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经济研究所

迁出地未搬迁农户生计研究——永善县马楠乡案例(宋媛)

时间:2010/10/26 13:52:00|点击数:

 
摘要: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已经丧失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政府规划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重点迁出地。1997~2003年10月共搬迁出993户4273人,90%是马楠、虹口和坪厂三个高寒山区村的农户。2003年全乡余12778人未搬迁农民,其中还剩3个高寒山区村余2664人。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马楠乡耕地有所增加,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改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产业结构已初见成效,易地搬迁加速了马楠乡的经济发展。但是,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偏远的区位、缺乏发展的基本条件、较低人口素质,特别是缺少带领农民调整产品结构、走向市场的企业与企业家,照目前的情况看,未搬迁农户脱贫致富是非常困难的。课题组听取了未搬迁农户、马楠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建议后,提出了以下发展思路:1.合理规划利用、当地草场资源,适量发展草食畜牧业;2.以劳务输出为主要方式,恢复当地生态,加快当地贫困农户的脱贫步伐;3.提高种养业的科技含量;4.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安置,解决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一、研究背景、过程、方法及人员组成
       为了帮助云南省50万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从1997年开始云南省政府开始实施易地扶贫,2003年,易地扶贫成为云南扶贫三大重要措施之一,是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一种主要途径。截止2002年底,云南省政府组织易地扶贫转移搬迁的贫困人口累计达到19.4万人,其中跨地州转移2.2万人,县内转移11.3万人,劳务输出5.9万人。昭通市1997~2002年跨地州共转移5027户、21030人,占全省跨地州转移贫困人口数的95.6%。永善县马楠乡是云南省第一个跨地州转移的迁出地,截止2002年底共跨地州转移贫困人口971户、4180人,占昭通市跨地州转移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口的19.3%、19.9%。截止2003年10月,昭通市又实施跨地州转移贫困人口297户、1097人,其中马楠乡有22户、93人,占全市转移农户的7.4%、人数的8.5%。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昭通市都是云南省跨地州易地扶贫的主要迁出地,马楠乡是最有代表性的乡。通过对马楠乡的研究,就能够深入了解易地扶贫对迁出地的影响,尤其是能够深入研究易地扶贫对未搬迁农户生计的影响和变化。
       2003年11月18~24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宋媛、张体伟、西南林学院的文冰、乔召旗组成课题组,对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进行了实地调研,为期7日。课题组主要采用了PRA的调研方法,主要使用了二手资料收集、关键信息人访谈、相关部门座谈会、小组会议、入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课题组调查中主要选择了搬迁农户比较集中的村社进行调研,调查对象有1996年以来主要参与马楠乡易地扶贫的市、县政府官员、乡干部、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以便能够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出马楠乡跨地州易地扶贫后的影响和变化。调查中,昭通市扶贫办马安顺副主任、郑大明科长、永善县扶贫办杨智超主任、孙碧美副主任、胡刚、马楠乡副乡长张乾、人大主任周兴莲积极参与,提供了有关资料和信息,特此感谢。
二、永善县马楠乡基本概况
 
