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几个不同身世的格萨尔(徐国琼)
时间:2010/10/20 15:14:00|点击数:
每当提起格萨尔这一名字的时候,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里的主人公格萨尔。其实,从现在见到的资料来看,除了《格萨尔》史诗主人公岭·格萨尔外,其他可能还有几个身世不同的人名叫格萨尔。两百多年来,由于人们没有明确这一点,把所有名叫格萨尔的人,都与《格萨尔》史诗的主人公岭·格萨尔混为一人,因此在《格萨尔》史诗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混乱。最为明显的如关于《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时代,从国内外研究者们的论述来看,前后相差竟达千年之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了解曾有几个名字相同身世不同的格萨尔。本文特就这个问题,对有文字记载的几个名字相同而身世不同的格萨尔作一次专门探讨。
20世纪20年代初,从法国远道前来我国青海玉树和四川德格地区对《格萨尔》史诗进行过搜集的法国女学者亚力山大·达维德尼尔,在其整编的法文译本《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一书长篇“序言”中写道:“可以设想,有两个或甚至几个出生地不同的首领叫做格萨尔。”“这一设想,可以调和康巴和蒙古人的争执;可以解释不同的版本里的分歧;也可以解释这位英雄和他左右的人物言谈和行动的差异。”①达维德尼尔虽然提出了“有两个或甚至几个出生地不同的首领叫做格萨尔”的看法,但她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提出什么根据。而这种“设想”,主要还是想调和一下关于格萨尔的族属问题。即有一个康巴藏族的格萨尔;有一个蒙古族的格萨尔(格斯尔)。不过她还认为,这种“设想”,“可以解释这位英雄和他左右的人物言谈和行动的差异”。她似乎也认为有几个不同身世的格萨尔。
笔者认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首先必须考虑事实上可能有几个名字相同而身世不同的格萨尔。现在已知几个身世不同的格萨尔中,他们的确切称谓并不相同。即岭尕格萨尔(简称岭·格萨尔,今已通称格萨尔。本文以下用简称或通称);祝姑格萨尔;霍尔格萨尔;北方格萨尔;仲地格萨尔;阿尼·格萨尔;昌·格萨尔等。至于还有人将格萨尔又称为江格尔②,这是谬误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人物江格尔,无论如何拉不到格萨尔名上来。
一、关于岭·格萨尔
《格萨尔》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指的是岭·格萨尔,这已被人们公认。艺术化了的史诗主人公岭·格萨尔,是以历史人物岭·格萨尔为模特儿加以塑造的,这点毫无疑义。历史人物岭·格萨尔的领地名叫“岭尕”,当今已通译为“岭国”。所谓“国”,只不过是当时各自割据的一个地方、部落而已。“尕”意为“白色”,岭尕,意为“圣洁的岭地”。岭尕这个区域,其地理位置当在青、甘、川所属的安多藏区。从青海的黄河源札陵、鄂陵两大湖地带到四川甘孜地区的邓柯、德格及阿坝等地,都是当年岭国的辖地。至今青海果洛、玉树及四川邓柯、德格、阿坝等地,尚有当年岭国大将驻防的各种古城堡。这些遗迹可以证实其辖地的所在。这些用石头建造的古城堡,多用格萨尔某一大将的名字命名,如四川德格龚垭地方山坡上的贾察宗;邓柯河热村的旦玛宗;德格玉隆地区的晁同宗等,均用城堡主人的名字命名。1960年夏秋,笔者到这些地方实地考察时,都曾亲自见到这些古城堡。如今当地群众称呼这些古城堡时,仍在诸城堡前面冠以如上所述的原来城堡主人的名字。岭国的都城在四川邓柯原治东面,名叫“森丑达泽”,意为“狮龙虎戏峰”,至今遗址尚在。岭·格萨尔于11世纪下半期至l 2世纪上半期在世。关于岭·格萨尔的出生年代,近世探讨者们各有异说,莫衷一是。史诗中关于岭·格萨尔出生的年份,也常不统一。