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民族文学所

论岭?格萨尔的生年及《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时代(徐国琼)

时间:2010/10/20 15:18:00|点击数: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最初是根据生活在青藏高原安多地区岭尕地方的历史人物岭·格萨尔王的事迹创作而成的。近百年来,在国际“格学”研究中,探讨这一史诗形成的时代,是人们常常提到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弄清这一史诗最初形成的时代,即史诗产生的上限年代,首先必须弄清史诗主人公岭·格萨尔在世的时代。弄清了历史人物岭·格萨尔在世的时代,《格萨尔》史诗产生的上限时代也就可以肯定了。为了弄清岭·格萨尔在世的时代,对岭·格萨尔的生年进行一番探讨,这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两百多年以来的说法
        岭·格萨尔这一历史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格萨尔》史诗最初产生在什么时代?两百多年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外国学者认为,岭·格萨尔生活在公元3世纪,这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把岭·格萨尔与关云长混为一人。早在1772年,俄国旅行家帕拉斯到达满洲阿尔丹布拉克见到了当地的关帝庙以后,就产生了这一错误。帕拉斯在1 776年圣彼德堡出版的《俄罗斯帝国各省旅行记》一书中,首先认为满洲的关帝庙就是岭·格萨尔庙。后世欧州东方学家克拉普罗特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在1 823年于圣彼德堡出版的《北方文库》一书中写道:“格萨尔王是公元3世纪青海地方一个被人们崇拜的蒙古军事统帅的名字。满清皇帝宣称这个统帅是皇朝的保护神,并封他为‘关帝’。”克拉普罗特在1 824年于巴黎出版的《亚洲纪事》一书中,继帕拉斯以后,又把满洲阿尔丹布拉克(买卖城)的关帝庙当作岭·格萨尔庙来论述。他们的这种观点不但在国外造成很大影响,还影响到我国前人有关的论述。在陈克绳纂辑的《西域遗闻》中,在论述西藏山南贡噶县境内的桑鸢寺时就曾写道:“桑鸢寺在拉撒(即拉萨)南二百里,内有武安像(指关云长像),称为革塞结波(着重点引者所加,下同)。传云:唐以前鬼怪危害,武安降灵除之,故供奉焉。”这里所谓“称为革塞结波”,指的是当地藏民称其像为“革塞结波”。“革塞”,今通译为“格萨”或“格萨尔”。“结波”为“国王”之意。“革塞结波”即今所称“格萨王”。可见《西域遗闻》中也将格萨尔和关云长混为一谈。又如清乾隆间成书不著撰人的《西藏志》在论及桑鸢寺时也说:“桑鸢寺,在召东二日。内供关圣帝君。传云:唐以前其方多鬼怪危害,人民不安,帝君降圣除之,人始蕃息,土民(按:指藏族人民)建寺以奉之,称尊号日革塞结波。”(“革”字原书误印为“草”字)再如《卫藏通志》卷六·寺庙目在记述萨本秧寺(即桑鸢寺)时也说:“拉撒东南,噶勒丹寺相近,其楼阁经堂佛像,与大小昭相似,内供关圣帝君像,传云:唐以前其方多鬼怪危害,人民不安,帝君显圣除之,人始蕃息。土民奉祀,称尊号日革塞结波,达赖喇嘛岁至其地讲经。”从上面所引资料可以看出,人们在记述西藏桑鸢寺中所供奉的“革塞结波”即“格萨尔王”时,同样将格萨尔与关云长混为一谈。那末,桑鸢寺内“土民奉祀,称尊号日革塞结波”的像,究竟塑造于何时。这需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可能在修建桑鸢寺时的唐代即同时塑造;若然,这个“格萨尔王”则不是《格萨尔》史诗主人公所据的那个岭·格萨尔王。这个“格萨尔王”,指的应是《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光明鉴》等史籍中所记的那个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派使臣到长安向文成公主求婚的那个不是岭·格萨尔王的格萨尔军王。如该像于清季所塑造,则这个藏民尊号称之为“格萨尔王”的像,代表的是岭·格萨尔王则是十分可能的。为了探讨岭·格萨尔王与桑鸢寺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对桑鸢寺的历史作一简述。