(一)马楠乡地理环境概况
       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位于永善县中部,距昭通市政府驻地昭阳区130公里,距永善县政府驻地景新镇61.4公里(现在驻地兴隆村),国土面积193.4公里(折28.94万亩),海拔1323米~3020米,年平均气温12C,年平均日照1258.1小时,降水量875毫米,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
       马楠乡地形分为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和2200米以下的高二半山区两个部分。全乡有6个村委会、34个村民小组,129个自然村。其中马楠、虹口、坪厂(以下简称上三村)3个村委会海拔高度在2200~3020米,有38个自然村,土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66.5%,地形较为平缓; 兴隆、桃山、冷水(以下简称下三村)3个村委会海拔高度在1300~2200米之间,有91个自然村,土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33.5%,坡度较高海拔的3个村要大。
(二)马楠乡主要经济情况
       2002年,马楠乡总户数3276户,总人口13069人,其中农业户口3206户,农业人口12778人。主要少数民族是苗族和彝族,苗族有1732人,占总人口的13.3%,主要居住在马楠、虹口和坪厂3个村委会;彝族有2039人,占总人口的15.6%,主要居住在兴隆、桃山2个村委会。全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9%。
        马楠乡的粮食作物和家庭经济来源都非常单一,高寒地带的3个村委会粮食主产马铃薯、荞子、燕麦,单产低;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牲畜;二半山区的3个村委会粮食主产玉米、马铃薯、豆类和少量水稻,是全乡的粮食主产区;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牲畜、粮食和少量的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
        马楠乡建于1958年,是全省著名的高寒民族贫困乡。到90年代中期,贫困面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91.6%,直到2002年末,全乡尚有1960户9817人未脱贫,占总人口的74.33%。从表1中可见,2002年末,马楠乡农民人均有粮仅达20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46元,比绝对贫困线625元低279元。
表1    马楠乡1995~2002年主要年份经济指标变化表
            时间
项目
1995
1996
1999
2000
2001
2002
村委会数
6
6
6
6
6
6
自然村数
34
34
34
34
34
34
村民小组数
134
134
129
129
129
129
年末耕地面积(亩)
26218
不详
25915
25925
不详
25259
人均耕地(亩)
1.6
------
1.9
1.9
-------
2
年末农业户
3635
4232
3379
3305
3332
3206
年末农业人口
15383
16713
13640
13428
13087
12778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234.3
234
245.5
265.2
273
275.7
人均有粮(公斤)
102
159
160
不详
204
205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
442.7
411
569.93
627.5
681
757
人均纯收入(元)
152
174
249
217
294
346
资料来源:昭通市扶贫办、永善县扶贫办、马楠乡政府提供的二手资料整理而来。
       但是,马楠乡上三村的经济发展较全乡的平均水平更差。1997~2002年六年间,上三村拥有全乡66.5%的土地,22%的人口粮食总产量仅分别占全乡17%、16.8%、15.8%、16%、16.8%、16.1%,人均产粮分别比全乡低32公斤、55公斤、53公斤、60公斤、50公斤、49公斤,人均有粮平均比全乡低43公斤,平均比全省温饱线的300公斤粮食低166公斤,低了55.3%。2000~2002年三年间,上三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分别占全乡的23.3%、23.4%、24.9%,但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乡低了8.1元41元和29.7元,平均人均纯收入仅有259.4元,比云南省绝对贫困人口温饱线625元低365.6元,低了58.5%。也就是说,马楠乡上三村贫困农户的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至今还不足云南绝对贫困标准的一半。 
表2   1997~2002年马楠乡上三村粮食状况
时间
粮食总产量(吨)
人均产粮(公斤)
人均口粮(公斤)
备注
全乡
上三村
全乡
上三村
全乡
上三村
1997
2359
403
171
139
150
120
 
1998
2595
438
189
134
169
125
 
1999
2455
390
180
127
160
118
 
2000
2652
426
198
138
——
——
 
2001
2730
459
209
159
204
148
 
2002
2757
445
216
167
205
161
 
资料来源:马楠乡政府提供。
 表3   2000~2002年马楠乡上三村经济收入状况
时间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
人均收入(元)
人均纯收入(元)
备注
全乡
上三村
全乡
上三村
全乡
上三村
2000
627.5
146.7
468
507.6
217
208.9
 
2001
681
160
509
506
294
253
 
2002
757
189
562
610
346
316.3
 
资料来源:马楠乡政府提供。
 (三)马楠乡易地搬迁农户分布情况
       马楠乡是第一批易地搬迁的主要迁出地,马楠乡贫困农户急于搬迁的愿望和自主搬迁的行为促进了云南省的易地扶贫的启动和发展。从1997~2003年,马楠乡由政府组织搬迁共4次,其易地搬迁主要针对马楠、虹口和坪厂上三村的高寒山区的贫困农户。从表中可见,马楠乡的易地搬迁主要集中在马楠、虹口和坪厂3个高寒山区社,以苗族为主。
表4    马楠乡易地搬迁及农户分布主要情况                                                                  单位:户、人
政府组织搬迁
次数
时间
批数
农户数
人数
劳动力
主要民族
涉及的村社
第一次
1997.1~3
4
623
2574
1401
苗族
马楠、虹口18个社
第二次
1997.8~1998.4
 
155
624
 
苗族
马楠、坪厂
第三次
2002.3~4
3
193
774
405                                                                                                                                                                                                                                      
汉、彝
 坪厂、兴隆、桃花                                                                                                             
第四次
2003春季
1
22
93
 
苗、汉
马楠、虹口、坪厂、兴隆、冷水
合计
 
 
993
4273
 
 
 
注:1.数据是根据马楠乡政府、永善县扶贫办提供二手资料整理而来.
    2.由于数据是从不同的资料中整理出来,仅作为研究参考.
 
