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管理 > 课题研究

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与中国社会转型

时间:2003/8/12 9:50:18|点击数:

                   杨侯第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人类学、民族学是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物。150年来,这两个异体同功的学科与时俱进,从“改革者的科学”发展为理解人性、撰写文化、解释民族认同、促进人类对话交流和跨文化批评与反思的前沿学科。作为兼具基础和应用研究价值的学科,人类学民族学既能以生物—文化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的总体范式以及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为我们揭示人性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能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文化变迁,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人类社会的跨文化冲突现象提供帮助。

作为现代化努力的体现,中国于20世纪初引进人类学民族学。近百年来,中国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先后进行过乡土中国、边疆政治、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确立。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它既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发展机遇,也使中国经历着持续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在当今这个加速变化的世界中,转型与变迁是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人类学民族学能为我们提供积极的帮助。

一、预测和理解文化变迁。变迁是文化的常态。人类各民族的文化都经历过渐进变迁并通过调适达到整合。今天的问题是,随着全球化进程,文化变迁的深度、广度、速度和烈度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剧烈的变迁容易引起文化失调,进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为在变迁中趋利避害,我们需要人类学民族学的参与。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各项建设计划,例如水库移民、路矿开发、定耕定牧等,都需要考虑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生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民族学不仅可以提供地方性的乡土背景知识,而且还能提供民族社会的翔实资料,使有关部门在实施计划时,能顾及不同文化的特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犹如生态多样性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众所周知,文化多样性建立在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也对生态多样性有保护之功。多样性文化资源的保存,也可为相关产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例如一些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参与进行的“生态民族村”、“生态博物馆”建设,就是保护和利用文化多样性的实践,这种实践收到了保护与发展双重效益。
三、缓和及化解文化冲突。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注重各民族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各地各民族人士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发展计划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等待改变。这样才能增加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消除发展差距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近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范围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扩展到城市,研究内容从人口流动、城市少数民族聚落的形成和维护、社区文化建设扩展到妇女儿童权益和城市文化生态等。这是中国社会的转型给人类学民族学发展带来的新契机。江总书记最近阐述的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就包括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内容。这表明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中国政府的更大支持,进而将为解决中国社会的文化问题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会长) 

 

来源/作者:民族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