        桑鸢寺,又名桑耶寺、三样寺、敏珠尔寺、萨木秧寺,位于西藏山南贡噶县境内。该寺系8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迎请古印度乌仗那(今属巴基斯坦所辖)莲花生大师和印度静命大师(寂护)到西藏共同主持兴建。该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佛教寺院;是赤松梅熬命静命大师在西藏剃度第一批西藏贵族青年“七觉士”出家礼佛的寺院。该寺的修建年代,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始建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落成,为期四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始建于大历三年(公元767年),至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落成,为期三十二年。再一种说法则认为该寺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建成。从赤松德赞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即已去世,以及赤松德赞曾亲自任命静命大师任桑鸢寺第一任堪布的事实来看,桑鸢寺建成于唐永泰元年或唐大历十四年两说中的一说较为可靠。当时(唐代)是否在该寺塑造有格萨尔王像,是值得怀疑的。笔者只持否定态度。上述资料中所提的“革塞结波”很可能是清朝年间重建桑鸢寺以后塑造的。据《当代藏事辑要》(一)第463页载:“桑耶寺……嘉庆二十一年毁于火,经商上派噶布伦敦珠卜多尔济前往督工修理,道光元年工竣,奉旨赏给敦珠卜多尔济花翎。据此推想,该寺所供奉的格萨尔王像,可能是这次重修寺院以后所塑造的。如果是这样,这个像指的当是岭·格萨尔的像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桑鸢寺自公元11世纪以后,即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著名的根本道场。宁玛派是在藏传佛教诸教派中最酷爱《格萨尔》史诗的教派,这一事实至今犹然。史诗主人公岭·格萨尔王信奉的是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岭·格萨尔王有时自称是莲花生转世有时又自称是莲花生的信徒、弟子。史诗中还说岭·格萨尔的母亲葛萨拉姆(葛姆)是莲花生大师从龙宫中带到人间后送给富户葛·然洛·顿巴坚赞作奴的。葛姆后来在葛岭战争中被岭军俘获,作了僧隆的二房后生了岭·格萨尔。生活在8世纪的历史人物莲花生大师,与生活在11世纪的历史人物岭·格萨尔(本文将在后面进一步阐明岭·格萨尔的出生年代),二者相差三个多世纪,两人根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在《格萨尔》史诗中,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史诗的人物,以半历史性半神话性最为适宜。”那样,莲花生和格萨尔,都已成为“半历史性半神话性”的传奇人物。在史诗中格萨尔活动的场合,莲花生可以随时从天界降临凡间帮助格萨尔解除困难。史诗赋予莲花生这种神秘的神话色彩后,便巧妙地使他不受时间的限制,从而根据需要,使他随时和岭·格萨尔在一起。