见诸文字的有:①公元1 000年(才旦夏茸:《藏族历史年鉴》)③。②公元1038年(史诗《英雄诞生之部》原西康德格刻本)。③公元1048年(史诗《丹玛青稞城之部》原西康德格巴邦寺抄本)。④公元1053年(史诗蒙文译本《岭格萨尔传》及青海贵德分章本《格萨尔王传》)。⑤公元1 060年(史诗《霍尔侵入之部》、《岭格萨尔传》、《北地降魔之部》原西康作庆寺抄本、《赛马称王之部》原西康德格印本、《岭与中华之部》西藏昌都抄本、《加岭传奇之部》云南德钦抄本、《岭与闷域之部》原西康德格抄本、《平服霍尔之部》青海同仁地区抄本等等)。⑥公元1 076年(《英雄诞生之部》青海玉树地区抄本)。⑦公元1 098年(德觉木《宁玛派政教史》④)。⑧公元1032年(《田泽传》)等等。这些说法,虽然年代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时限,即公元11世纪。
关于岭·格萨尔的生年,笔者在1959年第6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一文里即认为岭·格萨尔生于公元1060年。在上述八种生年的说法中,笔者至今仍认为第五种说法——即生于1060年的说法较为可靠。因为第五种说法所据的八种资料,远远超过其他几种说法的孤证。那些认为岭·格萨尔在公元11世纪以前的若干个世纪即已在世的说法,是拿不出多少可以令人信服的根据的。探讨岭·格萨尔出生的年代,追本溯源,其目的在于:较有根据地明确《格萨尔》史诗最初产生的上限时代。按照唯物论的观点,只会先有树木,然后才会有树木的影子。《格萨尔》史诗中的主人公岭·格萨尔,既是以历史人物岭·格萨尔作模特儿塑造而成,那么,《格萨尔》史诗产生的上限时代,理所当然地最早就不会超过11世纪。至于在《格萨尔》史诗中,有些分部本反映了11世纪以前史实的迹象,这只不过是后世作者们(主要是艺人和文人)把历史人物岭格萨在世以前发生的史迹,附会到以历史人物为据所创造出的文学人物身上的一种移花接木的手法。在《格萨尔》史诗中不但把岭·格萨尔在世时代以前的史迹附会到岭·格萨尔身上,史诗还把11世纪时根本不可能有的事,如说岭国与美洲和德国交战的事也附会到岭·格萨尔身上。笔者1960年在西藏昌都搜集到的手抄本《美岭大战之部》和《德岭大战之部》,叙述的就是所谓岭·格萨尔与美洲和德国交战的故事。显然这类内容纯系当代作者附会之作。岭·格萨尔在世的11世纪,从没听说过藏族与美洲和德国进行过什么战争。讨论到此,有必要先阐述一下《格萨尔》史诗题材形成的几个方面。这一史诗的题材,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即:
(1)岭·格萨尔在世时发生过的史实为据,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创作而成。这部分史诗,具有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如《英雄诞生之部》、《赛马称王之部》、《霍岭大战之部》等,很可能是以岭·格萨尔经历过的事件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2)后人将岭·格萨尔在世的11世纪以前若干世纪曾发生过的史实往后推移,然后附会到11世纪才在世的岭.·格萨尔身上,这是后人假借岭·格萨尔为主人公,对历史事件的一种回忆。其中如《泊惹绵羊城》、《大食财城》、《姜岭大战》等部,很可能是根据11世纪以前吐蕃与泊惹(尼泊尔)、大食(波斯)、姜⑤等地用兵的史迹加以艺术化、文学化而成,这是后人假借岭·格萨尔为主人公,对吐蕃时期历史事件的一种回忆,并非岭·格萨尔亲身经历的事。
(3)后人将11世纪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提前到11世纪时在世的岭·格萨尔身上。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欧洲的天主教徒陆续从喜马拉雅山口或内地进人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以“传教"名义进行各种活动。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多年当中,列强的势力不断渗入青藏高原,列强掠夺世界的消息自然不断传人藏族地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才创作出了岭·格萨尔与美洲、德国打仗这样近代才可能出现的分部本。
