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雪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

时间:2021/7/14 9:20:00|点击数: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结合,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相促进,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发展、引向新境界、领向新飞跃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基本遵循。

  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只有研究和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把“无声”理论变为“有声”实践。邓小平同志深刻揭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只有从符合事实的具体实践中汲取智慧和总结规律,才会形成有信服力和引领力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只有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规律弄透彻,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正确评判事物、推动事物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一是把握事物客观性,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这需要我们不断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深入而非粗枝大叶、脚踏实地而非走马观花、求真务实而非敷衍应付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现实状况、典型现象,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二是把握事物规律性,深刻掌握本质属性。这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求思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规律办事,事半而功倍。三是把握事物发展性,及时掌握动态趋势。这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辨析问题,根据事物变化的时空条件和影响因素判断事物的演进规律及趋势,以思想变革推动事物前进,以思想创新引领事物发展。

  从中国实际出发

  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原理的具体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和一贯优势。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基于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思想理论在内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党从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条件出发,基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实践,形成了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党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基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揭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鉴古知今、推陈出新,按照时代进步诉求丰富完善和补充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理论阐释与文化理念深度融合,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交互映现。另一方面,要同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实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在当前的奋斗实践中验证对具体实际的把握,在把握具体实际的过程中促进实践发展。

  洞察时代大势

  洞察时代大势,是马克思主义眷注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球视野,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战略眼光和格局气魄。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壮大、由弱变强,在时代浪潮中搏击风浪而勇立潮头,就在于对时代大势作出了深刻洞察,掌握了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对我们党提出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形成了许多重要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回应了时代之需、解读了时代之题、回答了时代之问。不仅饱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发展态势、发展趋向的深刻认识,也饱含着对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必须一以贯之地持续洞察时代大势。一方面,深刻洞察时代风云。21世纪的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角色随之演变,整个世界出现“东升西降”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要辩证对待世界大变局中的“变”与“不变”,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辩证关系中统筹全局,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战略主动,发挥战略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引领时代潮流。随着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的态势日趋显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要阐释和呈现“国之大者”的世界胸襟、全球视野、天下情怀、大同追求,运用思想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为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把握历史主动

  把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总结,是我们党知史、重史、用史的历史自觉彰显。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近代以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交互影响,各种主义主张纷至沓来,不同政党组织轮番登台,但都未能找到救亡图存的真正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马克思主义用之于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在对历史形势、历史任务、历史动力、历史潮流等重大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才在一次次重要关头绝处逢生、转危为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必须一以贯之地把握历史主动。一是塑造历史思维。以强化学习唯物史观为根本,深化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基础,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和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等原理,梳理事物来龙去脉、剖析事物历史规律、理解事物历史逻辑,自觉锻造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二是明确历史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对当前历史发展的准确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合起来,不断释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效能。三是开辟历史新局。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深入总结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各行业各领域积累积淀的历史智慧,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把历史“教科书”中的“营养剂”作为开启历史新征的法宝,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有所作为,推动历史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

  进行艰辛探索

  进行艰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实践观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过程,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必然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艰辛、充满曲折、不断淬炼,在反复斗争和斡旋较量中实现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上,由于深受不同历史时期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渗透和干扰,不免与林林总总的社会主义流派、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思想开展角逐和斗争。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蹭着社会热点、披着学术外衣、打着人权旗号、借由网媒之渠,粉墨登场、蓄意渗透,企图占领思想阵地,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为了正本清源和固本培元,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积极回应了思想领域的系列认识问题,有力回击了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价值观的恶意攻陷,及时引导了社会舆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不断增进思想共识,不断扩大价值同心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必须一以贯之地进行艰辛探索。一方面,要笃定信仰、坚守信念、提振信心。以学史为基、践行为要、奋斗为本,持续砥砺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锤炼品德修为,不断加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到底。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树立斗争意识,把斗争看作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斗智”争取有利条件,以“斗勇”争创有利局面;练就斗争本领,在增见识长才干中厚植斗争底气,在讲策略讲方法中谋求斗争艺术,在寻先机强定力中掌握斗争主动,把科学真理转化为思想武器和物质武器;发扬斗争精神,敢涉险滩、敢攀高峰,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经受考验、磨炼意志、丰富阅历,不断赢得斗争胜利。

  (执笔:云南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刘雪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