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民族文学所

摩梭人达巴文化中的文学色彩及哲学意蕴(石高峰)

时间:2010/10/27 14:29:00|点击数:

 
        任何一种抽象的思想、概念、哲理,一旦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述,往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将抽象的观念,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方法传之于众,在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另一些人,这是大量的民间宗教、民间说古艺人所惯用的手法。摩梭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达巴也不例外,他们沿用了这一省力省事的方法,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输给众人,其文学色彩十分浓厚,在音乐和诗歌的掩饰中,在优美言语的劝慰中,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达巴,是摩梭人对自己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祭师的称谓。达,即砍;巴,即痕迹。其意义是达巴祭神驱鬼时,象刀砍在木头上一样,一刀连一刀,刀迹清楚,祭神驱鬼,一本经一本经地念下去,一环扣一环,鬼神分得清白,象用砍刀砍木头,一刀连一刀砍断。指这类神职人员有章可循,循序渐进,有规有矩。达巴教是摩梭人自己的本土宗教,仍处于较典型的原始宗教状态。达巴教的经典教义,完全是口传心记,属于口承文化阶段,它没有文字记录,完全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经文全靠背诵记忆。它没有寺庙,没有固定的收入,完全不脱离生产生活,达巴可以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受神权之类的控制,也没戒律,只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他有服饰法器,但没有固定的节日,完全任凭民间大众的需要而活动,诸如婚丧嫁娶,驱鬼撵魔,布道祝福等。
      据笔者多年的调查追踪,录音翻译,遍访民间仍有的知情达巴,到现在为止,能够搜集到,并且还存活在民间的口诵经有67部(章),有的只遗片断。据说达巴经典原有113 部,在岁月的流程中,由于没有文字,断代现象严重,再加上时代的风风雨雨,流失十分普遍。由此看来,达巴文化还将继续面临散失的危险。而达巴经典内容却十分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百事,涉及历史、地理、宗教、医药、农事、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建筑等等学科领域,可以称之为是摩梭人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不涉及其他领域,就达巴经典中的文学色彩及意味作一些总结。对每一部经进行文学分析是不可能的,那要写专著才能完成,在此,只能选几个经典进行研究。
       首先,达巴经中采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色彩,把一些很现实很实在的生活常理,拔高了,成为想象的合理化。比如,死是一种十分常见并很残酷的人生规律,而达巴却用“梦”这种十分想象化,又极具迷幻色彩的东西来进行比喻和叙述。有一本经叫《梦经》,用梦作依托,恰当地演绎出一个人即将离开故乡,亡魂远行的印象。