(4)全系以社会现象或以宗教观点虚构创作而成。如《地狱救母》、《地狱救妻》。
明确《格萨尔》史诗上述四方面的题材来源,就不会把公元11世纪才在世的岭·格萨尔这一历史人物,硬拉回到公元七八世纪或更前的时代。也不至于说,岭·格萨尔生活于寓意与希特勒打仗的《德岭大战》的当代。明确这一史诗四方面题材的来源,对探讨史诗产生的时代是十分重要的。史诗中表现出有吐蕃王朝时期的史迹,但并不等于岭·格萨尔就生活在那个时期。
二、关于祝姑格萨尔
祝姑格萨尔,其全名叫祝姑·多卜庆宇嘉托郭格萨尔,简称祝姑格萨尔。这一人物,究竟是有历史人物所本,还是文学人物,还很难断定。此人物,只见于这一史诗《岭与祝姑兵器城之部》中。此部原文抄本共分上、中、下三巨册;汉译文诗文及说词共有102万多字,共五分册⑥。该书系当代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寺学者东孔以昌都、德格等地20多位民间艺人的口述本为依据,花了1 6年的时间整理而成的。据他向笔者介绍,在他的整理本问世以前,民间曾有一种简本,系昌都地区著名“仲肯”学图·旺波布拉俄吾詹笃的唱本。他说:“书中的岭·格萨尔和祝姑格萨尔都是确有其人的。史诗中两个格萨尔在战争中打得胜负难分,最后还是岭·格萨尔打败了祝姑格萨尔。”他还说“书中有些事实,只是“仲肯”们的说法。但这两个格萨尔都是同时在人间生活过的”。东孔老学者的说法是值得注意的。从《岭与祝姑兵器城之部》看,这个祝姑格萨尔与岭·格萨尔确实生活在同一时代。祝姑格萨尔生于藏历第一绕迥中的阴水牛(癸丑)年,即公元1073年(北宋神宗熙宁六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九年)。祝姑格萨尔出生时,统一的吐蕃王朝已经灭亡了230多年。当时,青藏高原藏族地区,正处在诸王朝分裂割据的时期。祝姑格萨尔降生在北方上祝姑赛卡贡玛地区,其地理位置在江拉歇玛大山后面,郭让叉措湖的左边,杜日巴哇泽吉山山麓的吉乃亥门巴冷玉宗城堡中。他出身于权贵门第,父亲扬壮拉赤赞布⑦,母亲向萨鲁茂华吉,长兄达玛尔南拉赞布。祝姑格萨尔于十二岁时的阴木牛(乙丑)年,即公元1085年仲夏月(五月)初三日,在全部落射箭比赛中夺魁,因而登位称王。他称王次年的阳火虎(丙寅)年娶下祝姑纳哇冷塘左域的江让娜姆才钟为妃。阴铁牛(辛丑)年他四十八岁时,即公元1121年与岭国六十二岁的格萨尔挥戈争战。次年阳水虎(壬寅)年,这个祝姑格萨尔在战争中被岭军大将昂洒旺达用刀劈死,死时四十九岁⑧。他的国家(部落)因此被岭·格萨尔征服。在探讨这一人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史诗与史实的区别。史诗中的人物,不一定就是历史人物。从另一方面看,史诗中的人物,如岭·格萨尔这一主人公,也并非不是以历史人物岭·格萨尔为模特儿的。如果真像东孔老学者说的那样:“岭·格萨尔和祝姑格萨尔都是确有其人”的话,史诗中的记载也许是有根据的。若然,祝姑格萨尔当与岭·格萨尔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三、关于霍尔格萨尔
霍尔格萨尔这一名称,在这一史诗探讨中虽然常常提及,但霍尔格萨尔的身世究竟如何,尚很难考订。就连“霍尔”一词,究系确指哪一个民族,至今也尚无定论。有的说:“霍尔”系汉语“胡儿”的转音,系我国古代对北部、西部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然后被藏族用来称呼北方的某一个少数民族。有的说指唐代的回鹘,有的说指青海某一少数民族。当今自称为霍尔后裔但已被藏族同化了的霍尔村散居青藏高原。青海果洛地区有的藏族就自称为霍尔后裔。四川若尔盖热旦滩有霍尔村。《西藏考》中也说自打箭炉(今康定)至察木多(今昌都)途经霍耳碟革(今德格);并说西藏腾格那儿一带“有霍尔鞑子二种,居黑帐房蒙古包,以牧为生”。《卫藏通志》卷四方舆门·程站目亦称德格为“霍耳德尔格",卷十三上·纪略上又称四川甘孜为“霍尔甘孜”。