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庞伟伟、黄海涛:云南抗战历史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

时间:2025/9/22 8:40:35|点击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具体要求。抗日战争期间,云南是战略大后方,后又成为抗战最前线,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滇南抗战、滇西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书写了各民族儿女携手并肩、共御外侮的壮丽史诗。重温云南抗战历史,将其中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这段历史成为滋养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财富,既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抓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一、价值意蕴:云南抗战历史的育人维度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注重对云南抗战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云南抗战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可从历史、精神、时代三个维度来发掘。

  从历史维度来看,云南抗战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宏大格局。从1940年滇南抗战开始,云南从抗日大后方转化为抗日最前线,中国军队在滇南严密布防,同时发动群众,联合沿边土司武装,结成抗日的铜墙铁壁,成功拒敌于国门之外。滇西抗战中,20多个民族的人民群众配合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组织了十几支抗日游击武装,使用简陋的武器与日军周旋,展现了各民族儿女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

  从精神维度来看,云南抗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在滇西抗战中,龙陵游击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杨思敬在被日军抓捕后,遭遇百般折磨仍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这种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松山战役中,日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中国士兵采用坑道爆破、白刃战等方式一寸寸夺取阵地,历时95天,以伤亡7700余人的代价全歼守敌1300余人,彰显了中国军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从时代维度来看,铭记和重温云南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20多万名滇西老弱妇孺自备口粮,自带工具,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用9个月时间建成了滇缅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为开辟驼峰航线、支援中美空军作战,云南新建、扩建了数十个机场,累计动员各族民工超过150万人次。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当代青年的担当意识和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实践路径:三位一体的教学创新模式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云南抗战历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教学创新模式。

  课堂教学重融入。在理论讲授中,要注重将云南抗战历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增加滇南抗战、滇西抗战等地方特色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突出讲述中国共产党在云南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云南抗战英雄事迹。通过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历史语境中理解理论,从理论高度上把握历史。

  实践教学重体验。各高校建立与腾冲国殇墓园、松山抗战遗址、龙陵抗战纪念馆、抗战胜利堂、云南陆军讲武堂等红色基地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现场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云南抗战历史寻访、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对抗战历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例如,组织学生重走滇缅公路,感受筑路奇迹背后的民族精神;走访抗战遗址,体会当年抗战的艰苦卓绝。

  文化育人重浸润。将云南抗战历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抗战文化纪念馆、广场、长廊、展厅、雕塑等校园设施和景观,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VR、AR、AI等技术增强教学的沉浸感与实效性。利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云南抗战主题的展览、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和征文等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云南抗战精神主题的微电影、漫画等作品,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传播云南抗战故事,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保障机制: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体系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确保云南抗战历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建立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体系。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云南抗战历史资源数据库,整合分散在各档案馆、纪念馆、研究机构的抗战史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建立校际抗战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互通互享。同时,加强与社科研究机构的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云南抗战历史专题培训,邀请抗战史研究专家、纪念馆讲解员等开展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地方史志工作者、纪念馆研究人员的交流机制,提升教师对云南抗战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云南抗战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形成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构建评价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将云南抗战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情况纳入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在学院评教中增设“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或“特色教学创新”专项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和成功经验。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在学校层面制定云南抗战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项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教学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实践活动等所需经费。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深入挖掘云南抗战历史资源蕴含的育人价值,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青年学生从云南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庞伟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海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PY202205)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