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任仕暄、肖世中:学史力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时间:2021/3/17 10:01:2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我们党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第三、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高评判者,我们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必须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我们的各项工作,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范,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要经常看一看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第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把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基本标准;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五、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中,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他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提出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任仕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肖世中,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