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方婕:赋能新时代国际传播,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4/4/3 18:30:32|点击数: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有着众多历史渊源和联系,文明交流互鉴历史悠久,并且创造了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东南亚文明的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历史。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逆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的裹挟之下,使国际舆论环境愈加纷繁复杂,我国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构建面临极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在国际传播的新形势中观照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对话交流,减少对中国的误读与敌意,促进中国与该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关系发展历久弥新的推动力

  南亚东南亚地区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构成了绚烂璀璨的南亚文明图谱,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的历史,虽有摩擦、有冲突,但是文明交流从古至今从未有间断,而且还在不断延续与发展。在古代,无论是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的纽带,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尼泊尔跨喜马拉雅通道建设、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为文明交流注入了新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南亚东南亚地区相关国家出现政局不稳、极端势力泛滥、受西方大国掣肘的局面,但是中国坚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交流与合作。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这样的中华文化影响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打破了文化交往的藩篱,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形成了丝路相通、亲近友好的历史面貌。

  如今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单一国家、单一文明都无法独自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命运与共,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亲诚惠容的周边环境,中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夯实措施。从跨越山河联结友谊的中国至老挝的铁路开通到电影《泰囧》的上映;从“孔子学院”开设到“鲁班工坊”的推广,从“中国—南亚博览会”到“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些都是互利合作的典范;是守望相助的友谊;更是“美美与共”的和谐新乐章。从艺术到教育、从旅游到通讯、从医疗到科研,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推行者、践行者。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各国家间理解彼此差异、形成发展共识的基本原则;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国与国之间和谐进步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关系发展恒久弥新的推动力。

  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中国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新格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生生不息,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奉行的民主、平等、包容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精髓,更是中国当代世界国际传播的新观念,纵观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历史,各国在文明互鉴的潮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华文明也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下中国应对全球传播格局变革的回应,是构建全球传播格局的新的理论模式。当今世界局势风起云涌,全球传播格局正处在深刻变革的进程中,站在中国的角度,新时期的国际传播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对于中国而言,国际传播工作既要传播中国,也要传播世界;既要贡献中国,也要贡献世界。站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角度,新时期的国际传播致力于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互鉴,不断深化的交流合作将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了国际传播新秩序与新规范,促进了重构公正开放、合作共赢的全球文明观与国际传播观的发展。

  当前国际传播秩序不平衡,跨文化传播格局不对称,一些西方国家故意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债务陷阱论”等错误论调来污名化中国,给中国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对外传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坚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从不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出发,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原则,坚持对不同文明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坚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示出来。越来越多的南亚东南亚国家选择和中国政府与人民站在一起,互学互鉴,积极寻求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双向奔赴”奠定了基石,让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更有信心、底气与力量。

  三、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精准传播

  国际传播深受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地域差异化等因素的影响,科学推进中华文化的区域化精准传播,才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有效实践。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毗邻而居,彼此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一直保持着相互影响与包容的传统,为了深化中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传播,我国一直精准把握南亚东南亚不同国家新闻报道体系与框架,探索南亚东南亚受众群体的生活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诸多差异,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积极争取受众人群的支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特别是近年来,瞄准发展趋势,加快技术创新,把握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领域中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特点,利用5G、VR、AR等新兴技术;利用可视化视频、照片等丰富的表达形式吸引国外观众,创造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对话的机会,增进对彼此文明的理解与认知。

  近年来,国际舆论交锋斗争异常尖锐复杂,中国的国际传播打出了“组合拳”,首先,符合中国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惟妙惟肖运用中国话语增强叙事表达的说服力,深入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故事,加大原创力度,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其次,利用多渠道、多媒介、多主体的传播方式,拓展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设;用通俗易懂、灵活可读的形式面向海外推广宣示中国官方的立场,对一些重要论调形成了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解读性文章,扩大了学者、智库舆论的引导力。最后,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融通内外的优势,扩大知华友华国际舆论朋友圈。促进了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关系,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让真诚、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方婕)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