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张世贵:论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时间:2010/11/17 13:18:00|点击数:

 
一、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马克思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的时候,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注视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他对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总是感到欢欣鼓舞。他认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马克思把需要经过专门培养训练、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称为“复杂劳动”。并指出,“少量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第58页)他强调说,工人阶级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恩全集》第16卷第 217页)。恩格斯也断言,“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措施之一,首先是对一切儿童实行普遍教育”。他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会比愚昧无知的没有知识的人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马恩全集》第2卷第614页),恩格斯还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除了需要律师之外,必须有大量的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工人阶级“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是丰富的知识”。(《马恩全集》第22卷第487页)
        列宁继承发展了马恩重视教育、知识和人才的思想。他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无法建成共产主义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全集》第4卷第348页)列宁把掌握知识、技术和人才的问题,提高到巩固工人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的高度。列宁尖锐指出,要牢固保持苏维埃政权,只靠专政、暴力和强制是保持不住的。“唯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保持得住”。工人阶级如不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列宁全集》第29卷第50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依据马列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领导完成我国第一次伟大革命中,对知识和人才问题,曾提出过许多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制定实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正确方针政策,从理论实践上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指出,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在“五四”以来的民主革命中,是“首先觉悟的成份”,他们“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是反帝反封建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毛选》第523、529页)1939年12月,中共中央曾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决定”批判了当时“左”倾关门主义排斥知识分子的种种错误思想之后指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造成,决不能离开利用原有知识分子的帮助”。“我党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选》第581页、583页)这个时期,由于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不畏艰难险阻,纷纷奔赴延安等革命根据地参加革命。使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极大地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活在大后方的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各种方式,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有力贡献,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解放战争时期,不仅解放区的广大知识分子同全体军民一道,全力投入人民解放战争,连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包括许多著名教授、学者,都坚决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奋起反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历史说明,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立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广大知识分子继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为祖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包括氢弹试验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回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以及大庆油田的开发利用等,后来,由于文革“左”的错误,严重摧残了知识和人才,致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综上所述可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决不能违反。显而易见,作为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的邓小平,中国现代史上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他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二、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关心、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科技人员,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3月5日,他在“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讲话中重申,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个大局问题。“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当时,“四人帮”大肆诬蔑“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之时”。小平同志在这种艰难复杂的形势下扭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高瞻远瞩,对全国人民和广大知识分子,是莫大的鼓舞。针对当时“四人帮”鼓吹“知识愈多愈反动”,把知识分子、科技人员诬为“臭老九”,并在人格上对他们肆意污辱的严重情况,小平同志力挽狂澜。他在8月3日的讲话中,义正词严地指出:“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并要求各级领导,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灰溜溜的。“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6页、27页)同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发展工业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要解决一些知识分子“用非所学”的问题。
        其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1977年首先提出来的,是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1977年5月24日,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中首次提出,—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并明确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告诫全党,—定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同上,第37、38页)
    197788,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这个“意见”,实际上是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搞好我国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个纲领。9月19日他又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小平同志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遵循马列的基本原则,结合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状况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刻系统的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在这次讲话中,他还深刻论述了建设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科学技术部门的党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施正确领导等一系列新的指导方针问题。可以说,“3·18讲话”,如一声春雷,宣告了我国科学春天的到来。同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小平同志强调说,“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为此他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还指出,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科学文化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的革命秩序和纪律,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等。“讲话”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战线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
        特别要强调的是,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进一步指出,这些年来,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为此,他号召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要善于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关于“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个提法,在我党是首次出现,是新的创举。小平同志还针对当前大多数干部搞现代化建设不太懂的实际,希望大家抓紧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积极发现、培养、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小平同志这次重要讲话,举世公认,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实际上它凝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全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标志。它为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包括教育、科学和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新的重要指导方针,奠定了全面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到200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对妨碍前进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同时,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为此,要大大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大大加强各级教育工作,以及全体职工和干部的教育工作。“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不久,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他充分肯定这个文件很好之后又强调指出:“决定’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70、78页)
大家知道,在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就是发展教育和科技。
       1986年,邓小平同志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1988年,他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创造性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2年春,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关键在人”。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把军队、专政机构、共产党员和青年教育好。要继续按照“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标准,选拨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他再次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小平同志十几年来一贯坚持的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思想,是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要求的正确论断。它已经实践检验,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具有巨大作用,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核心的科学观点,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只有在理论上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在实践上真正尊重知识和人才,才能迅速地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核心的科学思想。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知识和人才,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重大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本世纪初,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的因素仅占5~10%。到8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的因素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已经达到60~80%。我们国家三中全会以来这些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高速增长水平上,原因当然很多。但同我们尊重知识和人才、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据统计,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全国共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万多项。其中受国家奖励的近万项,取得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在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占20~30%。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云南省,也达到25%。还是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如果要全面进行分析,那么,只看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显然不够。我们必须同时看到,知识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在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教育战线为国家培养了上千万的各类人才和亿万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思想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各条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和职工,遵循党的指示,他们在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在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在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方面,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中,都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概括得严谨周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科学的全面性要求。
