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泠泠|清迈兰纳民俗博物馆:观兰纳王朝的文明之美
时间:2025/4/25 16:31:11|点击数:
精美的棕榈叶经书夹板
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位于泰国北部,始建于公元1292年,曾是兰纳王国的首都。其历史悠久,是兰纳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至今仍然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兰纳传统民俗文化独具特色,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传承着文明之美,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变迁,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其历史遗韵和文化内涵。
清迈兰纳民俗博物馆位于清迈省府老城区,由地方法院原址改扩建而成,与清迈市政广场的三王纪念碑隔街相望。白色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洁白典雅、庄重大气。该馆于2012年开馆,分为上下两层,以“珍宝兰纳”为主题共设有13个陈列单元,以佛教文化为脉络,围绕宗教、艺术、民俗等内容,收藏展示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精湛的艺术精品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生动反映了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图景。
听历史回声,沉浸式感受兰纳宗教与民俗
第一展厅通过场景复原呈现了一座“兰纳寺庙”,直观展示了兰纳时代的佛教文化。寺庙是兰纳人举行祭祀、祈福、成人礼、宋干节(泰国新年)洒水等佛教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展厅陈列了佛堂格局、祭祀用品、僧人用品、藏经柜、佛像塔、诵经椅等,生动讲述了兰纳人独特的拜佛方式:男性应穿长裤和有袖子的上衣,女性着长裙和有袖子的上衣;进入寺庙必须脱鞋,男性双膝跪地、双手合十、额头触地,女性只需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即可。这与当代泰国人“五体投地”式(双肘、双膝、头部都要着地,手掌张开向下三拜)拜佛方式存在区别。
第二展厅复原了宋干节在寺庙举行洒水仪式的场景,展示了一系列佛教仪式。第三展厅采用图文形式介绍了传统“美甲舞蹈”。据说每年11月“阔坛巡游”时必跳的“美甲舞蹈”,是兰纳人向寺庙提供捐赠布施而举行的重要活动。舞者身着水平条纹布圆筒衬衫连衣裙,前胸开衩,赤足佩戴8英寸黄铜金属钉,长指甲呈划船、莲花状扭动姿势。“阔坛巡游”时跳“美甲舞蹈”是清迈地区的一种特色舞蹈,常在“宋干节”等节庆或宗教仪式中表演,强调手部动作和佩戴金色长指甲等传统习俗,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是兰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节庆中焕发着独特的民俗魅力。
赏精美艺术,探寻绘画与雕刻中的文明印记
在“兰纳绘画”单元,展厅左侧展示了一幅大型佛教寺庙剖面绘画,右侧是帕辛寺的兰纳壁画。现存的清迈壁画大部分可追溯至14世纪,以表现佛陀生活的地域性戏剧故事为题材,绘画框架严格遵循缅甸艺术风格,充分融入兰纳与缅甸元素,绘画形式则在墙壁顶部柱子间距上方用彩色绘画书写,兼具艺术美感与历史叙事性。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兰纳王朝的历史密不可分。据史料记载,兰纳王朝曾于1558年被缅甸东吁王朝征服,200多年后暹罗(泰国古称)与兰纳军民一道把缅甸人驱逐出去。
博物馆二楼过厅陈列的木质棕榈叶经书夹板华丽、精美,颇引人注目。夹板尺寸与棕榈叶面相同,厚度约为1-2厘米,装饰精美,装饰工艺有浸水图案、镶嵌玻璃、雕刻、涂漆贴金等,色彩图案美轮美奂。一本完整的棕榈叶经书需要用两块夹板夹住多卷棕榈叶,多数夹板由柚木、檀木等硬木制成,使其不易弯曲、折断。遗憾的是,制作棕榈叶经书夹板的传统工艺如今濒临失传,能够胜任此项工艺的人少之又少,亟待当地相关部门开展抢救性保护。
“兰纳木雕佛像”展区陈列着傣族、垦傣、掸傣、泰国东北、老挝等不同风格的佛像。这些木雕佛像材质、彩绘工艺各具特色,底座镀金装饰精美,周围或正面刻有铭文、创作年份、寓意。泰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影响在此清晰可辨:素可泰时代的佛像艺术受印度、柬埔寨影响;阿瑜陀耶时代的佛像则融合素可泰和老挝风格;泰国北部的垦傣佛像脸型宽大、鼻梁粗短、嘴唇方厚,略带柬埔寨韵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挝风格佛像逐渐融入了泰国素可泰风格,脸型变得瘦削,身材修长,衣纹更加程式化,耳朵尖尖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木雕佛像,是历史的讲述者,也是文明之美的见证者。
品灿烂文化,体会手工技艺中的生活智慧
清迈的手工技艺传承至今,漆器、陶器、纺织品、藤器、竹编等手工艺品均体现着浓郁的泰北民族特色,被统称为“兰纳风格”。这些技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兰纳,人们利用竹子、藤条、棕榈叶等自然资源,制作出各类器具,大到房屋,小至储物容器、槟榔盒子等既美观环保又实用的手工艺品。
“兰纳朱砂漆器”是以生长在当地森林里一种叫“腊”树的树胶涂覆的容器,常采用卷竹胎工艺制作成食盒、高脚盘、矮几、妆盒等各类圆形器物,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佛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具,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广泛使用。
兰纳的制陶业也十分发达。展览分别介绍了难府陶器、讪赛窑陶器、山甘烹陶器等实物与图文,展现了不同窑口的工艺特征。考古发掘发现,古窑多以发掘地区或村庄命名,成为研究该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物证。如难府陶器主要分布于难府直辖市杜带镇班博苏克村,是陶器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其有多种颜色,如深褐色至黑色、青瓷釉灰白色、青绿色等。
精美的“万象南帕达法塔纱笼”,将民族特色服饰文化与兰纳传统智慧完美结合。拉玛三世时期(公元1824—1851年),北部泰人从万象迁徙至程逸府北部定居,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积极吸收当地民族文化元素。纱笼保留传统垂直条纹和图案、红色和深色底并间以白色和蓝色线条不变的基础上,腰布图案调整为横向,材料采用中国丝绸或进口素布并增加装饰图案;脚布上部织有复杂的图案,下部则是红色素布,这与传统泰老族脚布结构相似,但是,几何图案连续重复等细节有明显差异,形成了美丽、和谐、独特的新型纱笼服饰文化。这一服饰成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见证了人类文明在迁徙中的创新发展。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杨泠泠
来源/作者: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