年。但到庾恩旸的父亲庾国清手上时,生意贴了,一蹶不振,41岁便寿终正寝。庾恩旸昆仲五人,大哥庾恩荣子承父志经商,二哥庾恩纶,帮工开金矿,不到30岁积劳成疾死了。四弟庾恩锡曾于1929—1930年任昆明市市长。五弟庾恩培,在家务农,盘点菜地,但未成年便死了。


古镇街道

  庾恩旸生于1883年,原名恩赐,嫌其俗气庾在赴日本留前,春风得意之际,自动改名为恩旸。旸字为日初或天晴意。庾恩旸读书孜孜不倦,专心致志,手不释卷。在碧溪读完四书又读《诗经》三四年之后,邻里都赞其聪明好学,怂恿庾恩荣送他去墨江城里深造。墨江城里有一位杨老大爷名金华,是庾国清生前的换贴弟兄,听说老三会读书,也很高兴,正好他三子杨德彬四子杨德隆,在延师就读,于是就把庾恩旸召进城来,吃住由他负责。这就埋下日后庾恩旸到护国军时,把杨德彬延揽为军需处上校处长,杨德隆为军法处处长的由来。


古镇街巷

  庾恩旸23岁在日本留学期间,经老同盟会员、孙中山的追随者思茅人吕志伊等人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他是当时屈指可数的云南籍老同盟会员之一。从历史的观点看,他思想上是进步的,对孙中山所提出的“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尤其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起义发生之后,他主动积极串联同盟会会员,准备响应举事(具体的情况许多书报载中都有详尽的叙述)。

  1911年10月30日即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晚上,云南继武昌、长沙之后,第三家在昆明举行了推翻满清的革命起义。参加起义人物有蔡鄂、唐继尧、罗佩金、李根源、李鸿祥这些军界人物,还有清末最后一个状元袁嘉谷及由云龙、周钟岳等知名人物。按预定计划,庾恩旸将其炮队第一营趁黑夜自巫家坝把十数尊山炮运进昆明市区,自拓东路、金碧路欲通过近日楼大南门,因有马队驻守,改由顺城街绕进小西门。讲武堂的学员已将城门打开,于是把炮运至龙井街口、两湖会馆前面之城墙上,将城墙拆去30余丈,配备阵地,炮口对准光华街总督府方向猛轰起来。直到天亮前五时左右,步兵攻军械局遭到顽强抵抗,久攻不下。而数十发炮弹只落在光华街一带民房,一弹也没命中督府。最后一个云贵总督李经羲到任还不及一年,闻变后先已趁夜携带金银及细软逃出外。由于士兵没有学过夜间瞄准法,所以只听到炮声震耳,而无一颗炮弹在总督府开花。总督府这个神经中枢不攻克势必功败垂成,影响全局。指挥部的人找到庾恩旸,他立即返回阵地,调整炮位置炮于城墙上,用夜间射击法,向督署猛击。时炮声隆隆,弹光蔽天,连击数十炮,将督署榄杆、大堂、二堂梁木及其它瓦檐、墙、壁、树木等击毁数十处,死伤敌军数十人。擒斩敌军兵备处总办王振×,辎重营管带范钟岳及督辕卫队管带、哨兵,陆军警察队官、拘禁巡警道郭灿,盐道毛玉麟等等,战果辉煌。而以庾恩旸三炮定总署府,军功不小。

  光复起义成功后,暂设司令部于江南会馆,设都督府于五华山,举蔡愕为都督,下设军政、军务、参谋三部部长;以庾恩旸任参谋部长。一跃为都督府四巨头之一,时仅28岁,可说是时势造英雄,少年得志。后与罗佩金组织三千万的南征军,安定了开广、临安、个旧的局面后,于民国元年正月廿八日与北伐军司令官唐继尧三千人出师贵州,恩旸参谋长。抵贵阳后,平息了贵阳的会匪,并黔军代理都督事。是年8月调北京。民国二年春天,补授陆军少将,任总统民咨议官,在北京供职。这时正是30岁而立之年。从26岁到30岁,(一个炮兵营长,耀升至少将咨议官,四年之中连升三级,可谓“时势造英雄”矣。

  三十而立,功成名就。遂函请哥嫂举家迁往昆明。大哥与老四,就在昆明崇仁街买了一大片土地,大哥门前树了座石牌坊,一对石狮子,那是他们的祖母李太夫人的贞节坊,搞了一宅有后花园的院子。老三、老四则盖了座大楼,谓之“愉园南楼”,这时钱秀琳也与父母一起到昆明。因为恩师兼岳父,钱用中亦被调省教育厅任职。此时英雄、美人珠联璧合择吉完婚,令不少人称羡不止。老四庾恩锡原从长兄恩荣经商,为驻沪分号经理。常来往于京、汉、粤、港之间,此时也回昆,与墨江孙、段、庾、杨四大家族中的孙家“周”字排列的四小姐孙玉凤完婚。孙、庾、杨三家联上了关系网。