        从桑鸢寺为宁玛派的根本道场来看,从宁玛派教徒酷爱《格萨尔》史诗,崇信岭·格萨尔来看,从岭·格萨尔与宁玛派祖师莲花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来看,桑鸢寺内供奉岭·格萨尔王的像,是合情合理的事。从《卫藏通志》中所记“达赖喇嘛岁至其地讲经”的事实分析,所指为16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因为“达赖喇嘛”的称号始于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土默特蒙古俺答汗尊称宗喀巴所创的黄教(格鲁派)首领锁南嘉错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自此始有“达赖喇嘛”之称。锁南嘉错为第三世达赖(第一、二世为后人追认),直到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世祖福临才正式册封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错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据此可知,“达赖喇嘛岁至其地讲经”的时代,当是明清时候的事;“其地”供有的岭·格萨尔像,指的也应是明清时代的事。从以上探讨可知,桑鸢寺供奉的藏族人民尊奉的“革塞结波”,应是岭·格萨尔王,并非关云长。只因为清帝崇奉关云长,汉人四处修建关帝庙。又因关云长的像和岭·格萨尔的像,在造型、服饰、坐骑等均很相似,故汉人将岭·格萨尔像误作了关帝像。殊不知,藏族人民对二者的称呼是有区别的。卫藏、嘉戎地区称岭·格萨尔为“格萨结波或岭·格萨结波”;安多、喀木地区称“朗·格萨"或“朗·格萨结波” (岭和朗原系同一字,系方音之变)。对于关帝,各地藏民均通称为“加格萨”(加为汉意,即汉人的格萨之意)。
       从上面所论得知,从欧洲的帕拉斯、克拉普罗特等到国内的陈克绳等,长期以来把生活在公元3世纪的关云长与生活在公元11世纪的岭·格萨尔混为一谈,这是应该予以廓情的。
       此外,关于·格萨尔在世的时代,尚有6世纪、7世纪、8世纪、9世纪等多种说法。印度的萨拉特·钱德拉·达斯在其著《梵文对照英藏大词曲》第845页;英国查尔斯·贝尔在其著《西藏的宗教》第11页,均认为岭·格萨尔生活在公元6世纪。苏联的罗列赫在其著《亚洲腹地旅行记》一书法文本第208页;英国托玛斯在其著《与新疆有关的西藏文书》第828页(1931年版本);均认为岭·格萨尔生活在7世纪到8世纪。法国女学者亚力山大·达雅德尼尔在其整编的《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一书“导言”中也认为“岭·格萨尔这位被人神化了的勇武的首领……他无疑是实有其人的,他曾经活在人间,可能时间并不久远,约在公元7--8世纪之间。”
       近年来,国内在探讨这一史诗时,有的著作中也认为“《格萨尔》所描写的频繁的战争,也基本上概括了公元7-9世纪间青藏高原上各部落由分散到统一的过程。”有的文章中认为“《格萨尔王传》……既反映了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吐蕃王朝的历史事实,又概括了公元10世纪初藏区摧毁奴隶制建立王朝的内容”。有的人干脆就把岭·格萨尔说成是藏王松赞干布。把“天神之子”岭·格萨尔与“天子”(帝王)松赞干布混为一谈。把作为专称岭.格萨尔的“天神之子”(白梵天王之子)与作为泛称帝王的“天子”混为一谈。殊不知白梵天王之子的“天神之子”并不能包括所有帝王,不能代表“天子”。有的文章也说:“格萨尔王十三岁赛马登基和松赞干布十三岁登位,这能说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这话言下之意也是说岭·格萨尔王就是松赞干布。笔者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关于松赞干布登位的年龄,因其生年史家们至今尚无定论,所以也很难肯定他是十三岁登位。如以其生年为公元617年(?)的说法而论,距其立为吐蕃赞普的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确系十三个年头。但这与岭·格萨尔十三岁赛马夺魁登位的时间则相差好几百年。史诗《北地降魔之部》原西康作庆寺抄本译文本中明载:格萨尔木虎(甲寅)年十五岁(虚岁)。这个木虎年,按智贡·江巴惹杰所著《安多政教史》中的说法,系指藏历第一甲子中的木虎年,即公元1074年。《英雄诞生之部》昌都地区抄本中又载:格萨尔十三岁赛马登位。格萨尔赛马登位的年份,据《赛马称王之部》四川德格刻本中载,是在“牛王当值”的那一年。所谓“牛王当值”年,指的就是水牛年(癸丑)即公元1073年。这年格萨尔十三周岁。该年格萨尔赛马夺魁登位,并夺得赛马彩注森姜珠牡为妃。次年木虎年格萨尔十五虚岁时与王妃珠牡分别。在他一生南征北战生涯中首次别乡远征,赴北国降伏鲁赞王。