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云南智库学习交流活动 > 云南智库学习交流活动简讯

云南省社科院智库论坛举办题为“理性主义与解构”的讲座

时间:2018/9/11 9:35:57|点击数:

  2018年8月31日下午,云南省社科院智库论坛举办第175期讲座。本次论坛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孟宪清作了题为“理性主义与解构”的专题讲座。孟宪清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作为西方哲学发展主线的理性主义及思想特点、理性主义在近代的发展及其局限性以及对理性主义反思的产物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刻阐释。哲学所全体人员以及其他科研人员参与了论坛。


讲座现场  念鹏帆/摄

  孟宪清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哲学,有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孟宪清研究员为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统编。在北京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重建现代实践哲学——兼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解构及其超越——德里达哲学新探》,著有散文集和杂文集两部《困苦人生》、《不死的精神》。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点

  孟宪清研究员首先从中西哲学思维特质的比较入手,阐释了作为西方哲学思维特质的理性主义产生及发展。按照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的观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理性主义、近代理性主义两个基本时期。

  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直到后世的转变。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中有两个明显倾向:一是把理论看做是高于实践的东西;二是认为哲学思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真理性知识本身。正如胡塞尔所说,古希腊人,对世界的明智观察应摆脱各种神话的和整个传统的束缚,应绝对毫无先入之见地去认识它的内在世界和人,并最终在世界之内认识它的内在理性和神学。孟宪清研究员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经历了从古代社会的理性主义到近代社会的理性主义的逐步抽象化和主观化的过程。

  西方理性主义在近代的发展:主观化、二元对立

  孟宪清研究员认为,随着近代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西方理性主义的主观化及其二元对立发展到极致。按学界共识,笛卡尔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先河。笛卡尔的哲学理念,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甚至康德哲学。但康德的建构论仍局限于认识领域,是一种先验的建构论。而作为康德批判者的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理念”思想。他强调了,理性、精神的对象化和理性的自我发展过程,强调以理性为主体的实践,形成了一种历史理性的哲学形态。但他强调精神对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的内在化,即人的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精神的建构作用。这样,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其结果就是,把理性看作是世存在和人的认识的主体和根本力量,而忽视了人的生活、生命 对理想的构建作用,同时,使整个理性走向一种形式化、逻辑化、客观化的狭隘道路。

  德里达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解构

  孟宪清研究员认为 后现代思潮的历史分期众说纷纭。通常认为.后现代思潮发端于尼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进入高潮。德里达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从德里达主要思想来源的特点来看,他的解构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哲学。大体来说,德里达的主要思想来源和批判对象有: 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当时的结构主义以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实践、历史哲学。思想史的大量事实证明: 思想来源和批判对象常常是一致的,思想家常常从其批判对象中吸取思想材料和观点,然后再反过来对其进行批判和创新。一般认为,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这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更为合理的看法是: 现代性和反现代性是思想发展史上的永恒的“情结”,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都存在现代性和反现代性; 现代性是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

  孟宪清研究员最后说,我之所以选择德里达的解构论作为研究后现代哲学的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后现代思想特别是德里达的解构论,对欧洲近现代理性主义思想观念及其思维方式进行了“弑祖式的颠覆和拷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颠覆力量,极大地动摇了整个欧洲人文科学的思想基础,并成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理沦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因为德里达的解构论在后现代思潮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及其方法论(策略)为整个后现代哲学奠定了基本思路和方向。

  在对谈会的后半程,在场的专家、学者就理性主义作为哲学思维的优势及其局限性、中国哲学思想中国“良知”“良心”内在结构、后现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向孟宪清研究员提问,孟宪清研究员做出了热情而详尽的回答。

  最后孟宪清研究员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与相关专家展开讨论。这对云南省社科院加强智库建设,从而为智库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打下良好基础。

来源/作者:哲学研究所/张兆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