  1915年春天(民国四年,农历甲寅),庾恩旸任普防巡阅使,代云南开武将军唐继尧巡普防各属,问民间疾苦,考各属应革兴事宜。普防的普就指普洱道,共十九属,即新平、元江、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普洱、思茅、六顺、宁江、江城、易武、车里、佛海、南峤、澜沧、沧源、缅宁、双江共18县一个设治局(宁江)。过去的封建等级都有严格的称呼,一般县级的首长称为大老爷,将军以上则称为大人。墨江孙、段、庾、杨四大家族,孙世但是游击将军,门前挂了一块“将军第”的匾,故称孙世恒为孙大人,庾恩旸回墨江时,已授中将衔,故墨江人例称庾大人。但过去的情况,常常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庾三将军成了正式的大人以后,顺理成章,大哥成了庾大人,兄弟成了庾四大人,庾大人的叔父庾国珍,也就成了庾老太爷。凡是六十岁以上的城里人,都记得这个瘦老而矮小的庾太爷,一清早就在东门街出现,整天嘻嘻哈哈,最乐观旷达讨人喜欢。

  庾恩旸巡阅墨江的场面还算气派。全城的官绅士庶一群人,都在接官厅前列队等候。看热闹的人从文庙口直到普益社。本来当官当到大人,就可以坐八人大轿,既显威风也显露自己身份。庾恩旸深知这一条道路,过了峨山,坐轿反而累赘误事,就取消了,改骑战马,那也威风不减阿!至于大人到来,官、绅、士、庶人等,打恭、作辑、或抱儿子下跪求福气、胁肩谄笑一派恭惟、奉承、吹拍之闹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一个护卫连来,给墨江人大开了眼孔。一身灰布衣服,白布绑腿,胶鞋。一个士兵一枝大枪,一枝小枪,两个手溜弹,一式背包,背包插一把短柄圆锹和十字镐。从文庙二路纵队进东门下南门洞又出小城门,一个声音的齐步走、后跟着一个排的骑兵,9匹高头大马。一会儿单列,一会儿二路,一声口令立定,看齐,一声口令齐步走、碎步,还可以排成一字,把前脚立起来。还可以在他郎一公尺高的土城墙上,骑着马从东门走到西门。

  自民国元年起,他郎厅改为他郎县。派来的县官不叫县长,叫县知事。民国第一任县知事是姚安人赵鹤清,是前清举人,能作诗画画,在省内还是个知名人士。据目击者说,他来上任时不坐轿子,剃了一个光头,说话和气,审案时不叫当事人跪下。一年后派来第二任县知事,名叫熊朝梁。庾大人回乡正值他任内,这人虽不是举人,也是一饱学之士。

  庾三大人回乡有一件为后人称道的事,莫过于将“他郎”这个县名改为“墨江”。

  要更改一个县名,过去很不轻易,“他郎”一名从元朝到清朝,除明朝用了“恭顺”外, 300年都用“他郎”二字。庾恩旸最先提出这个建议,可说是公私两利,从私情来说,清末民初,官僚阶级从上到下兴起了一股以出身籍贯为外号的风气。唐继尧是东川人,不大好听,就把他的家乡改名为“会泽”。外号也就称“唐会泽”。庾恩旸若沿用旧名只好用“庾他郎”,他郎是什么意思?究不如昭通,会泽之类文雅,这与“先居湖广武岗川”文明文化发达地区名实不相符,因此乘官高权大之际,提出这个问题,得到士绅拥护,然后以地方名义报请省、中央,他又从中怂恿,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这是私情。至于公愿方面,地方有识之士早有更名之议,如“新兴”更名“玉溪”,“嶍峨”改“峨山”,都是在李鸿祥、徐为光两人推动下改过来的。不仅字面上文雅多,而且读起来声腔响亮、明白。

  那么“他郎”应改什么字好?要一劳永逸,若朝令夕改,岂不成儿戏么?

  最后以“阿墨江”去掉“阿”字,用“墨江”两字作为定案而上报。原来由北到南纵贯全境的阿墨江,并没有一个名字,都以各地段的渡口地名作为江名。如上游叫谷麻江,中游叫瞻鲁坪江,下游叫普溪江。后来在离瞻鲁坪不远的江边出现了靠摆渡为生的哈尼族支系阿木人寨子,就出现阿木渡,进而成了阿木江。念去念来形成书面文字,然后再经过有心人和文人的雕琢,就成了阿墨江。而且在道光年间全国各县州都要搞一个小八景时,“墨江锦澜”也是墨江八景之一。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墨江,墨水成江,”过去不成,也可寄望于将来,这样,墨江之名,庾恩旸未离开此地之前便定下来,然后由熊朝梁县长上书省府备案、核转。仅此一端,己够使庾恩旸与“墨江”同在,彪炳千秋了。巡阅使的一行人离开了墨江,就到普洱,然后到了思茅、景景镇车佛南等14个县,分派人去,结束了为时几个月的巡阅任务。

  碧溪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具有传统革命历史和浓郁民族文化的古朴古镇。现在,一步一步踩踏着光烁的青石板,思古幽情中仍能捕捉到历史深处马蹄声遗留的古韵,向人们传递着它久远时代的气韵古风,触摸着斑驳的门扉、被岁月蛀蚀的青石板,悠悠情思不禁让人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赵德文,男、哈尼族,墨江碧溪那雷人,1972年5月生,大学本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民族文学研究》、《云南文艺评论》、《文学界》、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出版文学著作5部,民族文化著作6部。现任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

  地 址:云南省墨江哈尼文化研究所(654899)

  电话:0879-423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