其间留在家乡的王妃珠牡被霍尔王掳去,爆发了有名的“霍岭大战”,战争持续了九年,珠牡才被格萨尔救回。因此,在史诗《岭与中华之部》中,珠牡曾对格萨尔唱道:“从你岭主十三岁那年起,到你十五岁那年止,我姑娘享受快乐仅此时。你远征北地雅尔康,霍岭两国血战无休止;我被敌人掳到霍尔去,流落异国九年余;心中想妈倚门望,母女总没见面时!”从以上所载证明,岭·格萨尔于藏历第一绕迥水牛(癸丑)年即公元l073年十二周岁时赛马登位,同时夺得彩注珠牡为妃。该年与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松赞干布十三岁(?暂从此说)登位的公元629年相比,两人登位时间相差444年。因此,岭·格萨尔和松赞干布两人是根本无法混为一人的。
       由以上的讨论,笔者认为:岭·格萨尔既不是生活在公元3世纪的关云长(关公,关帝、关老爷),也不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更不可能是一个从公元3世纪活到9世纪年达七百来岁的人物。根据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考察,岭·格萨尔生活的年代,实在公元11世纪下半期至12世纪上半期之间这一时代。为了证实这一问题,下面特对岭·格萨尔出生的具体生年作进一步的探讨。
对岭·格萨尔生年的各种异说
       史诗所据的历史人物岭·格萨尔出生的年代,随着对这一史诗研究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笔者在二十七年以前曾对岭·格萨尔的生年作过初步探讨,认为“岭·格萨尔生于铁鼠年(庚子),即公元1 060年。最初的格萨尔故事,产生于11世纪以后。”(见《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载1959年第6期《文学评论》。)这虽是二十多年前提出的看法,但至今尚无足以令人信服的其他异证可以改变。随着接触这一史诗时间的增加,涉及这一问题资料的增多,对原来的看法则更加难以改变了。
        岭·格萨尔出生的年代,在史诗各种不同分部本、分章本和其他有关资料中,常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各种说法,均以生肖年庚来计年。但对六十年一循环的甲子年庚来说,究竟属于哪个六十年,史诗中虽未明载,但从史诗中涉及到与历史有关的资料来看,这一史诗产生于11世纪以后是较为可信的。岭·格萨尔的生年,前人也有认为是在藏历第一绕迥的六十年中。18世纪著名藏族学者智贡-江巴惹杰在其著《安多政教史》中即认为岭·格萨尔生于藏历第一绕迥中的铁鼠年或水蛇年。藏历第一绕迥的六十年起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岁在丁卯,即公元1027年;至北宋哲宗赵煦元禧三年,岁在丁卯,即公元1087年。江巴惹杰所指的两个年庚均在公元11世纪。当代国外研究者也有相同的看法。苏联米哈伊洛夫、蒙古人民共和国策·达木丁苏伦都认为史诗所据的历史人物岭·格萨尔生活在公元11世纪。在近年国内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有些文章也同意这一看法。但在该世纪的一百年中,岭·格萨尔究竟出生在哪_年,多数文章都未作阐述,少数文章虽已提到了岭·格萨尔的生年,但仍觉论据单薄,难以令人信服。为此本文后面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岭·格萨尔出生的年代,见于各种有关资料的计有下面各种说法。今先将各种说法列出,然后再从这些不同说法中论证出其中较为可靠的年代。从笔者见到的资料看,岭·格萨尔生年的异说有:
       一是藏历第一绕迥年之前一轮甲子中的庚子(铁鼠)年。这是20世纪60年代曾参加史诗《霍岭大战之部》校订工作的青海已故才旦夏茸老先生于1 982年出版的《藏族历史年鉴》一书中提出的。此说认为岭·格萨尔生于公元l OOO年(庚子)。
       二是阳土虎(戊寅)年。在史诗《英雄诞生之部》原西康德格刻本的译文本中述及:岭·格萨尔的母亲葛姆在牛年三月初八日夜与丈夫僧隆同宿并做一梦后身上怀了格萨尔。葛姆怀孕九个月零八天后,于阳土虎(戊寅)年腊月十五日生下格萨尔。葛姆从三月初八怀孕到腊月十五分娩,正好九个月零八天。由此可知,原载葛姆怀孕之年——“牛年”系“虎年”之误。这个土虎年,按藏历第一绕迥计,即为1038年。有人根据西藏墨脱县宁玛派学者康杜君二世久智益希多杰的“无垢普氏历算法”推算,也认为岭·格萨尔生于藏历第一绕迥的戊寅年,古梵语称为互河达尼,即阳土虎年,亦即公元1038年。此说比第一种说法往后了三十八年。
