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璟: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何为?
时间:2025/9/11 11:32:18|点击数:
作者 刘雪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武婧娴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互嵌共融的数智时代,数智技术的发明创造与广泛应用,正在引发经济业态、社会模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整个社会的深层次变革和系统性革新。在这个人机交互共生的新场景中,数智化发展把哲学社会科学推到又一次反观自身的十字路口,历史机遇与时代挑战并存,嬗变解构与赋能建构同在,诉诸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阐释功能和先导引领作用。
主动拥抱数智技术。数智时代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人类关于世界的所有知识和信息都在不断地被转化为一种以“比特”为单位的数字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融媒、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按照数据逻辑、数据结构、数据规律组合建构和转化呈现,并通过一种“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理解和应用;二是设备和系统能够模拟人类智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实现系统的创新优化和转型升级。数智技术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旨在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数智技术作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演进的发展产物,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与数智技术深相融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数智化建构,才能在顺应数智化浪潮中延续生命力和刷新存在方式。一方面,打造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新基建。充分利用数据、算法、算力、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更加系统完备和开放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电子档案馆、智慧系统等,提升跨模态复杂科学数据处理水平,形成更多可复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多方位、立体化、全社会地展示和推广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新范式。推动数字驱动和智能驱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打造符合数智人才职业属性的研究团队,实现多种学科交叉互鉴的乘积效应,在拓展研究视野、观察视域、阐释视角中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图景。
深度融合数智生活。从智慧农业到智慧城市、从智慧出行到智慧文旅、从智慧办公到智慧养老,数智生活向我们呈现出生活数字化和生活智能化的全新样态,特别是数智基建不断赋能工厂车间、穿越阡陌城乡、连接海陆空地、抵达国际八方,数智技术正在重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数智力量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从来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给哲学社会科学以丰富灵感、丰盈启迪、丰厚滋养。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与数智生活建立紧密关联和友好关系,展开同数智生活的学术对话,注重和加强对数智生活的调查研究,在典型调查、类型调查、跟踪调查中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把调研触角延伸到新市场、新业态、新领域、新群体当中,深入了解和掌握“数智居民”的“数智认知”“数智心态”“数智舆情”,敏锐体察和感知数智生活的多元变化和多重变迁,不断深化数智生活生成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解释数智原理、揭示数智机理、把握数智规律的作用。积极推动数智化社会通识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学习和掌握关于数智社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趋势,在辩证论析中回应和解答社会大众的“数智困惑”“数智焦虑”,共同成为高质量数智生活的塑造者和享有者,拓展数智技术在“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充满温度的智能社会新形态,开拓更加美好的数智生活场景和空间。
积极引领数智叙事。数智时代的出现不仅表征着技术的革新和跃迁,更意味着观念的嬗变和跃升。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具有引领观念变革和建构意义世界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使命。纵观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思想先导、价值引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提升国家经济水平和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更需要促升国家文化水平和厚植国家软实力。数智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应着眼于数智价值观念的积极引领,探索形成数智向善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着力研究和阐释数智化发展对人类认知形成、价值判断、伦理规范、意义建构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和纵深影响,引导人们形成对待人机关系、技伦关系、技法关系等系列问题的理性态度和科学认知,矫治人技对抗、人机互斥、人器竞争的二元对立思维及其劳异化现象,跳出“资本控制技术进而控制人”的技术资本主义牢笼,从而突破工业化思维主导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范式。同时,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具象化和通俗化的数智故事表达,促进数智化发展及其成果更好赋能社会、更好造福人类。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