卷十五部落门·西藏管辖三十九族住牧地界内亦有许多夥尔部落的部族,如夥尔川木桑族,夥尔扎麻苏他尔族,夥尔拉赛族等,可见霍尔族在卫藏地区散居之广。史诗《霍岭大战之部》中与岭国交战的霍尔三王的遗裔,与上述这些地域和部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在这些部落的先人中,是否真有一个叫霍尔格萨尔的首领,从现有资料还很难肯定。在有关的史籍中,当提到“霍尔格萨尔"这一人物时,往往也是互有矛盾,模糊不清。在《嘛呢噶奔》一书中,当叙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向唐室求娶文成公主时,唐室皇太子主张把公主嫁给以军威扬名的格萨尔。皇太子说:“藏人曾杀我们的弟兄,破我们的兵力,是我们的敌人,公主应许给英武的格萨尔。像如今祸乱四起的年代,是急需援兵的时候,格萨尔兵强马壮,他有力量支援我们。”书中又载:“这时各地前来求婚的使者各自陈述己见。霍尔使者说,如不将公主嫁给格萨尔,我们将大举兵马,蹂躏你们的国家。”⑨根据新、旧《唐书·吐蕃列传》所载,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遣使向唐室请婚时间为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关于吐蕃遣使向唐室请婚的年代,在《西藏王统记》和《光明鉴》中均后于《唐书》所记两年,均为丙申年(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如《嘛呢噶奔》中所记属实,则这个曾遣使与吐蕃赞普的使臣同齐向唐室请婚的霍尔格萨尔王,当在岭国格萨尔王出生的藏历第一绕迥阳铁鼠年(庚子年,公元1060年)以前的426年前即已为王。但如以其他有关资料对勘,当时是否真有这样一个“霍尔格萨尔王”同齐遣使向唐室求婚,这是很值得怀疑的。据《西藏王统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噶尔于丙申年四月初八日起程赴唐请婚,“尔时印度法王之大臣百骑,来求娶公主。格萨尔君王之大臣百骑,来求娶公主。大食财王之大臣百骑,来求娶公主。巴达霍尔王之大臣百骑,亦来求娶公主。人种各异之使者五百骑,一时齐集唐王之前。印度使者居城东,格萨尔使者居城南,霍尔使者居城北,大食使者居城西,藏臣寓于东北之间。”⑩此书中所提“格萨尔军王之臣”和“格萨尔使者”,系与“巴达霍尔之大臣”和“霍尔使者”,等国使者并到,系“人种各异之使者”,是作为单独一个国家的使者前来求婚的。这里并没有出现一个“霍尔格萨尔王使者”。另外,从藏文译为蒙文的《光明鉴》中也说:“吐蕃使者于丙申年春四月八日带着金币七枚、宝盔和饰以珊瑚翡翠的甲袍等礼物,以及带着给唐王朝的三封信,前来接见唐朝皇帝。在此同时,还有印度王、格萨尔王、塔吉克(大食)王、蒙古(应为霍尔)王,为了求娶公主,也各派使者向中国皇帝唐太宗求婚。”11此书中出现的“格萨尔王”,也是与“蒙古(霍尔)王”等国之王并列的。这里也没有出现一个“霍尔格萨尔王” (或“蒙古格萨尔王”)。再据藏族民间故事《雷门嘎然为松赞干布求婚》12中所传,与松赞干布的使臣雷门嘎然(即大臣噶尔)同时到长安求婚的几个国家使臣中,有个叫“吉斯玛蒂结波”派来的使臣。这个“吉斯玛蒂结波",系云南中甸地区藏语称呼的忠实记音。当地藏语的“吉斯”,即别处所称的“格斯”或“格萨”;“玛蒂结波”为“军队之王”。这个“吉斯玛蒂结波”就是“格萨尔军王”。在这个故事中,求婚使者除没有印度法王的使臣外,仍然有巴达霍尔王(巴达呼吉洁波)的使臣、大食财王(达色诺吉结波)的使臣。故事中除没有印度法王的使臣外,其余使臣与《西藏王统记》和《光明鉴》中所记均同。故事中也没有出现一个“霍尔格萨尔王”。因此,《嘛呢噶奔》一书中霍尔使臣所说的那段话,恐怕系格萨尔使臣所说,只是后人编订此书时将格萨尔使臣说的话误作了霍尔使臣所说,因而出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霍尔格萨尔。其实当时恐怕没有这样一个霍尔格萨尔。即使有一个霍尔格萨尔也不会是当时向唐遣使求婚的那个巴达霍尔王,因为这两人是“人种各异”的。
四、关于北方格萨尔
