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群众路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时间:2025/9/9 8:44:17|点击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深刻影响了战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以中流砥柱之姿,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胜利来之不易。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抗战规律,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通过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的伟大实践,充分组织动员起团结、进取和具有崇高政治觉悟的广大革命群众,使党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战胜敌人的铜墙铁壁。今天,通过新时代的实践创新,群众路线依然是密切党群关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
一、群众史观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最强大,因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始就重视革命理论和群众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创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党的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群众党”是中国共产党与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团体及社会主义研究团体最明显的区别,后两种组织都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不能探索到挽救中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革命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后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党的二大以后,彭湃、项英、苏兆征等优秀共产党员纷纷奔赴各条社会战线,将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学生、妇女等各个社会领域中的社会群体都组织动员为党的群众基础,党的事业随着群众基础的壮大而快速壮大。
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实践初步检验了群众路线的伟力。中央苏区在敌人重重包围下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苏区4个县的民众加入群众团体的平均数占总人口70.7%,其中最高的达到94%;加入贫农团组织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2.6%。”“苏区的社会工作乃至生产建设(如春耕运动、积肥运动、秋收运动、合作社运动等)大都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的。”“据统计,在赣南246万人口中,先后有33万人参加红军……作为模范的兴国县,参加红军的比例达到23.7%,……中共成功动员群众购买三期公债共488万元,……成功的经济动员保障了红军的给养。”
二、群众路线是保障抗战胜利的伟大工作路线
《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史观和中央苏区群众路线的早期实践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实践根基,人民战争思想是确保抗战胜利的理论武器。这一理论武器的创立是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在军事领域的贯彻,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合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内对抗战前景有不切实际的“速胜论”和消极悲观的“亡国论”,这两种论调的问题根源是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单纯地从军队的数量、组织训练、武器装备等方面得出片面的军事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既出于群众史观的价值立场,又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战争胜负的伟大作用,这是《论持久战》产生的思想和实践根源。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通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获得了充沛的人力物力;军队和人民的团结一心将八路军、新四军锻造为与一切旧军队截然不同的人民军队,奇迹般地克服重重困难而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结果。
当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皮棉、被服、造纸、陶瓷等工业不断发展起来的时候,边区人民不仅克服了物资缺乏的困境,还像董必武所说的可以吃肉了;当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代表的军民力量壮大之后,广大民众不仅直接参军参战,而且还在支前、伤员救护等方面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以平型关、阳明堡等为代表的运动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的麻雀战、地道战、破袭战等结合起来后,日寇就真的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了,有了群众路线这个法宝,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都因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开创了新局面,胜利是必然的。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今天,群众路线没有过时,依然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工作路线。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多元化的现实,群众路线实践创新势在必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既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和主体力量,也是现代化事业的价值依归,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旧社会关系的改造和新社会结构的创造等都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只有通过群众路线实践创新,不断激发群众路线的活力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和将继续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大环保”方式进行,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爱好和平,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群众首创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胜利前进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路上既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许多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人民群众的首创性是克服一切困难、推动实践创新的法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会实现。抗战胜利是群众首创性的一个生动实践,正是依靠和尊重群众首创性,党所领导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事业才创造出新局面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样是群众首创性的注脚。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林)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