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武婧娴: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时间:2025/9/19 16:49:25|点击数: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发展,就必须顺应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鲜明宣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洞察历史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的远见卓识,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天下情怀。

  一、深刻把握“历史正确一边”的时代内涵

  何为“历史正确一边”?这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文明走向的重大命题。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意味着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体要求。

  (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从哲学角度看,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虽然历史的发展过程充满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就是要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使主观行动符合客观实际。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史为鉴”历史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契合。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种历史意识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指导现实行动。唐代李世民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反思能力。这启示我们,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前行。

  (二)把握时代前进方向

  从时代维度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逆流也在涌动。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如何辨别方向、明确立场,至关重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是中华文明天下观的重要体现,《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超越了家族、地域的局限,胸怀天下苍生,关注人类共同命运。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中国人对天下大事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担当。在当今时代,这种天下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呼应,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利益观,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从价值取向看,历史正确的一边必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类谋幸福的一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根本原因。

  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价值取向,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普遍的人类关怀。这种价值取向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成为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深厚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践行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实践历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把握正确方向,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各种救国方案屡试屡败。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幅提升了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与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更在新时代以切实行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理念获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西方“普世价值”话语垄断,尊重各国自主发展道路,得到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三、在世界大变局中以新思维新举措把握历史主动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时代潮流与全球格局面临重构。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行径依然阻碍国际进步。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我们更需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锚定历史正确方向。

  (一)坚持正确历史观,把握历史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这要求我们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任务。

  在看待国际事务时,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而应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在处理地区冲突时,要追溯冲突的历史根源,分析其演变过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要以史为鉴,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为,从思想根源上筑牢维护历史正义的防线。

  (二)深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拓展多元外交布局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坚守这一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外交布局。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不仅要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公平正义,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形成更广泛的“朋友圈”,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地区合作机制,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通过多边合作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以实际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新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要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在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不能仅仅停留在贸易和投资层面,要在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文化传播等多领域实现深度开放。

  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科技难题,分享科技成果。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高质量发展,担当全球发展重任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增长指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国内,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将中国的发展经验与发展中国家分享,帮助其他国家提升发展能力。例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还要注重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和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五)创新全球治理,引领全球治理新变革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时,中国要发挥引领作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治理方案。

  倡导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力度。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医疗经验和资源,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生活在同一星球,应当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安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进步潮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方针,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武婧娴)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