       三是阳土鼠(戊子年)。在西藏德觉木喇嘛所著的《宁玛派政教史》一书中也说:藏历第二绕迥的土虎年(戊寅,公元1098年)岭·格萨尔五十周岁,以此推之,岭·格萨尔当生于藏历第一绕迥的土鼠(戊子)年,即公元1048年。德觉木的这一说法,亦见于史诗分部本《丹玛青稞宗之部》中。在此分部德格八邦寺抄本译文本第33页中载:“到了阳土鼠这一年,名叫‘雄狮’的首领要降生。”在同书第46页上又载:“岁次在阳土鼠这一年,葛姆生下了格萨尔王。”这一说法比第二种说法往后了十年。
       四是阴水蛇(癸巳)年。在蒙文译本《南赡部洲大雄狮王传》中则说,葛姆在放逐地于阴水蛇年四月鬼宿日生了格萨尔。青海贵德分章本《格萨尔王传》王沂暖、华甲译本中的说法与此相同(见译文本第16页)。这两种版本所载的阴水蛇年,如以藏历第一绕迥计,即为公元1053年。此说又比第三种说法往后了五年。
       五是阳铁鼠(庚子)年。此说除在《安多政教史》中提出的两个生年(水蛇或铁鼠)中所见外,在好几部分部本史诗中都曾一再叙载。在岭·格萨尔的各种生年说法中,笔者认为此阳铁鼠年之说较为可靠。此铁鼠年即公元1060年。其理由将在后面着重论述。这一说法又比第四种说法往后了七年。
       六是阳火龙(丙辰)年。在史诗《英雄诞生之部》青海玉树地区抄本译文本中载:葛姆在阳火龙(丙辰)年正月三十日在放逐地玛麦玉龙松多生了格萨尔。以藏历第一绕迥推计,这个阳火龙(丙辰)年即公元1076年。此说又比第五种说法推后了十六年。 
岭·格萨尔的生年,除以上六种说法外,可能还有其他说法。笔者认为,作为历史人物的岭·格萨尔,其生年只能有一年。以上六种说法中,至少有五种只是作为文学人物时的岭·格萨尔的生年。如果历史人物岭·格萨尔的生年在这六种说法当中的一种,那末,其生年则以生于藏历第一绕迥的阳铁鼠(庚子)年,即公元1 060年的说法较为可靠。其理由将在下面详加论述。
岭·格萨尔较为可靠的生年
       上面说过,笔者认为:在上面六种说法中,岭·格萨尔的生年,以第五种说法——生于阳铁鼠(庚子)年的说法较为可靠。其主要根据是:
       一是在史诗《霍岭大战》中载:岭·格萨尔十五岁(虚岁)那年的木虎(甲寅)年,为了教化鲁赞王统治的魔国,他离家到北方去征魔。他离开岭国三个年头的火龙(丙辰)年,霍尔白帐王挥兵入侵,掠去王妃珠牡,因而爆发了著名的“霍岭大战:”。根据这一记载,木虎年岭·格萨尔十五虚岁,以此逆推,岭·格萨尔正好出生于铁鼠年,即公元1060年。
       二是在史诗《霍岭大战》上册11第5 1页中载:岭国总管王戎查叉干在给王妃珠牡圆梦时说:“白鼠盘旋马背上,征兆大王生在铁鼠年。”这里所说的大王即指格萨尔。其生在铁鼠年,即指公元1 060年。
        三是在史诗蒙文译本《南赡部洲大雄狮王传》译本中也载:格萨尔十五岁时赴北地降魔。他离开岭国的第三个年头的火龙年霍尔入侵。又说当年格萨尔为十七岁(虚岁)。以此逆推,格萨尔则生于铁鼠年,即公元1060年。
       四是在史诗《北地降魔之部》原西康作庆寺抄本译文本中同样载道:木虎年的那一年,格萨尔十五岁,这一年他赴北地降魔。按此推计,格萨尔亦当生于铁鼠年,即公元l060年。
       五是在史诗《赛马称王之部》四川德格刻本的译文本中载:格萨尔八岁时,被其叔父晁同驱赶到玛麦玉龙松多。在《赛马称王之部》四川康定抄本的译文本中也说:在火羊(丁未)年,格萨尔(觉如)被岭人驱赶出境。将上述同一分部的两种异文互相对照:火羊(丁未)年格萨尔八岁(虚岁)。以此推之,格萨尔则生于铁鼠年,即公元1 060年。 
       六是在史诗《岭与中华之部》西藏昌都抄本译文本中,珠牡向格萨尔饯行时曾唱:“从你岭主十三岁那年起,到你十五岁那年止,我姑娘享受快乐仅此时。”这是说格萨尔十三岁时赛马夺魁,获得彩注珠牡为妃。格萨尔十五岁(虚岁)时离开珠牡北征魔地后,珠牡被霍尔抢掳。因此珠牡说她仅在这三个年头中享受了当王妃之乐。格萨尔赛马夺得珠牡王妃的年份,在《赛马称王之部》四川康定抄本中载:“今年天命岁在丑,星、曜、时辰皆佳妙。"同此分部的四川德格刻本中也说:格萨尔十三周岁的“牛王当值”那一年赛马纳妃。所谓“天命岁在丑”、“牛王当值”,指的均为癸丑年,或称水牛年。当年格萨尔十三周岁,则格萨尔生年即为公元1060年。