(四)典型农户基本情况
       由于马楠乡的易地扶贫主要以上三村为主,下三村仅仅只是插花搬迁,因此在选择和调查典型农户时,课题组主要是以上三村的未搬迁农户为对象,对比其1996年和2002年的生计变化情况。
表5      调查的典型农户基本情况表
农户
姓名
基本情况
主要经济状况
不搬迁
原因
所属村社情况
1996年
2001或2002年
张高洪(汉族)
4人,2个劳动力.护林员
 
15亩,人均3.75亩,主要作物洋芋、荞、玉米和豆;牛3头,马2匹,猪6头.平均每年出售1~2头壮牛,约5000元.每年打短工3~4月,每月500元.
怕不习惯,不想去
虹口村老坟山社原来分1、2社,共有71户,97年搬迁51户,苗族全部搬迁,合为1个社,有20户.,8户彝族,10户汉族.97年以前,50%农户没有年猪,2003年每户至少有1头年猪
张高华(汉族)
5人
 
15亩,人均3亩,主要作物洋芋、荞、燕麦.猪2头,马4匹,牛3头,羊10只.家庭经济以养牛羊为主
怕热,不习惯
王元有(彝族\社长)
4人,4个劳动力
7亩,人均1.75亩;92~96年未养羊,因牧场和劳动力不足.
9亩,人均2.25亩,主要作物洋芋、荞、豆;杀年猪2头;97年开始养羊,5只,2003年发展到28只,7年间共出售36只.马2匹.草场好,有劳力
家里有老人
张生洪
5人,2个劳动力
 
14亩,人均2.8亩,主要作物洋芋、荞.洋芋总产4000~5000斤,苦荞200~300斤
无本钱,搬迁开支无着落,担心搞不活;无特长
朱安珍
3人,2.5个劳动力
 
猪6头,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但子女学费靠借款
年老不愿离家
曾国元
5人
粮食加工,但效益不大
有山羊90多只,绵羊70多只,年收入上万元
在本地可以发展畜牧业
虹口村
朱彬
(苗族)
3人,2个劳动力,22岁,小学
未分家
2001年分家,10亩,人均3.3亩,主要作物洋芋\荞和燕麦;猪3头,马1匹
没有本钱,家有老人走不动
马楠村马楠社原有98户,97年搬迁87户,余11户,当年返迁,现有32户
杨正学(苗族)
3人,民办教师,已转正
 
 
待遇及转正难解决
朱学亮(苗族)
5人,2个劳动力
9亩,人均1.8亩,主要作物洋芋、荞、燕麦;猪2头
12亩,人均2.4亩,主要作物同前;猪1头
家庭困难,没钱买吃的,思茅只是摘茶,无法生活
马楠村石灰窑社,原有30户,97、98、2002年搬迁17户,2001年返迁4户,加上分家的现有21户.以养羊为主
韩学光
5人
有羊41只
有羊86只,人均收入1000元
想发展畜牧业
马楠村羊洞子社
陈仕洪
4人
靠出外打工维持生活
有牛11头,年收入4000元
想发展畜牧业
马楠村高坎子社
陈友树
6人,2个劳动力
开饭店和小卖部,土地抛荒
开饭店和小卖部,土地抛荒.买了110只羊,请人帮养.
在本地可以发展
冷水村,个别农户搬迁
许光德
4人
做小买卖,勉强度日
有羊140只,人均纯收入2000元
到马楠村发展畜牧业
资料来源:入户调查,调查人员有宋媛、文冰、张体伟、乔召旗、周兴莲、张乾。
 