       在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教育、科技、文化战线的主力军,这已为国人普遍承认。既然大家公认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就必须从总体上肯定知识分子是人才。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就应当尊重知识分子。不尊重知识分子就谈不上尊重知识和人才。这是事物的“普遍性”、即“一般”。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页)这就是事物的“特殊性”、即“个别”。我们所说的人才,它是指品德好,有才能的人,指热爱祖国具有才识学问的人,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积极贡献的人。至于那些背叛祖国、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少数人,以及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不思悔改的极个别人,尽管他们自封是知识分子的“精英”,但他们并不能代表我国的知识分子,而是知识分子的败类。另外有一些人,如果只看学历,他们不属于知识分子。但他们热爱祖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殊才能,有为中华腾飞的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他们已经为国家作出了很好的贡献,有的已成为部门、地方、单位的主要骨干和能人,有的已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或明星。他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我国,体育、文艺、经济、政治、军事、医药、卫生等各条战线、各个行业,都有不少这样的杰出人物。他们当然是我们很好的优秀人才。
        我们都知道,研究分析问题应讲辩证法,力戒片面性和表面性,必须抓住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既讲尊重知识,又讲尊重人才,把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两个都讲全了。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揭示了知识和人才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它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和“个别”辩证地统一起来,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全面性要求。这充分说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合乎逻辑规范的科学论断。
 第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深刻广泛的肉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这八个字,已成为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高度概括。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在深刻总结了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得出的崭新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造。它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知识的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是理论上最有力的尊重,实践上最大的鼓舞和激励。
        一一邓小平把能否发现和使用人才,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基本潮流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以及为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统一起来,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还有超前的、长远的战略意义。
        ——邓小平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思想含义深刻广泛,是彻底的、全方位的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高度简炼地概括了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是我们兴邦治国的特别环节。
        纵观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和重要谈话,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明显思想是,我们国家要实现四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有丰富的知识和大量有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基本路线时,也一直在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年来,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广大干部群众来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目前知识和人才缺乏,以及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等问题,他一再呼吁要切实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包括下决心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要更加注意重视包括职工教育在内的智力开发。希望工人阶级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管理和文化水平,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为实现四化作出优异成绩。为使青少年将来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要求学校的教材要反映现代化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并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放到战略地位,要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打破常规,选拨和培养大量人才。他一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僵化保守思想,努力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要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反复强调,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放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老干部要把培养和选拔接班人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应积极利用外国的智力。他说过,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妥善安排。他十分强调大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他不仅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而且对文学艺术、思想理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都很重视。他指出,“凡是人才,真正行的,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页)他多次说,人才难得,要珍惜人才。为此,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请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并且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工作,积极向党推荐优秀人才。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包涵广泛深刻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彻底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5月15日会见参加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代表时说得好:“我们要抓住机遇,把经济和科技搞上去,没有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是不行的。党的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归结到一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光明日报》1993年5月16日)列宁说过,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必须善于在每个时期里找出历史链条上的特别环节,并全力抓住这个环节,掌握整个链条。(见《列宁全集》第27卷第252页)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正是抓住了当今中国历史“链条”中的“特别环节”。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所当然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推动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几点对策建议
       为引导和激励我国公民学科学,用科学,在全党和全社会真正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推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除继续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外,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把3月18日定为“中国科学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宣传庆祝活动,不断增强公民的科学意识。
      (2)除中宣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外,各省2~3年要举行一次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优秀文艺作品的评选。对获奖者除表彰外,要给较高的物质奖励。
      (3)下决心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幅度。初级阶段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应使“第一生产力”的主体知识分子先富起来。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要确保其生活待遇不低于企业职工中等水平。
      (4)切实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校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应立法规定,凡师范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到教育部门工作。领导干部的子女也不例外。个别确实特殊需要改行的,应负责赔偿高额的培训费。凡拖欠教师工资的,应限期补清。今后再发生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可冻结该地区、部门、单位的财政拨款,并给有关领导以撤职等较重的处分。
      (5)进一步解决好知识分子的职称问题。今年1月,在全国2,600多万知识分子中,已评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2,081万人。其中高级职务97万人。存在的问题一是从总体上讲,掌握过紧过严、高职太少。许多“文革”前大学本科毕业生如今还有不少是中职,这很不正常。另外,有的部门单位将某些不该评或不够格的人也评了职称。要全面实行评聘分开,经常调换评委会成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考核和检查,对不该评的或不够格、不称职者,取消其资格。
     (6)制定鼓励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法律。规定到边疆民族贫困艰苦地方去的大中专毕业生,其户口原在城市者,工作满15或20年后,准其回城市安排工作,以利轮换,培养更多的人。
      (7)要进一步重视和引导好社会科学工作。社科成果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强烈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二是比较关键的思想理论观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正负效应都很大,而且传播迅速广泛,三是除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极少数杰出学者能够提出比较完整的一套理论、学术观点外,绝大多数社科工作者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真理的长河增添几滴微粒。单部(篇)的优秀社科成果除版权外,没有象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可申请“专利”。为尊重社科成果的科学价值,建议各省办一份高水平的社科文摘,及时摘登涉及该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观点、新建议,供有关领导决策参考。凡是作者首次提出的某些新观点、对策、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了,或者在学术上有创见,引起了反响,有关部门或文摘编辑部可给作者送一简函,以示感谢和鼓励。要高度重视提高社科成果的质量,若一味追求字数、忽视社科成果的质量,发展下去将是中国学术理论界的悲哀。
      (8)应坚决纠正和克服组织人事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现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议论:“上大学靠子女,毕业分配靠父母,职务升迁、工作调动靠背景”。“说你行就行,再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再行也不行”。这些话虽然有些偏激,不够全面。但它从中反映了组织人事问题上的腐败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在目前的情况下,关键还在于各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勿庸讳言,在当今中国,任何好的思想、理论、政策和方案,也只有首先被广大干部所掌握和运用,才会有效地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同样如此。
原载:《云南学术探索》1993年第5期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