       七是在史诗《加岭传奇之部》12云南德钦本中载:在铁虎(庚寅)当值的那一年,格萨尔接到汉地公主的金信,请他去汉地帮助梵化妖尸。此部史诗中多处提到,铁虎年格萨尔五十岁。据此格萨尔当生于铁鼠年,即公元1060年。
       八是在史诗《岭与闷域之部》原西康德格抄本中载:岭·格萨尔十五岁到北地用箭射死了鲁赞王。此处所说与上述一、三、四、六几种说法完全相同。该部中又载:岭·格萨尔二十四岁(周岁)消灭了霍尔白帐王。十五虚岁为木虎年,二十四周岁则应为木鼠年。在史诗《平服霍尔之部》青海同仁抄本译文本中载:木鼠(甲子)年,觜宿之月——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夜格萨尔攀铁链进人敌穴,俘获了白帐王后将他斩决。该部中所载格萨尔木鼠年斩决霍尔王,这与《岭与闷域之部》中所载格萨尔二十四岁消灭霍尔王时的岁次木鼠年,两者互相对照,岁次完全相符。以二十四岁(周岁)为木鼠年逆推,则格萨尔亦生于铁鼠年,即公元l 060年。
       从以上引证可知,如果这些年庚、岁次没有一定历史时间根据的话,是不可能彼此互相符合的。如说这是巧合,很难设想,竟然会一而再,再而三,一再累累巧合!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应该把历史与史诗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但同时也认为史诗的某些方面则是有历史时间和历史事实可循的。这是由于史诗的“半历史性”(别林斯基语)所决定的。关于岭·格萨尔生年的各种说法中,生于铁鼠年的说法,彼此如此相合,这只有在有历史根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其他几种说法,很难找出他证来再三对照;有的纯属孤证,难免有信口之嫌,很难令人相信。通过上述论证,岭·格萨尔生于藏历第一绕迥的铁鼠年,即公元1 060年的说法是较为可靠的。
《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年代
       先有树木,后有树影;没有实体,何来影子!以历史人物岭·格萨尔为模特儿作主人公创作而成的《格萨尔》史诗,其最初产生的上限时代,肯定是不会早于历史人物岭·格萨尔在世的时代的。这个道理就像树的影子绝不会先于树的存在一样。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否定历史人物岭·格萨尔生于11世纪的话,那末,《格萨尔》史诗最初开始产生的时代,哪怕是这一史诗的雏形,最早也不会超过11世纪。   
      以往人们在对史诗产生时代的探讨中,常因对史诗主人公岭‘格萨尔的出生年代、在世时代模糊不清,因而对这一史诗产生的时代未能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有些论述,常常把《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光明鉴》等史籍中提到的那个于公元7世纪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派出使臣到长安向文成公主求婚的那个“格萨尔军王”硬说成是岭·格萨尔王。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7世纪时确实有个“格萨尔军王"的话,那此人也绝不是岭·格萨尔王。仅以族属而论,“格萨尔军王”和“岭·格萨尔王”并非同一族属。熟悉《格萨尔》史诗的人们都知道,史诗中处处明载:岭·格萨尔的族属,系属古代藏族分支六大氏族中的东氏族13。岭-格萨尔、贾察霞尕尔、戎查叉干等岭国英雄,在史诗中都经常自称自己是“穆布东族的后裔。”“穆布”本为“紫色”之意。所谓“穆布东族”,据《极盛彩绫立规范》一书中所载,系由岭国先祖原来居住的地方而得名。书中载道:“岭国先人东氏族,以穆布岭瓦地方为中心。”因而自称为“穆布东族”。有时意译为“紫东族”。从对族源的探索可知,岭·格萨尔为藏族是毫无疑义的。而上述史籍中提到的那个“格萨尔军王”,则不是藏族。这在《西藏王统记》中是透露了的。《西藏王统记》在叙述吐蕃赞普松赞冈保(即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即新、旧《唐书·吐蕃传》中的薛禄东赞)与大臣百骑到达长安在唐太宗前求聘文成公主时,“尔时印度法王之大臣百骑,来求娶公主。