三、         研究结论
 
(一)未搬迁农户生活有一定改善
1.耕地有所增加,粮食基本够吃
      从表1中可见,随着易地扶贫的开展,马楠乡的耕地总量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却在缓慢的增加,从1995年的人均1.6亩增加到2002年的人均2亩。在入户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搬迁农户比较集中的上三村未搬迁农户的人均耕地高于平均数量,一般能达到人均3亩耕地(见表3)。同时,未搬迁农户的耕地除了数量增加以外,在质量和距离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搬迁农户选择自家和搬迁农户的好地和离村较近的土地耕种,粮食作物的亩产有所增加,同样的土地面积所花费的劳动力则减少了40%。
        耕地的变化使未搬迁农户的生计有所改善:只要不遇自然灾害,粮食基本够吃了,还能够有剩余的粮食可以养猪;节省下来的劳动时间为他们提供了从事畜牧业和其他副业的时间和精力。自1997~2003年,马楠乡上三村的畜牧业发展比较快,这也是原因之一。
       虹口村老坟山社的社长王元有介绍,易地搬迁以前,有71户农户,人均土地1亩多,只有1/3是好地,洋芋平均亩产500公斤,荞平均亩产25公斤,一年到头粮食不够吃,也喂不起年猪;71户只有5头牛,有1户养了10多只羊。易地搬迁后仅有18户农户,大家拣质量好的、距离近的地种,人均土地3亩多,还退耕自然更新600亩;洋芋亩产1000公斤,荞亩产50公斤,家家都喂起了年猪;7户养羊200只,9户养了11头牛。2003年,王元有家5亩洋芋产量1万斤,剩余的粮食可以喂猪,或是换大米吃。同时,搬迁前需要60个工的活,现在只需要40个工,节省了66%的劳力和时间用于养羊。1997~2003年他的羊还存栏28只,出售了36只。
2.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改善,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1996年至今,马楠乡除了易地扶贫以外,还实施了其他的扶贫项目,主要有民宗局的畜牧养殖项目、扶贫办的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实物信贷项目、科技扶贫、安居工程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使马楠乡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002年末,马楠乡已经解决了5640人、1035头大牲畜的人畜饮水困难;全乡4个村委会所在地已经通公路,只有桃山和坪厂未通。
       种植业已经推广了养育高厢垄作、玉米地膜覆盖、玉米定向移栽、荞子拉线点播、脱毒洋芋栽培技术;有关部门通过扶贫项目还免费提供了脱毒洋芋种和部分农业所需化肥。上三村洋芋的亩产量从老品种亩产量250公斤增加到用脱毒洋芋种的平均亩产800公斤;荞子从传统栽种的亩产20公斤增加到科学种植的亩产100公斤。调查中,上三村农户认为现在耕地多,质量好,粮食产量也增加了,只要不遇到自然灾害,基本能够解决吃饭问题。
       养殖业中,大力推行了人工种草,改良牧场,主要草种有白三叶和黑麦草,至今已有人工草场2万多亩,而天然固定草场有16亩,经过6年的恢复,产草量大大提高,加上退耕自然更新的耕地,马楠乡尤其是上三村的农户已经能够利用当地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改变了易地搬迁前人畜争地、人畜争粮的局面。绵羊养殖技术推广培训开展较好,已经在马楠乡普及,乡政府还建立了种羊场,绵羊、山羊、牛的养殖已经成为马楠乡上三村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随着人口的减少生活资源日渐丰富了。虹口村老坟山社长王元有说,搬迁前,割草垫圈要花3~4小时,找柴要11个小时/次;搬迁后割草垫圈只需1.5个小时,找柴只需6个小时就可以了。
3.经济收入有所增加
       实施易地扶贫后,马楠乡经济收入比1996年有了快速的增长。从表1中可以看到,马楠乡的经济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在不断增长。2002年,马楠乡的农村经济总收入757万元,比1996年的411.2增长了345.8万元,增长了84.11%,年均增长57.6万元;人均纯收入346元,比1996年的174元增长了172元,增长了99%,年均增长28.6元。
        易地搬迁最集中的上三村的经济收入与1996年相比也明显在快速增长(见表6)。2002年,马楠村的经济总收入83.5万元,比1996年的58万元增长了25.5万元,增长了43.9%,年均增长4.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元,比1996年115元增长了185元,增长了161%,年均增长38.8元。虹口村的经济总收入58.6万元,比1996年的24万元增长了34.6万元,增长了144%,年均增长5.8万元;人均纯收入316元,比1996年的97元增长了219元,增长了225.8%,年均增长36.5元。坪厂村的经济总收入46.5万元,比1996年的29万元增长了17.5万元,增长了60.3%,年均增长3万元;人均纯收入333元,比1996年增长了206万元,增长了162.2%,年均增长34.3元。
       由分析可见,上三村的经济增长速度除了马楠村和坪厂村的经济总收入稍微比全乡的慢以外,其余增长速度都明显快于全乡的增长水平。易地搬迁确实加速了马楠乡尤其是上三村的经济发展。
表6    1996年和2002年上三村经济收入变化情况
   项目
社名
总人口
(人)
总产量
(吨)
总收入
(万元)
返销粮
(公斤)
人均有粮
(公斤)
人均纯收入(元)
马楠
1996
2833
773
58
99477
74.5
115
2002
1091
154
83.5
 