北方格萨尔,通称为北方格萨尔军王。这个北方格萨尔军王,据史诗《丹玛青稞城之部》13记,生活于11世纪。史诗中载,这个北方格萨尔军王到拉萨朝佛时,丹地(今四川邓柯)的萨霍尔王也到拉萨朝佛。那时拉萨有名的门第根加拉多家有一生性温良、容颜艳丽女子,名叫色隆华拉。北方格萨尔军王和丹地萨霍尔王同齐向该女求婚。女子拒绝了萨霍尔王,与北方格萨尔军王成了婚事。萨霍尔王因而“恼羞成怒,妒恨万分”,遂在北方格萨尔军王夫妻月夜绕寺14时隐伏路旁,暗中将北方格萨尔军王砸死。色隆华拉被掠后不甘屈辱,在拉萨河边拔刀自尽,萨霍尔王逃回丹地。北方格萨尔军王的舅父多丹王及西藏根葛王的大臣达巴基美,各带骑兵五百名,前往丹地追捕凶手。追兵途经岭国时岭国总管戎察叉干出面调解。经过谈判,由萨霍尔王铸金佛千尊,刻经十二部,建塔百座,为死者做法事;付金、银各百圆以偿命价;并拨富户六百户归多丹王统管。如此了结了这桩命案。后来萨霍尔王的侄女玛域丹萨阿曼嫁给岭人。丹萨阿曼于藏历第一绕迥阳火猴年9月20日生了察香丹玛香察。丹玛香察五岁时的阳铁鼠年15岭·格萨尔诞生。丹玛十岁时,岭国和丹地两国发生“丹岭大战”,当时年仅五岁的岭·格萨尔和母亲葛姆,被晁同驱往黄河沿玛麦玉龙松多地方过着流浪生活。从这些记载看来,这个北方格萨尔军王生活的年代与岭·格萨尔王相差不远,均为11世纪。因此这个北方格萨尔军王也绝不是四百多年前便派使臣与松赞干布的使臣同齐到长安向唐室请婚的那个格萨尔军王。《嘛呢噶奔》一书,以往都传为7世纪时的松赞干布所著。其实这是后人假松赞干布之名的著作。据20世纪80年代曾到北京美国驻华公使馆当二等秘书的美国学者柔克义l891年在伦敦出版的《喇呢之国》一书中考证,认为《嘛呢噶奔》一书实为15世纪时候的著作。《西藏王统纪》为萨迦派喇嘛索南坚赞于1388年写成。《西藏王臣记》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著,著者生活在17世纪。《光明鉴》系由藏文译为蒙文,书中所提格萨尔军王向唐室派使臣请婚情节与《西藏王统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这几部提及格萨尔军王派使臣与松赞干布的使臣同齐到长安请婚的诸书,都是14世纪至17世纪的作品。如果著者根据的是当时的传说,那就很容易将1l世纪的某个格萨尔(如岭·格萨尔王、祝姑格萨尔王或北方格萨尔军王)的名字附会到7世纪时发生的向唐室请婚的事件上去。再者,著者为了突出吐蕃王朝的显赫,褒扬吐蕃使臣的才智,不顾时间的限制,拉出几个当时名声鼎鼎的人物来作反衬、比较,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7世纪时,是否真有一个格萨尔军王派出使臣与吐蕃使臣同齐到长安向唐室请婚,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如果那时真有一个格萨尔军王在世,他也绝不会是岭·格萨尔王。再就族属来论,《西藏王统纪》等史籍中所记的那个“格萨尔军王”不是藏族。书中记载的“一时齐集唐王之前”的“使者五百骑”他们是“人种各异”的。吐蕃的使臣与格萨尔军王的使臣族属(“人种”)并不相同。岭·格萨尔是藏族,这是众所公认的,古代藏族分为色、木、董、东、惹、柱六大氏族。据记载岭国王室先祖世系的《极盛彩绫立规范》一书中所载:岭国先祖属于六大氏族中的“东氏族”(又译为“冬氏族”)东氏族的各大部落住在以穆布岭瓦地方为中心的地带。岭国先王曲潘纳布的父亲贡郡王岭瓦才派带领部族从穆布岭瓦地方迁往岭尕北面的穆布滩住下,其后裔便在那里发展起来。到岭·格萨尔时代,岭人都自称是穆布东族的后裔。由此可以肯定,岭·格萨尔王是藏族,其族属与吐蕃使臣是相同的。
五、关于仲地格萨尔
关于仲地格萨尔,只有在《五部遗教》一书中提及。书中说,在仲地方有个格萨尔军王。又说,当年西藏有个女子名叫益西曲结13岁时,印度王、尼泊尔王、和田王、克什米尔王、向雄王和格萨尔军王都曾求婚于她,女子都未应婚,后来当了藏王赤松德赞的妃子。藏王赤松德赞于公元755~797年在位。这个仲地的格萨尔军王既然曾经向益西曲结女子求婚,此人生活的年代当与赤松德赞同一时期,即8世纪下半期。不过,《五部遗教》也并非8世纪时的著作,该书虽然主要是记叙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及藏王赤松德赞的事迹,但书中曾出现了蒙古进兵西藏的记载。蒙古对西藏用兵,发生在藏历第三绕迥的最后一年的阳火虎(丙寅)年,时当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金章宗完颜骡泰和六年,亦即公元1206年。是年成吉思汗用兵西藏。可见《五部遗教》一书当为13世纪以后的著作。此书所写是否是史实,很难确定。如果8世纪确有一个仲地格萨尔军王,则先于岭·格萨尔王300多年即已在世。