格萨尔军王之大臣百骑,来求娶公主。大食财王之大臣百骑,来求娶公主。巴达霍尔王之大臣百骑,亦来求娶公主。人种各异之使臣五百骑,一时齐集唐王之前。印度使者居城东,格萨尔使者居城南,霍尔使者居城北,大食使者居城西,藏臣寓于东北之间。”人们在探讨《格萨尔》史诗主人公身世的时候,常常根据上述的记载,认为这个与松赞干布同时派使臣到长安求婚的格萨尔军王即是史诗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王。因而将岭·格萨尔王在世的时间说成是在7世纪,随之也就将这一史诗产生的时代说成了在七八世纪。可是在上面这段引文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却被人们忽略了。“人种各异之使臣五百骑”(着重点为引者所加)一句,已明确告诉了人们:“格萨尔军王之大臣百骑”和印度、大食、巴达霍尔的使臣各百骑以及“藏臣”百骑的族属是各不相同的。族属未载的“格萨尔军王之大臣”,以及族属清楚的松赞干布的“藏臣”,两者的族属——“人种”是“各异”的。因此族属各异、时代不同的两个格萨尔,是根本不能混为一人的。所以那种认为《格萨尔》史诗产生于七八世纪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如同本文前面所论,同样将岭·格萨尔与3世纪时的关云长混为一人,认为这一史诗产生于公元3世纪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至于有的文章还认为这一史诗产生于更早的时代,这除了推测以外,同样没有什么事实根据。如果仅仅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及希腊荷马史诗时谈过的“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的史诗,产生在“人类童年时代”的说法,来硬性要求《格萨尔》史诗也只能产生在“人类童年时代”,这未免是苛求的。这样说,并没有否定马克思关于史诗产生时代论述的经典意义的意思。这样说,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分析了《格萨尔》史诗的情况以后,才得出这个结论来的;是根据岭·格萨尔这一人物生活在11世纪下半期至12世纪上半期这一事实,从而认为《格萨尔》史诗只有在岭·格萨尔生活的时代——11世纪下半期至12世纪上半期,这一时期以后才能开始产生的。这一史诗最初产生时萌芽状态的文字记录,今天已很难看到。即使看到了,也很难与以后八九百年间陆续发展起来的、经过不断加工的史诗清楚地分辨出来。至于今天流传在各地民间或已从民间搜集到手的大量抄本和少量木刻本(现仅发现八部为木刻本),从这些本子中涉及的历史内容(如含有历史烙印的用词、教派、人名等)来看,多数本子可以肯定是在1 5世纪以后才陆续写成的。有的分部本,则是现代人模仿以往的传本新创作出来的。1960年8月,笔者赴川、藏地区考察这一史诗时,在昌都地区搜集到的一批史诗原文分部本中,曾有两部手抄本即为现代人的创作。一部名叫《嘉岭战争》,另一部名叫《美岭战争》。《嘉岭战争》中的“嘉”,又叫“嘉尔”。这个国家书中说是在大海的那一边,嘉尔国国王名叫昂撒托赞,他拥有三十万兵马。岭·格萨尔的军队战胜了嘉尔国以后,夺取了嘉尔国的骡子宝库。“嘉尔”,据昌都地区察雅寺活佛东孔说,指的是德国。岭·格萨尔重返人间与德国交战,这完全是虚构的。人们还传述,嘉尔象征希特勒,这就更现代化了。此《嘉岭战争》之部据传是由出生于藏历第十六绕迥阴金羊(辛未)年(公元1931年)的红教喇嘛八世康珠活佛敦珠尼玛写成的三全书结构、行文及对待宗教的态度、用兵方式等,都与成书较早的分部本有许多相似之处。看来作者敦珠尼玛是很熟悉前人的本子的,他的写本,是模仿前人之作而写成,这是没有疑义的。《美岭战争》之部,原文得自昌都实验小学藏族教师罗加手中。因原文书末残缺,出自何人手笔,未从得知。本部叙述岭·格萨尔军队与北方美洲交战故事。故事说美洲有三个天王,大哥叫赤赞,二哥叫达赤拉笃,小弟叫达尕尼玛。因小弟笃信佛教,信奉外道的两个哥哥企图谋害弟弟未遂。于是弟弟达尕尼玛投奔岭国,要求为其报仇。当时岭·格萨尔也得到天母命他去平服美洲的预言。遂由达尕尼玛作向导,统率大军开赴美洲。美岭两军在美洲霞如川战场鏖战。在鏖战中,早已在霍岭战争中牺牲的贾察霞尕尔从三十三天神界显灵,下凡给爱子扎拉泽嘉助战,用长矛刺死了美军大将年拉公赤托赞,美军无限惶恐,败局已经暴露。