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谢青松: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时间:2017/10/24 9:32:44|点击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国方略。诸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正己立德、率先垂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等。这些宝贵文化资源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智慧的启迪,同时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在融贯中西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真正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回到孔夫子”、“儒化中国”,而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够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以此保证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其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拋弃传统、丢掉根本,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必将丧失自身文化的特质,进而迷失自我。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事实上,中华文化乃是指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经过近现代变革和转型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活的中国文化生命整体。为此,有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国文化生命整体作为自强不息、变化日新的“创造主体”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接受主体”,在核心资源、问题意识、话语体系上突出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体性,保证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丧失独立性和主体性,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坚持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一贯主张。正因如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揭示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再者,西方文化作为“他山之石”。中华文化不仅拥有俯仰千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资源,更葆有面向世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广阔胸襟。因此,今天的文化建设,还应当在立足中国传统、坚守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汲取西方国家和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成果中的有益成分,做到含英咀华,为我所用。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吸纳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与合理成分,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需要应对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担当的文化使命。当然,西方文化作为“他山之石”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尊崇与全盘吸纳,而是对西方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地辨析、梳理与评判,从中吸取合理的内涵。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问题是有没有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有没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这是“西学为用”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中,只有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去芜存精的态度,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所长)

来源/作者:哲学所/谢青松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