六、关于阿尼·格萨尔
阿尼·格萨尔这一名称,通常用于两种不同的称谓。一种是人们对岭·格萨尔的敬称。“阿尼”为“老者”、“爷爷”之意。在老人名字前冠以“阿尼"的敬称,至今不少藏区还在使用。云南德钦久许地方,就将当地八十六岁高龄的老艺人尼然颇·阿曼敬称为尼然颇·阿尼·阿曼。l 982年4月我们去拜访这位老艺人时,老艺人把岭·格萨尔也尊称为阿尼·格萨尔。此外,阿誊尼·格萨尔这一名字,是四川平武县等地的白马藏族对当地流传的《阿尼·格萨尔故事》16里的主人公的称呼。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尼·格萨尔,完全是一个非现实生活中的神话人物。从故事看,这个人物受了已神话化了的岭·格萨尔故事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阿尼·格萨尔的出生,与《格萨尔》史诗中已神话化了的岭·格萨尔的出生基本相似,两者都是从母亲生下的一个肉蛋中出来的。不过岭·格萨尔从肉蛋里一生出便是个婴儿。而阿尼·格萨尔从母亲生下的肉蛋里出来时却是一只癞蛤蟆。这只癞蛤蟆就像《百鸟衣》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有时会蜕去皮子,变成一个英俊的青年与人交往。这个阿尼·格萨尔,像岭·格萨尔一样,善于施展神通,制服各种魔怪。他的一些故事,如出生、降伏各种妖怪、从妖怪手中救回妻子等,都与岭·格萨尔的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阿尼·格萨尔告别了妻子苏奴英出外去降伏各种妖怪时,他告诉妻子:“苏奴英呀苏奴英,明年春暖花开时我就回来了。可是他在外降伏了众妖,又射死了一个坏皇帝以后,他却被皇帝的妻子用药酒迷昏了,使他忘记了家中妻小,昏昏沉沉地在那里住了三年。"后由于喝了喜鹊洗过澡的水,吐出了迷药才想起家乡,急忙赶回。这一情节和岭·格萨尔赴北地降魔,用箭射死了魔王后,被魔王的妻子用药酒将他迷昏,使他忘记家乡,昏昏在魔地一住多年,后由于喝了仙鹤向天庭讨来的圣水,使他吐出了迷药,想起了家乡,才星夜回国。二者情节基本一致。不能说阿尼·格萨尔的故事与岭·格萨尔的故事毫无关系,可以说,它是岭·格萨尔故事在白马藏族中的一种变体。不过,这个阿尼·格萨尔完全是一个文学化了的神话人物。
七、关于昌·格萨尔
“昌”在何处?昌·格萨尔的身世如何?这是《格萨尔》研究中人们常关心的问题之一。从见到的资料看,叫“昌”的地名不止一处。王尧同志在《敦煌藏文历史文书》考国·纪年部分释道:“昌(原藏文),高昌国,今新疆哈密一带,古称高昌回鹘。在9世纪中为西迁的回鹘人所占据。在此之前吐蕃人长期占据,称为昌。故址在新疆吐鲁蕃哈拉和卓堡西南。”这里所指的回鹘,汉文古籍中又称迥纥。据《新唐书》、《旧唐书》——列传·回纥》中所载,回纥本匈奴后裔,原称敕勒;后魏讹称铁勒;隋代称韦纥。唐大业中,韦纥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结盟,抗击突厥,遂称回纥。回纥后被古坚昆国自称为李陵后裔的黠戛斯所破,残部分三路西逃,逃往新疆吐鲁蕃盆地的一路称高昌回纥。这部分回纥的驻地即在“昌”这个地域。另外,在印度钱德拉·达斯1902年出版的《梵文对照藏英大辞典》中,认为“昌”这个地方在西藏,但其地理位置没有更详的说明。西德学者霍夫曼在1950年于威斯巴登出版的《西藏笨教史考》一书中说“昌”就是吉尔吉特。吉尔吉特即《唐书》中所称的小勃律。与昌·格萨尔直接有关的地点,在上述几处中,只见于吉尔吉特。英国学者罗雷默1935年在奥斯陆出版的《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第二卷中刊载了布鲁夏斯吉语《格萨尔历险记》的吉尔吉特——罕萨地方的口述记录本。