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代丽: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云南实践

时间:2025/7/23 13:28:14|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主线,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优化空间互嵌,为民族交融提供场域。空间互嵌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结构基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要完善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活动,营造各民族团结氛围。云南依托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空间场域基础,推动各民族互嵌共融。

  一是注重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云南以易地扶贫、水电移民、地质灾害避险等搬迁安置为重点,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云南建成多民族互嵌安置社区,健全社区配套设施,丰富社区活动,各族群众实现了和谐“共居”,实现了居住空间互嵌。二是通过完善民族地区老旧小区提升改造,进行城市连片更新,为民族交融提供良好社区环境。2024年,完成287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7.95万户。三是打造民族交往的公共场域。加快民族团结文化走廊、民族团结主题广场、民族团结主题公园等设施建设,实施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截至2024年,云南累计新增城市公园2200余个、绿道1900余公里,建成绿美社区4730个,营造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良好居住环境。

  夯实经济基础,为民族繁荣提供支撑。加强民族经济与利益联结,是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云南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钥匙,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2024年,云南累计消除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70.6万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5050个新型经营主体与25个边境县(市)的31.9万各族群众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模式,夯实经营性收入。推进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落实落细,丰富业态,促进惠民增收。深化沪滇协作,建立健全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机制。云南省不断拓展帮扶领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共建产业园区,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协作新格局。三是打造边境幸福村。云南省大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截至2024年底,实施1.3万余个项目,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沿边行政村(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提高。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为民族团结系牢纽带。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互嵌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核心,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云南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度机制,编撰典型案例、制作精品课程,摄制《多彩民族相册》宣传教育微视频,创建304所示范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必修课,组建“双语”宣讲团,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夯实思想根基。二是践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表达了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坚定决心。70多年来,各族群众恪守誓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亲切勉励他们:“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云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打造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润土培根”品牌工程,接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抢救性保护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翻译、整理、出版500余种民族古籍4000多册,推动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构建治理新格局,为民族稳定奠定基石。云南民族众多、边境线长,社会治理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国际与国内等多重风险相互叠加的挑战。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治理格局,成为云南防范与化解社会治理风险,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党在协调政府治理与社会、民众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各方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治理合力。

  一是以党建引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云南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责任链条,推进边境乡镇、抵边村寨、国门口岸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与创造力,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如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等一批村寨,成为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和美家园、推动共建共享的典型。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引导和支持云南各社会组织与县(市、区)结对帮扶,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组建由儿童专家、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构成的社工队伍,为困境儿童提供入户干预服务,发放生活物资,实现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治理。

  三是拓宽各民族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持续丰富和拓展民主形式,创新“院坝协商”模式,以“小协商”服务“大民生”。如2024年云南省政协评选出多个民族地区基层协商典型案例,以“院坝协商”模式赋能基层治理。

  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构建“互联网+”信息智能化治理模式,突破“信息孤岛”,拓宽治理空间,实现“社会现实”与“网络空间”的双向互动。如云南丽江等民族地区通过“智慧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形成“智慧党建”丽江模式,以“大数据”赋能“大团结”,使各民族贡献共建共治的磅礴力量。

  (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专项”一般项目“辐射中心背景下云南边境国门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ZX2025YB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庄弘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