131
300
虹口
1996
1327
270
24
22515
89
97
2002
1018
186
58.6
 
172
316
坪厂
1996
1128
267
29
27127
80
127
2002
555
105
46.5
 
180
333
资料来源:马楠乡政府和永善县扶贫办提供二手资料整理而来。
 
4.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
      实施易地扶贫后,马楠乡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退出的耕地11000亩,政府实行统一规划,人工种草7万多亩。乡党委、政府利用区域优势,申请畜牧扶贫贷款80多万元,购进半细毛羊种畜3521只,荣昌母猪354头,农户自行发展绵羊3000多只。在短短几年间,到2001年,马楠乡大牲畜增加了1934头,羊增加了7485只,畜牧业收入增到34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0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294元中有51.4%的来源于畜牧业。尤其是上三村的畜牧经济发展迅速,随着易地搬迁的实施,生态在逐渐恢复,草山面积不断增加,草场产草量不断增加,扶贫政策向产业开发倾斜,出现了一批养殖大户。
       韩学光,马楠村羊洞子社,5人,1996年有半细绵羊41只。易地搬迁后,他采取与人分养、贷款等方式增加母畜20只。经过几年发展,到2001年底,该农户已有半细毛羊86只,每年羊毛收入3500元左右,再出售淘汰羊、公羊收入3000元,养畜收入每年可达5500元左右,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
        陈仕洪,马楠村高坎子社,4人,搬迁前靠出外打工维持生活。实施易地搬迁后,他用积蓄购买了母牛4头,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1年底,已经发展到11头牛,年收入4000多元。现在已经修了砖房,过上了好日子。
       曾国元,虹口村,5人,1997年以前在本地搞粮食加工,但效益不大。1997年,他借发放扶贫贷款之机,贷款3500元,变卖家中设备,凑齐7000元钱,在集市上44只山母羊。目前,他已经有山羊90多只,绵羊70多只,年收入上万元。
       许光德,原冷水村苟家坪一社,现在马楠村居住,4人。1997年以前在冷水村做小生意,勉强度日。1997年以后,他八方筹集资金凑齐8600元,一个人来到马楠村购买了45只母羊。到2001年发展到140只羊,每年羊毛收入达8000多元,羊羔收入5000元,每年养殖业收入14000元,人均纯收入近2000元。
(二)未搬迁农户脱贫致富非常困难
1.恶劣的气候条件依旧
      马楠乡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这是无法改变的。上三村的高寒山区的气候特点是“低温雾大阴雨多,四季分明秋寒早”,每年3~5月春旱严重,5~9月阴雨连绵,10月~次年3月为降雪冷冻季节。一般从9月16日~次年5月20日都处于气温低冷的季节,属于“长冬无夏,春迟秋早”的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仅6度,无霜期100~120天,冷涝灾害频繁,十年九灾,对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极为不利。
       上三村的粮食作物仅有洋芋、荞子和燕麦,连玉米都无法栽种;同时因气候冷凉,牲畜的生长非常缓慢,尤其是猪,一头猪要养两年才能养到250~300斤,加上粮食非常紧张,所以调查到的农户除了能养1~2头年猪以外,从不养猪卖。退耕还林因气候太恶劣导致除了松树就无法选择其他树种,树种单一,一方面对生态保护,减少自然灾害不利;另一方面也无法发展经济林果,只能单一的靠还草养牛、羊增加经济收入。因此导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少。
       马楠村石灰窑农户朱学亮提供的农事历上,当地农户一般每年3月种洋芋,10月收洋芋;4月种荞子,8月收荞子;1月种燕麦,7月收燕麦(见表)。但是在海拔较高的农户则要到5月中旬才能种洋芋,9月就要收。但是当地最大的灾害就是冰雹和冷涝灾,遇到5月降雪或7、8月下冰雹,突然降温,就导致减产甚至全年颗粒无收,只好靠救济才能生存。马楠乡每年都有很多需要救济的农户。1996年因灾害上三村人均有粮仅67公斤,人均收入不足150元。
       当地的牛羊全年放牧,冬季长达5~8个月,厩舍和冬季饲料难以解决。现在有的村社(如马楠村石灰窑社)在推广青贮饲料,但也只能解决2个月的饲料,尤其是牛羊较多的农户,饲料和厩社更是难以解决,所以冬季幼弱病畜因冷冻和缺乏饲料大量死亡,严重阻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在恶劣的气候下上三村未搬迁农户要脱贫致富是非常困难的。
       下三村的二半山区稍好,但是年平均气温也仅是7~15度,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就不能栽种玉米了。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豆类和少量的水稻,可以发展少量的核桃、板栗和漆树等经济林果。但目前因人口密度非常高,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已经达到162人,缺乏放牧的地方,所以畜牧业只能发展养猪,而人均耕地非常少,粮食紧张又限制了猪产业的发展,难以成规摸。所以,下三村的农户经济收入和粮食虽然比上三村稍好,但是在当地气候恶劣和人口如此稠密的条件下要脱贫致富仍然非常困难。
表7    上三村农事历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洋芋
 