在这个版本出版之前,罗雷默曾在1931年1月21日在一次民间口承文学会议上作了一篇题为《格萨尔史诗罕萨口述本》的演讲。演讲对这种版本作了详细的介绍17。布鲁夏斯基语是喀拉昆仑山西部山区一种名叫布鲁索(Buruso)人操的一种特殊语言。罗雷默发表的《格萨尔历险记》,是他1920~1924年在吉尔吉特供职时从民间记录的。这种本子与1905年由英国皇家孟加拉亚洲学会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版的,由德国摩拉维亚传教士弗兰克在下拉达克谢村从一个16岁少女口头上记录的藏语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格萨尔与珠牡成婚的经过;珠牡被霍尔抢掠;格萨尔前往霍尔救回珠牡等情节,可以说都是下拉达克谢村本的变异本。下拉达克本中的格萨尔诞生,与珠牡成婚,到中国(汉地)与汉公主结婚,战胜北方妖魔,霍尔抢掠珠牡,格萨尔消灭霍尔王救回珠牡等情节,与安多、卫藏地区流传的版本比较,则可以肯定二者同出一源。即最初都是源于《格萨尔》史诗的发祥地——藏东北的安多地区。所以,我们说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罕萨口述本,即所谓的昌地的《格萨尔》,它虽已具有当地独特的风格,内容已有很多独创,但其发祥地仍还在藏东北的安多地区,这是毋庸置疑的。所谓“昌·格萨尔”,恐怕没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存在过。只是因为“昌就是吉尔吉特”(霍夫曼语),所以人们把昌地流传的史诗《格萨尔》叫作了《昌·格萨尔》。继而又把史诗《昌·格萨尔》当作了主人公的名字,因而将史诗名当作了人名,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昌·格萨尔”的人物。如上所述,这个主人公不管吉尔吉特——昌地如何称呼,他都是由岭·格萨尔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据说我国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的藏族当中也流传着《昌·格萨尔》的故事。很遗憾,木里流传的《昌·格萨尔》故事内容如何?它与其他藏区流传的《岭·格萨尔》有无关系?至今没有见到可以比较的材料。不过,我们从美国学者洛克的著作中可以窥见一斑。洛克自1922年起至1949年止,曾六次来我国考察。其间他曾分别于l 924年、l 928年、l 929年三次到四川木里。他在那里密测我国地图和采集我国植物标本的同时,对木里等地流传的《格萨尔》等作了大量的搜寻。在他l947年出版的《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一书及在l956年出版的《阿尼玛卿山及毗连地区》一书中,都曾专门谈到了《格萨尔》史诗。在前一书中他说:“著名的《格萨尔》史诗,系讲述格萨尔与三赕激战的故事。三赕是姜地的国王。这个姜字,在藏文里有两种读法。那就是姜和昌。姜字是代表么些,出现于《格萨尔》史诗的手抄本里。……第二个读法昌字,出现在佛兰西斯所著《西藏拉丁辞典》第351页。原文说,昌是一个部族和区域的名字,在云南省的西北部,首府是三赕或丽江府。”显然,洛克将姜、昌说成是义同音不同的同一个地方了。指的都是云南丽江,而不是指吉尔吉特。《姜岭大战》是史诗中有名的一部分部,姜地的国王叫三赕,又译为萨丹。他与岭·格萨尔为了争夺盐海而交战,萨丹王就是姜地的国王。洛克说的主要就是史诗中的这一部。如果木里地方说的也是这一部的话,问题也就清楚了。如木确另有《昌·格萨尔》存在,那当另作别论,而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与吉尔吉特——罕萨本是否有关系,更是值得探讨。
最后的话
本文对几个身世不同的格萨尔探讨的目的,意在说明:不能把所有名叫格萨尔的人都当成是《格萨尔》史诗主人公岭·格萨尔。弄清这个关键问题,也就是能弄清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格萨尔》史诗产生时代的上限问题。既然历史人物岭·格萨尔生活在11世纪下半叶以后,那么,《格萨尔》史诗最早产生的时代就不会超过11世纪下半叶。至于有的分部本有反映11世纪以前发生过的史实迹象的情况,如前所述,那是后人以英雄岭·格萨尔作主人公对以往历史的一种回忆,并不是岭·格萨尔经历过的事。