但因原文末尾残缺,故事如何结束尚未得知。按照这一史诗其他分部本中关于战争结束的惯例,可知最后还应是以岭军获胜而告终。从客观历史来考察,美岭交战从未有过。所以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史诗中像这样和德国、和美洲交战的分部本,完全是现代人的创作。如果说史诗一定只能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的话,那么包括至今还活在广大民间艺人口头上的,有众多书面的整个《格萨尔》都不能算作史诗了。更不用说现代人继续创作的部分了。试问:能这样说吗?肯定不能。因为,直到今天,西藏8 1岁高龄的老艺人扎巴和女青年玉梅以及藏、蒙广大地区难以计数的民间艺人,还在庄严地说唱这一史诗。这一史诗至今还活在人民口头上的这一事实,任何人也是无法否定的。这在世界史诗领域里,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格萨尔》史诗是在11世纪以后才开始产生、发展起来的。其中大部分的分部本则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才逐步的形成。那种认为这一史诗在岭·格萨尔在世以前的若干时代即已产生的各种说法,都是不合乎事实的。因为:只有先有树木,然后才会有树影。只有先有岭·格萨尔在世,然后才会有以岭·格萨尔为模特的《格萨尔》史诗。至于这一史诗中可能有的故事是借岭·格萨尔的名字为主人公,对以往某些历史事件的一种回忆;或者是将后世发生的事件附会到岭·格萨尔名下;或者纯属虚构的创作。这都是属于这一史诗题材来源的问题。这与史诗主人公在世的时代和这一史诗产生的时代是混不到一块的。
末了,岭·格萨尔出生于藏历第一绕迥的铁鼠(庚子)年,即公元1 060年。《格萨尔》史诗于公元11世纪以后才开始产生。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注释:


《清代藏事辑要》(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别林斯基:《亚力山大·普希金的作品》。
《梵文对照英藏大词典》,全书l 353页,1902年印度加尔各答出版。
《西藏的宗教》1931年英国牛津出版。
《亚洲腹地旅行记》1931年耶鲁英文版。1933年巴黎法文版。
《与新疆有关的西藏文书》1931年初刊于《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此书1935年、1951年、1955年、1963年均有重印本。
《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1931年巴黎法文版,1933年伦敦英文版,1960年青海省民研会据1959年伦敦英文重版译为汉文本,引文见汉文译本。
《民间文学概论》第29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格萨尔研究集刊》(二)第1 66页
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l 984年第一期洛珠加措著,曲江才让译《格萨尔王是历史上的藏族英雄》一文。
11《霍岭大战》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 962年5月版。
12《加岭传奇之部》,阿图、徐国琼、解世毅翻译、整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l 2月版。
13古代藏族分支的六大氏族系:色、木、董、东、惹、柱六大氏族。东氏族又译作冬氏族。
 
(原载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 9 86年第3期。收入《格萨赫学集成》第二卷,1990年12月,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另收入作者专著《(格萨尔)史诗求索》一书,2007年8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民族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