 
 
 
 
 
 
 
 
 
荞子
 
 
 
 
 
 
 
 
 
 
燕麦
 
 
 
 
 
 
 
 
 
 
牲畜
全 年     
资料来源:马楠村石灰窑社农户朱学亮提供
 
2.贫瘠的土地肥力并未改变,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马楠乡的土地非常贫瘠,土壤肥力极差,导致农作物产量很低,牧草长势缓慢,营养不足,牲畜生长慢。调查到的农户反映,2003年,在马楠乡上三村用脱毒洋芋种,洋芋亩产仅600~1000公斤,每亩必须施2包普钙和2000斤农家肥;荞子仅亩产60~150公斤,每亩必须施1包普钙;燕麦最高亩产45公斤,平均亩产仅35公斤。同时,土壤贫瘠还造成牧草长势很慢,当地自然更新的草场,5年后草仅有1尺长,而且杂草多于牧草,只有人工种草的草场载畜量尚可达到4000斤左右,但必须施化肥,否则产草量仍然很低仅有1000多斤。
       土壤贫瘠导致产量低下,但是当地农户因经济困难又普遍存在农业生产投入不足。2002年,马楠乡种植业亩均投入只有28元,必须的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投入严重不足,粮食平均单产只有107公斤。养殖业也由于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等营养物质补充不足,牲畜饲养期长,出栏率低,养殖效益低下。
3.偏远的区位近期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昭通至永善县城的公路虽然横穿马楠乡,但是冬春4个月雪凌封山,运输中断;春秋雨季公路公路常常塌方,无法通行;山间驿道,一遇凌冻,人畜难行。一般车辆或到莲峰止步,以便当日返昭通,或直达永善县城,防止困于马楠,进退不得。当地苗族编的一首长诗,其中一句是:“马楠有路无交通,年年想富年年穷。”由于交通困难,导致了马楠乡处于市场遗忘的角落,位置虽不偏远,但是就市场而言却是偏远的。这种偏远的区位缺乏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优势,近期又很难改善,成为马楠乡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障碍之一。
4.缺乏脱贫致富的生产生活条件
       马楠乡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非常困难。从1987~1999年的12年间,马楠乡共接受国家发放的各种救济款、补助款200多万元,解决救济粮330多万公斤,还投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但最终无力解决海拔2000米以上的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
2002年末,马楠乡还有8069人、1571头大牲畜尚未解决饮水问题,分别占全乡农业总人口和大牲畜总数的63.1%、26%。
马楠乡6个村委会全部未通电,全乡3206户农业人口,只有124户农户自行集资建起了微型电站解决照明问题,其余3082户农户中,有80%的农户用煤油灯照明,20%的农户只能用火把照明。当地无法发展加工业和收看广播电视,信息非常闭塞,经济发展非常单一。
       马楠乡燃料奇缺,全村没有煤炭资源,不通电,全乡以木材和茅草为燃料,木柴消耗量大于薪炭林生长量,森林覆盖面积急剧减少。海拔2200米以上的马楠、虹口、坪厂3个村委会的森林已经基本被毁,至今难以恢复,农户只能到10多公里以外的国有林去砍柴维持生活需要。
       马楠乡2400米以上高寒地带农户住房破烂,全是茅草房和杈杈房,70%的农户家产不足200元。目前正在实施安居工程,但是仍然难以解决人畜保暖问题。
5.缺乏能带领农户调整产品结构、走向市场的企业和企业家
      马楠乡虽然涌现了个别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农户,但是这样的典型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他们仅仅属于养殖大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仅仅靠养殖数量的增加,是难以真正发展经济。马楠乡的生态需要恢复,草场有限,载畜量必须严格控制,才是真正的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才是易地扶贫的真正目的。但是,现在马楠乡缺乏能够带领农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走向市场的企业家。农户的牲畜商品率低,投入产出率低。马楠乡副乡长张乾说,马楠乡的羊毛是上等的羊毛,但是农户不会加工,也没有机器和电搞加工,卖给本地或外来的商贩羊毛是每斤7元钱,但是加工成毛线再买出来就是每斤40元,利润主要让流通流域的商贩和厂家给赚了,农民得利很少。
6.农业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技术落后
       2002年,马楠乡6个村委会共有劳动力7204人,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就有2643人,占36.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264人,仅占3.7%。整体素质低下,观念落后,对种养业高新技术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
四、         未搬迁农户脱贫致富的出路在哪里
 