在经中说道:“梦见蚂蚁含着水珠/冰凉的水珠滴在身上/梦见鸡头当锅庄/锅庄象玛尼堆一样大/梦见赶到陌生地/冷得浑身在打颤/梦见穿着黄氆氇/氆氇被虫咬了洞/梦见下蛋黄母鸡/黄鼠狼撵着母鸡飞/……”这一段,其意象是表明即将死去的人逃不脱死神的追踪,注定要命归黄泉了,但达巴并不明说,而是用生活中十分异常的事象进行比喻,把死者即将孤独远去的灵魂,巧妙地设置在进退维谷、忐忑不安、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借此表明一场灾难的来临。在每一句型的表达中,又有切肤的心灵疼痛,诸如蚂蚁含水珠,不可能的事,但在没有办法的境地下,生死存亡关头,又是可能实现的;氆氇被虫咬破洞口,冷风必然灌进来,死亡之门打开时,灌进来的何止是冷风呢?母鸡被黄鼠狼追撵时,那种焦急,那种恐惧,那种挣扎,达巴已经站在母鸡的视野去说,这已经是角色的转换,是一种难堪的又是不能不认命的一种归宿。这样的文学手法是十分独到的。还有:“梦见天鹅钻不出云雾/焦心枯叫云雾中/梦见野猪老熊磨獠牙/身陷黑暗的幽洞中/梦见大河大江中/水獭猫撵鱼无处躲/梦见坐在树叶上/摸天摸地无着落……”表面看来十分荒诞的叙述,实际上,主题隐得很深,当一只远游的天鹅,挣扎不出厚厚的云雾,只有在云雾裹挟中枯叫时是什么滋味?在黑暗幽静的山洞,当你听见野猪和熊在洞内磨獠牙时,意味着什么?当你乘着一片树叶飘在空中,抓拿不住一件实物,望天望地,无可奈何时,又是什么心情;当一尾鱼在大江大河被小獭猫追杀,虽然江河很大,但无处逃身时的那种绝望和悲愤,又会是什么感觉呢?达巴艺人,从大量的生活事象中,日积月累了很多生物界的现象,用比喻、夸张、想象的手法,层层展露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这种文学的手段十分高明,也激动读者的心扉。
        其次,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道出人所未道的情境。同样在葬礼中,有一部经典是送魂的经,在这部称为《日迟》的经中,有这样的词句:“你那善良明亮的双眼/好象露珠滑落在草丛中/你象山间青青的山竹/如今山竹已经枯朽/你象奔跑在原野的骏马/如今骏马已卸下鞍鞯/你象飞驰在悬崖的岩羊/如今岩羊已寻到歇地/山间奔跑的母马鹿呵/即将奔向那高高的山梁/走到了耸立的高山/马鹿找不回归途/只因路径的驿站太多/难以寻到归家的路径/江流湍急中的鱼儿/欲横渡长江的波浪/只因浪多风大/找不到回程的流水/挣脱了金缰绳的儿马/跑越木里的日衣/到了日衣的温泉/儿马没有回头的机遇”这一段中,达巴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人生犹如晨光中的露珠,只是转瞬即逝的事,人生苦短,人生又多梦。你曾经鲜活地在人间生存过,奋斗过,犹如山间青竹,犹如原野上的骏马,犹如山中岩羊,可是一切又复归宁静,因为山竹朽了,枯了,骏马卸鞍了。把人生的许多重负,抱负,连同你的梦都卸在了此岸,你已经解脱了,就象马鹿找不到归途,就象鱼儿渡不过浪头,你已经去了,魂随风散。但是,达巴对人生给予肯定,你在世时,曾是套着金缰绳的,是人生美丽的梦想,和一切令人奋斗的欲望,虽是箍咒,但毕竟是你愿意去办的理想,后来,你还是挣脱了,把一切的功名利禄及梦想,都卸下了,但是,彼岸也不一定完美,因为你没有了回头的机遇,只能孤独地踏向远方。在这里,达巴艺人从正反两个方位,阐述了人生的二律背反。
       在表现人去楼空的境况时,这样唱道:“你离开了人世的今天呵/见到你曾生活的村庄凄怆怆/不见了耕耘的牯牛/看见耕耘过的土地心悲伤/丢失了的儿马已远去/见到曾驭过的鞍鞯泪连连/走失的猎狗已跑远/看见猎狗的项圈心已碎”这里充分利用比兴的手法,见物思情,死者的村庄依然,曾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人永远消失啦;你耕种过的土地还在,见到土地联想土地的主人;儿马丢失了可以遗忘,见到儿马生前用过的鞍鞯情难抑制;猎狗走失是常事,见到猎狗的项圈,使人伤感。通过一系列细节,详述生者对死者的依恋之情,但这种情已无奈,因为无法寻回失落的魂,只能寄托一点哀思。