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蒋茂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全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4/4/2 11:08:58|点击数: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之一,强调的是跨国界的沟通对话与跨文化的交流互鉴,从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并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面打造多媒体融合宣传矩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下,需要全面打造多媒体融合宣传矩阵,以全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此我们应注重国际传播品牌建设,持续打造策划涉及“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议题的知名融媒体宣介产品,同时把握数字发展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赋能,推进信息化与外宣工作的深度融合,考虑利用受众的多感体验,并利用光影技术、互动声光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等数字化模式来打造受众沉浸式互动、观赏、体验场景,让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表述更鲜活,形象更立体,充分实现传播效果倍增的目的。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考虑立足移动端、广播端、电脑端、电视端、平面媒体、直播等传播终端,借助新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AR、VR、MR、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融合并创新通讯、评论、科普、摄影、直播、视频、专题、纪实、访谈、动漫、照片、纪录片等多种国际传播表达路径,让受众借助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在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方式中正确认知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从而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可持续性合作,并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传媒平台上增加体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弘扬民族自立自信自强,引领主流社会正向价值观的板块内容。此外也需要搭建多语言平台,并构建全天候无间歇式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借此不断扩大海外媒介的受众面。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在中国的叙事中认知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了解中国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思考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而真正地读懂中国和信任中国。当前不再是“西强东弱”的时代,我们不仅不应受掣肘,而应主动出击瓦解西方的语言文字霸权,形成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独特的中国话语叙事体系,以全面提升我方的国际话语权,为此我们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际传播工作,坚信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向外传播和展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增强议题的设置能力,既要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共情,又要对其不迎合、不附和,从而做到主动发声和有效发声,以全方位展示并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叙事体系的建构中,我们不应不加辨析简单阐释或复制他人观点,而应针对不同传播场域的不同受众构建多维多元叙事体系,让我们的故事更加全面、立体、真实、可信。当然,我们也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借助逆向思维创新我们的叙事方式。更关键的是,中国叙事体系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必须凝练能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标识性和精髓性的故事内容,且故事的切入点既要有思想有立场有情感,更要见微知著接地气,同时故事的讲述也必须关注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接收习惯和理解认知需求并做出应时应势调整,以让我们的国际传播方式精准化、分众化、区域化、国际化,从而化解文化误读所引发的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只有这样中华文明多元互鉴、尊重对话、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等思想精髓才能讲深讲透,也才能基于民意基础让我们的国际传播实践“臻于至善 笃行致远”。

  全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需要各国政府持续高位推动,以使协议落实项目落地的成效更加显著。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是对话交流,这需要我们与世界建立交流长效机制,从而延续中国“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以全面促进国家间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发展等内容的分享,从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全面提升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交流互鉴是文明的交融文化的交汇,倡导的是“融汇通达”,因此有必要借助跨境设施的纵深发展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如加快完善沿边地区公铁联运、陆空联运、陆水联运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沿边省市地区高标准、高性能的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加快发展沿边地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实现沿边省市更好地衔接周边国家的口岸设施,借交通物流的“汇达”推动信息互联、贸易投资以及人员往来的便利化,从而讲好中国联通内外的故事,讲好中国惠民生利天下的故事,以全面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只有大力并持续推进民心工程建设,才能不断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因此考虑在密切一轨交流的基础上,加大二轨层面的交流力度,同时聚焦民生实事援助并围绕生物多样性、民族包容性、文化多元性等主题来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社会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借合作共赢的实践经验来助推文明的交流互鉴。需要指出的是,相关交流互鉴项目必须以“务实求实”为导向。

  大力推动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只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且政治过硬的国际传播类和语言类专家人才,才能立足国际语境向国际社会准切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才能从多元视角展示中国的优秀文明传统、历史文化和传承创新,才能从跨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考虑落实创新人才驱动战略,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系列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培养更多专业型、技能型、实践型国际传播类和语言类实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国际传播人才和语言人才专项国内外公开招聘计划,并利用人才招考、完善奖励制度和表彰制度、改善生活条件和办公环境等方式留住优秀国际传播领域和语言领域的专业人才和优质人才,同时引进一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传播类和语言类人才。由国家和各省市区配置国际传播类和语言类专项资金,确保外宣机构和外宣项目的人员配置达到标准。对已在岗的新闻传媒类和语言类从业人员开展学历再提升教育,并强调资深媒体人或团队带头人的人才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借助培训、会议、研讨等形式促进国际间的人才智力开放合作,借文化文明互鉴实现经验和知识的分享。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  蒋茂霞)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