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学者

【名家风采】全国地方社科院名家:郭家骥

时间:2021/4/21 17:00:13|点击数:

  田野与书斋合奏 基础与应用共鸣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郭家骥研究员简介

  郭家骥,男,1955年7月生于昆明。历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院科研处处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云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出版《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研究》《发展的反思》《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迪庆州稳定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郭家骥民族学人类学文选》等专著6部,主编专著1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是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与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书斋中生产不同,郭家骥从事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需要长期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问题、获取资料、进行理论思考,然后才能回到书斋结合理论文献生产加工。37年“田野与书斋合奏、基础与应用共鸣”的科研实践,使郭家骥在下列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深入探索民族地区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郭家骥自1983年起即投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探索。在多年积累基础上,针对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发展差距日趋拉大的现实,1993年郭家骥发表了《云南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直接推动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分别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上实现了跨时代飞跃。在这一伟大社会变革中,一个重大问题不可回避,即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是后进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文章被《光明日报》评价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较有说服力,对其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荣获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主要观点被中共云南省委1993年1号文件采纳。近年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的嘱托,郭家骥发表多篇文章论证跨越式发展是云南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作者提出,由于云南与内地相比发展程度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云南与全国一体化和云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化,必然是一个需要不断追赶、不断跳跃、不断跨越的过程,一部云南成文史,就是一部云南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追赶内地先进文明的历史。这一观点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

  与此同时,郭家骥对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针对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造成的严重破坏,他撰写出版了《发展的反思》一书,创造性提出人类学发展理论。他认为,发展是以文化为中心和目的的人类全面发展,发展是由文化主体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过程,发展是文化与环境持续调适的过程,发展是文化主体自愿选择变迁模式的过程,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发展是国家权力正确领导、帮助和干预的过程。将这6个核心观点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发展是在国家权力正确领导、帮助和干预下,文化主体自由、自愿、自主、自觉选择和决定的以文化为中心和目的的人类全面发展。他运用人类学发展理论,提出云南是一个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的全新省情认识论,为云南在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永葆多彩魅力作出了理论贡献。

  二、深入研究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是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是影响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由26个世居民族构成的云南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典型缩影,深入研究云南民族关系历史和现状,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特殊意义。郭家骥早在1998年就主编出版了《云南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一书,对云南民族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进入21世纪,郭家骥在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先后出版了《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和《迪庆州稳定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两部著作,用大量历史事实和来自田野调查特别是云南藏区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证明,云南民族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堪称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成功范例,对怀疑或否定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思潮给予了有力的正面回应。他在书中指出,云南良好的民族关系既有深厚历史根源,又有深刻现实原因,云南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启示我们,国家权力亦即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正确与否,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好坏和边疆安宁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需要党和国家继续运用国家力量,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创新推进民族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并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云南现有的民族关系最好时期长期延续下去。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要求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省为此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郭家骥被领导小组选聘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应邀参加了中央领导同志赴云南的调研座谈,多次应邀参加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民宗委的决策咨询会议,为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

  三、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千年大计的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人类学认为,人类是靠文化来适应环境的。1998年,郭家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十年”项目资助,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开展深入调研,发现傣族人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蕴含着大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计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是一个亟待深入挖掘开发的民族文化宝库。随后,他对云南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开展了长期深入调研,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其中,《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发表于国内民族研究顶级刊物《民族研究》,后者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这些成果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生态文化中包含着各民族对宇宙形成、天地自然、山川河流、土地、森林、动植物、水利、气候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合理认识、主动调适和持续利用,对生计方式的选择和适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主动协调等,是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对当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云南各民族在适应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多样的生物资源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多样的民族文化又反作用于多样的生境和多样的生物,经过长期互动磨合,构建起由各民族生态文化为核心凝结而成的“三多一体、良性互动、高度融合”格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云南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充满独特魅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因此,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是云南最重要的基本省情,是云南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的三大品牌,是云南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对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应采取抢救性保护、恢复性传承、生产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多种途径和路子,将其挖掘开发出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研究成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美丽省份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曹津永撰稿)

来源/作者:《山东社会科学报道》129期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