(一)未搬迁农户的意见
       上三村未搬迁农户想搬迁的人已经不多了,原因是:地多了,草山多了,粮食多了,牲畜也多了。他们认为在当地要脱贫致富仍然有希望,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继续推行科技,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农户特别提到了脱毒洋芋种,1995~2003年,县有关部门和乡政府都提供脱毒洋芋种,现在洋芋品种改良带来的效益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现在农户希望有关部门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培训方面再继续加强,能够彻底解决他们的吃饭和牲畜的冬季饲料问题。
2.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农户认为他们经济发展最大的希望就是养牛和羊,现在草场宽了,草也多了。林业部门和乡政府实行的人工种草产草量能够达到每亩2000公斤,对养牛和羊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很多农户都看到了当地的养殖大户的收入快速增加,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思路。
3.希望扶贫部门加强发展项目的投入。当前当地农户对自己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想法,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发展的本钱,没有钱买羊和牛。所以他们希望扶贫部门能够用实物信贷或当地“分养”的方法,提供他们发展的本钱或种畜。
(二)当地乡政府的意见
       调查后,课题组与马楠乡乡党委书记林鑫、老乡长王治伦、副乡长刘林、副乡长张乾、人大主任周兴莲等乡领导座谈,他们认为未搬迁农户要脱贫致富非常困难,但是仍然有希望,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再实施跨地州搬迁446户1763人,解决这部分已经丧失生存环境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减少马楠乡的人口压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根据以往搬迁农户的经验,搬迁后,这部分人经过2~3年的努力,将比在马楠乡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走向脱贫致富。
 表8     马楠乡需跨地州搬迁的贫困农户汇总表   单位:户、个、人
村名
社数
总户数
总人口
其中:少数民族
总劳力
文化程度
备注
苗族
彝族
初中以上
小学
文盲
户数
人数
户数
人数
马楠
17
220
825
209
784
5
24
511
44
474
133
2002、2003年已经搬迁了85户、307人
虹口
9
99
389
48
196
 