注:本文荣获1989年9月《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颁发的“银河奖——优秀论文纪念奖 ”。
注释:
①《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汉译本,青海省民研会1960年9月编印。
② 《民族文学研究》1981年第1、2期,第115页。
③本文中关于岭·格萨尔生年各种不同说法的公元纪年,原史诗中均为藏历的干支纪年。本文公元纪年,系以原文干支纪年对照公元纪年列出。
④德觉木著的《宁玛派政教史》中关于岭-格萨尔的诞生年代,笔者未见到原文。1098年的这一生年见于《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第119页。这一年代,在《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1期第45页上亦有同样记述。但在《民族文学译丛》(第二集)第271页及第291页白玛茨仁的文章中则认为此书中说的岭·格萨尔诞生年代为第一绕迥的地虎年,即1038年。此说与本文第二种说法即德格刻本《英:雄诞牛之部》中说法相同。
⑤姜,专指云南丽江一地。史诗中的《姜岭战争之部》叙述姜萨丹王为首的
姜地一方与岭·格萨尔王为首的岭地一方因争夺盐海而对战。今有称此部为《南诏之役》者,实非。姜地仅指云南丽江一地,丽江不能代表整个南诏。在这一史诗原称谓中,也从未有“南诏”之称,似没有另给造名的必要。
⑥《岭与祝姑兵器城之部》,东孔抄本。上、中、下三册。1962年5月青海省民间文学研究会译为汉文本,共五分册。计37 893诗行,说词61万多字,共约102万多字。是《格萨尔》分部本中最长的一部。
⑦“扬壮”即“雍中”。“雍中”为“刑”的称谓,系西藏原始宗教笨布教的徽志。可知其信奉的是笨布教。
⑧此人战死时,其妃在哭诉中说他25岁,似有误。以其生年年庚推计,当为49岁。
⑨ 1 959年青海省文联编印的《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四集第38、39页。引文中的“霍尔使者”一词,原译“蒙古使者”,参照《西藏王统记》等有关译著,则应为“霍尔使者”。
⑩《西藏王统记》,王沂暖先生译本,第29页。1983年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据1949年商务印书馆版本翻印本。
11 1959年青海省文联编印的《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四集第39页。
12《民间文学》1985年第8期,由笔者记录于云南中甸。
13《丹玛青稞城之部》,四川德格巴邦寺抄本,青海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翻译、编印。
14 绕寺:又称绕佛。信徒围绕寺院或佛像从左至右(顺时针方向)绕行一至若干圈,以表崇佛。
15《丹玛青稞城之部》中此处原作阳地鼠年。据考,应为阳铁鼠年。
16见《四川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资料集》,中国民研会四川分会1982年编印。
17《格萨尔史诗罕萨口述本》,刊于193 1年出版的《民俗学》第42卷第2期第105~140页。此文已由杨元芳同志于1984年10为汉文,见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格萨尔王传译文集》。
原载于《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6期,收入《格萨尔学集成》第三卷。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民族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