这种表现方法,还有一种方式,如:“天鹅远逝了/一对悲哀的儿女留在云层间/母鸭夭折了/一对儿女留在风口的寒水里/洪水冲走七条山谷/冲不走菖蒲的根/在你魂灵的护佑下/让你的家族象菖蒲一样茂盛/野火烧遍九重山/烧不死竹林的根/在你神圣的庇荫下/你的家庭象竹根一样繁茂”先是用一种孤苦无依的儿女口气诉说,把一种生离死别,孤独无靠之情,用天鹅及儿女、母鸭与儿女的生死情进行铺垫,突然一转,用大势如破竹的口气,乞求他成为祖先后,保护活着的后代,把那种摩梭人与生俱来的崇拜祖先的观念突出到极致,希望在先祖的护佑下,家族象菖蒲一样繁茂,象竹林一样根深蒂固。达巴艺人通过文学形式,完成了优美的诉说,并用情感的深处进行抒情,最后把崇祖敬祖的意识深入人心;反之,如果不崇祖敬祖,你的家族就会衰败下去,并利用丧事这一激动人感化人的场面布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三,达巴艺人的文学方法中,还惯常使用排比和递进方式,层层深入强调,也求达到优美的意境。如在《斯布土》这一部祝福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雄鹰飞在高空/那是为了寻找美好的地方/马鹿奔跑在高山/那是为了寻找灵芝的仙草/长辈教你做人的美德/那是希望你们聪明能干/有了深深的河谷/高山才显得壮丽/有了长流的溪水/山谷才富有生机/有了良好的族规/子孙才知情达理/有了长辈的养育/后代才聪明伶俐。”在这里,用高山与河谷,河谷与溪流的连接关系,把高山离不开山谷,山谷又离不开溪流的哲理,借喻人生中晚辈离不开长辈的指点教育,突出要宣传的主旨,借排比的艺术方式,把要说的重点突出出来。接着用了递进的方式:“高山连着矮山/矮山连着树林/高山矮山手牵着手/错落有际无穷无尽/山谷连着小溪/溪水流到江里/江河的尾巴甩进东海/东海浩荡宽阔无边/阿普后面接着阿乌/阿乌后面接着外甥/就象手拉着手跳舞/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离开了摩天的雪山/青山再高也无所依/离开了明亮的眼睛/鼻梁再高也不稀奇/离开了长辈的抚育/后代再很也难成器”。这一种递进方式是达巴文化中较典型的文学表达形式。当达巴要说明一个人生的道理和观点时,先从大自然中寻求相同或相近的事例进行铺垫,最后一语道破天机。
       其四,无论是史诗还是抒情性的习俗歌,都浸透着一种浓烈的哲理性。比如在《木卡部》这部经中有一段:“在高高的贡嘎岭上/假如没有雄狮出没/贡嘎岭毕竟只是贡嘎岭/在深深的古尔峡口/没有猛虎在峡口巡游/古尔峡毕竟只是古尔峡/阿衣汗纳大海宽无边/假若没有密集的鱼群/大海毕竟只是水的浩淼”这段话,十分相似于禅宗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意味。试想:没有雄狮出没的贡嘎岭会多么寂寞,还谈什么威风?没有猛虎出没的峡谷会多么无趣,还谈什么生气?阿衣汗纳海再宽阔,若没有水中的鱼群,还谈得上海吗?人生同样如此,一个再美丽的村庄,若没有人在期间生活,那不过是一片美丽的废墟,即便是一幢华丽庄严的寺院,如没有僧人在里面念经,还会有什么宗教的气氛?同样的,人生中若没有波峰浪谷,喜怒哀乐,只是一味风平浪静,平淡无奈地庸碌度日,那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在达巴的经典中,这类寓意深刻,近乎箴言式的哲理句式比比皆是,目不暇接。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还有故事性。每一部诗都用一个故事串连起来,故事是线,而细节、哲理、诗句是珠贝,穿起一串串精美的诗行。还有夸张、抒情、幻想,荒诞等等手法,如《占沾》、《斯克》、《软昌》、《嘎巴》、《姆卡》、《答基》、《那梯》等经典。
       综上所述,达巴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文学手段,语词十分优美,造句十分奇特,想象十分丰富。达巴文化就将在我们的时代灭迹,让我们都从自己能调动的角度,进行抢救,这是当务之急。
   载于:《云南文史》1997年2期。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民族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