 
213
30
217
26
坪厂
10
128
499
86
337
1
3
303
24
310
165
桃山
5
38
154
 
 
22
90
88
17
97
10
兴隆
4
22
97
 
 
5
24
55
9
62
4
冷水
5
24
107
2
9
 
 
63
8
68
26
合计
50
531
2071
345
1326
33
141
1233
132
1607
532
注:1.此表2002年1月统计。
       2.永善县扶贫办提供
2.立足本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未搬迁农户的发展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同,马楠乡未搬迁农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必须分为上三村和下三村两个部分:
(1)上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一是上三村草场资源丰富,合理利用资源。把上三村未搬迁农户集中起来居住,固定耕地面积和位置,一方面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固定耕地以外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村民根据本村社需求民主固定草场,实行村民自主管理,发展人工草场,同时配套搞青饲料青贮、氨化,以解决冬季饲料的问题;剩余草场也可以进行拍卖,引导外地的公司、老板投资,发展养殖业或有关的加工业,从而引导当地村民发展经济。
       二是上三村应该提高养殖牛、羊的科技含量。上三村的草场资源丰富,但粮食紧张,以发展养殖草食牲畜牛、马、羊为主,今后发展应该提高养殖和加工的科技含量。马楠乡是国家48∽50S半细毛羊养殖基地,当地农户养殖的羊种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现在由于羊种自由交配造成了羊种退化,今后要提高科技培训,搞人工授精,改良仔畜,在当地建设羊种畜基地;牛、马的养殖至今仍是野外敞放,今后应该改为圈养和放养相结合,进行科学养殖。
       三是实行规模养殖和经营。建议农户联户经营,组织起来,改变分散经营的现状;鼓励大户或外地老板发展上规模的养殖场,与当地农户进行联合,农户出劳力和草场,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2)下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结合退耕还林种薪炭林和生态林,固水保土。
       二是发展经济林果,搞庭院经济,建设当地的绿色产业带。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板栗和一些适宜的水果,发展当地农户的庭院经济,逐渐向农家乐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发展仔猪养殖。
此外,当地乡领导们认为马楠乡要脱贫,还需要请求有关部门帮助马楠乡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电、通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提供基础教育设施等。
(三)课题组的建议
       课题组认为,马楠乡在现有的条件下要脱贫致富本小康非常困难,当地未搬迁农户的出路更多的应该从走出马楠山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利用、当地草场资源,适量发展草食畜牧业。当地未搬迁农户虽然都认为已经能够通过发展畜牧业来解决贫困问题。但是大力发展牛羊,势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几年后又将出现人畜争地、生态更加恶化的局面。所以牛羊的数量必须与当地草场资源的载畜量和恢复更新的速度相适应,不能盲目发展。课题组建议:首先,请有关专家对现有草场资源进行普查,了解其面积、载畜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的建议书;其次,由乡政府和农户共同商议,根据建议书合理规划当地草场资源的利用,并提出管理办法;第三,与市场相结合,提高牛羊的商品率,控制牛羊的存栏数量。
2.以劳务输出为主要方式,恢复当地生态,加快当地贫困农户的脱贫步伐。目前马楠乡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65人,而上三村经过易地搬迁后仅有每平方公里24人,下三村高达每平方公里165人。2002年,下三村的人均耕地仅有1.87亩,坡度较大,产出率不高。因此马楠乡未搬迁农户要脱贫除了发展一些适应的产业而外,应该以劳务输出作为主要方式,既能减少土地压力,恢复当地生态,又能利用当前城镇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农户的脱贫步伐,降低搬迁成本的风险。但是劳务输出应该包括农村对农村、农村对城市两种方式。
3.提高种养业的科技含量。目前马楠乡未搬迁农户虽然已经产生了对科技的需求,但是因当地基础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比率高,对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差。今后在发展科技种养殖业时,一是应该加强科技培训。在培训时可以根据农户家庭分工选择培训对象,尽量考虑妇女在家庭劳动中的作用,提高当地农户科学种植、饲养和管理的能力;二是当地有关部门多引进或自己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籽种和畜种;三是引导农户了解和关注市场需求,学会按照市场需求选择发展项目。                                  
4.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安置,解决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参考文献:
1.   永善县马楠区部分苗族为什么要搬家调查报告(手抄稿),罗永康,1985年3月。
2.   昭通地区永善县异地开发扶贫情况综述(打印稿),永善经济实业开发公司,1997年11月8日。
3.   对永善县异地开发的调查情况(打印稿),昭通市扶贫办提供,1997年3月11日。
4.   永善县异地开发扶贫概况,《政情简报》,永善县人民政府,1998年3月2日。
5.   扶贫攻坚工作(打印稿),马楠乡政府提供,2000年8月25日。
6.   马楠乡人民政府关于基本解决温饱的情况报告,马楠乡政府文件,2001年4月18日。
7.   永善县异地扶贫工作情况简述(打印稿),永善县驻思茅办事处,2001年7月20日。
8.   决策正确得民心,干群携手促脱贫(打印稿),永善县扶贫办提供,2002年9月12日。
9.   2002年马楠苗族彝族乡基本情况(打印稿),永善县扶贫办提供。
10.2003年上半年永善县跨地州易地开发扶贫工作总结(打印稿),永善县扶贫办提供,2003年7月17日。
11.昭通市1997~2003年跨地州转移计划及安置人员统计表,昭通市扶贫办提供,2003年11月14日。
 
原载:《易地搬迁开发扶贫——中国云南省的案例分析与研究》,赵俊臣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第107-124页。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