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兵、王贤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时间:2025/4/30 16:50:03|点击数:

  摘要: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本期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兵、研究员王贤全,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题,对新征程上云南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思考。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新征程上,云南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锚定新目标,砥砺新征程,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云南力量。

  0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云南坚持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修复治理。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曲靖市成功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及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随着土壤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的实施,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云南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六大河流的上游或发源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西南生态安全。云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视为重中之重,坚决做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确保干净的水源出云南。随着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持续深入,河(湖)长制的落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取得较大成效,各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展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滇池、星云湖摘掉劣Ⅴ类“帽子”,泸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昭通段)、独龙江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云南省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和污水治理相关工作,坚决打赢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列入整治清单的34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取得较好成绩。

  0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云南是最早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省份。2024年,按照国家布局,云南继续加大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力度。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全面完成国家公园设立指南规定任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立方案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进入设立阶段;联合西藏完善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并报送国家林草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状况报告通过国家林草局评审,并转报世界遗产中心。多年来,云南依托多样的生态系统,持续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珍稀物种提供“生存庇护所”,为系统性保护修复筑牢生态防线。目前,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61%。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面积达8100万余亩,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湿地作为重要生态系统,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云南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截至2024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845万亩,湿地植物种数及特有物种数居全国之首。全省有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省级重要湿地29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19处。

  0统筹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对重要河湖、重点生态区域,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针对滇西北横断山水源涵养生态屏障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带、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带等重点地区,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科学绿化和林草生态修复,提升林草碳汇能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在全省开展绿化美化建设,将其作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加以推进,重点在城市和乡村开展绿美建设,扩大城乡绿化面积,通过绿化美化行动促进城乡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生产生活空间。

  0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云南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下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水电、光伏、风能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着力发挥能源支柱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花卉、中药材、咖啡、肉牛等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规模和延长产业链,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融合生态、气候、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民族文化旅游,“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将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

  0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云南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如玉溪市为了保护和治理抚仙湖,实施了抚仙湖流域腾退等工程,大幅增加了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用地结构得到优化、一二三产和谐发展。西畴县通过土地分类施策、水利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生态开发、生态补偿等措施,从一个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蝶变为康养旅游胜地。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模式,元阳县阿者科村依托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坚持保护自然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村民受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实现旅游总收入三百多万元。宁洱县围绕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建设,成功开发了第一个碳普惠项目,碳汇价值达五千多万元。2023年,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评价依据。同时,深化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地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云南省与四川省、贵州省联合建立全国首个多省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形成珠江流域省内跨州(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对于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绿美云南建设的有力支撑。

  0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与组织,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文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率先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率先开展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目前,云南已建成保护小区(点)30个、迁地或迁地保护基地13个、物种回归基地5个。云南建成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起确立全省“五区四带、三屏两带六廊多点、一圈一群两翼一带”总体空间格局,切实扛起“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大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底线红线,引导城乡建设向合理集约紧凑的方向迈进。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加速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捍卫国土空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COP15会议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等,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引起全世界关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就和经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项目编号:ZX2024YB49)的阶段性成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