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民族文学所

和建华:白水台旁的“呀里里”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吴树湾村

时间:2010/11/15 10:18:00|点击数:

 一、基本情况
       三坝纳西族自治乡,位于香格里拉县的东南角,西与小中甸、大中甸乡为邻,南与虎跳江乡接壤,东隔金沙江与丽江的大具乡相望,北与洛吉乡连接,面积870平方千米,境内生活着汉、纳西、彝、回、藏、傈僳等民族,总人口为16374人。三坝乡,以前被称为香格里拉的“东南三坝”,因境内有白地、东坝、哈巴3个谷地而得名。白地、东坝和哈巴3个谷地,大小相当,形状如树叶形,为古代冰川切蚀形成的谷地,坐落于半山之中,这3个谷地是纳西族的聚居地。三坝乡是香格里拉县的一个气候温和、景色秀美之乡,3个谷地及金沙江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半山上森林茂密;山顶有雪峰、草地。境内还有白水台、哈巴雪山、阿明祖师洞、克次此神山等著名的景点和宗教圣地。
       吴树湾村,属白地行政村所辖,户数为81户,人口406人。白地谷地,也叫白地坝子,介于东坝和哈巴2个谷地之间,为一偏坡坝子,海拔在2000~2400米间,坝子中分布着谷都、波湾、吴树湾、水甲等8个纳西族村庄,坝子的周围居住着汉、彝等民族。吴树湾村,坐落在白地坝东北角一片高于周围田地的石头地上,海拔为2200米,村庄三面环田,东面和北面,隔白水河与松山相对,西隔谷都村距白水台约3千米,南距乡政府驻地——水甲村约2千米。
       吴树湾村,在白地的纳西族村庄中较为特殊,白地的纳西族,大多数人自称“纳嘿”(“纳嘿”是支系自称,三坝纳西族自称“纳嘿”,丽江、维西的纳西族自称“纳西”,摩梭人自称“纳日”),吴树湾村的人则自称“汝考”,或被称为“汝考”,他们被三坝的其他纳西族人认为是来自四川木里县、丽江宁蒗县永宁一带的人,并与“补人”有一定的关系。“补”,是三坝纳西族用来称谓普米族甚至包括摩梭人的名称。今“汝考”人,在香格里拉县内以及据说在木里县的俄亚乡有分布,香格里拉县内的“汝考”人村庄,白地有吴树湾1个村,东坝有日树湾、果堆2个村,洛吉乡内的村子为可祖、木胜土。在这5个“汝考”村庄中,目前仍能讲“汝考”话的是可祖、木胜土2个村的人,他们在村中讲“汝考”话,与别的纳西族人——“纳嘿”人交往时,讲“纳嘿”话,其他3个村的人已不会讲“汝考”话,操的是“纳嘿”语。如今“汝考”人的生活习俗,与“纳嘿”人已没有多少差别,只是他们的东巴经(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经典)和某些宗教仪式和“纳嘿”的不同,“汝考”东巴(东巴教法师)一般能够看得懂“纳嘿”的东巴经,以及会做“纳嘿”的宗教仪式,但“纳嘿”东巴不会看“汝考”东巴经,也不会做“汝考”的宗教仪式。吴树湾村的“汝考”人,据说来自吕堆——永宁。传说,吴树湾村的“汝考”人祖先居住于永宁时,有永宁总管不服土司管,土司贴出告示表示:庶民攻杀总管,可自由迁徙。有一些“汝考”人便响应了告示。那时,总管家居住于一座三面为绝壁、一面有路通往河边的山头上,山上备有大量的滚木擂石。那些“汝考”人,在买通了总管家的牧羊人后,采用在羊角上绑火把的方法于一天夜里发起了进攻,总管家的人见有大量火把涌上山,便拼命放下滚石擂木,但滚石擂木放完了,仍见有大量火把上山,于是,总管便跳崖自杀了。攻杀了总管,那些获胜的“汝考”人,即自永宁向白地迁徙而来,因为木里、永宁一带,没有白地这边好。起初,他们刚到白地时,先住在白水台对面(北面)松林中的一个坪子上,后来见今吴树湾村所在的地方较平,便搬迁了下来,而那块较平的地方之所以没有人占据,是因为那是一块布满石头的地方。今吴树湾的村民,也不全为“汝考”人,村中有7户来自丽江的“纳西”人家,有8户“布只”人家(迁徙来历不详),另有8个汉、藏、普米、傈僳等族的媳妇和女婿。
       吴树湾村,虽然不是三坝的主要纳西族人——“纳嘿”人的村庄,但这个村有一些突出之处:1、拥有三坝其他纳西族村庄所没有的一种歌舞——“呀里里”,而三坝纳西族所具有的其他歌舞,则都得到保存。2、拥有一个大东巴和三坝最好的一个芦笙手。大东巴为和占元,现年75岁,他是目前白地现存的三大东巴之一,另外的两位大东巴为波湾村的树已甲和谷都村的和志本(今白地东巴不足10人)。在三大东巴中,和占元东巴,以善各种经典、法事著称,他既会“汝考”经典和仪式,也会“纳嘿”经典和法事,而且多年来一直在为吴树湾村学习东巴文化的年轻人义务授课;芦笙手,为一和姓老人,现年61岁,他吹的芦笙舞曲,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能活跃舞场上的气氛,因而他常被人请去在各种庆典场合吹笙。3、吴树湾村的人,喜欢开展集体活动,在吴树湾村,也容易发动人开展集体活动(吴树湾人说他们自己好玩)。吴树湾村的人在一年中举行的各种活动,比其他村子的多,也更为热闹。4、吴树湾村坐落于一块较平的地上,人户紧密而居,房舍整齐,村庄景观相对较好。因此,当地政府将吴树湾村,确定为民族文化保护村。
       吴树湾村的人,基本上以务农为生,承包到的水田每人为1.5亩,旱地因牲畜多,难防牲口进入,弃而不种。水田,种植大、小春两季作物,大春一半种稻谷,一半种玉米(轮作),稻谷亩产250~400千克,玉米亩产300~450千克;小春主要种植小麦,少量种植蚕豆、大麦和土豆,麦亩产100~150千克,蚕豆用来喂猪,土豆作菜,大麦用来煮酒,粮食自足有余。其他的经济收入,以前靠烧炭获取,今主要靠烧制砖瓦、卖猪以及承包一些工程获得,钱难找。饲养的牲畜,各户养猪2~6头,多圈养;牛2~5条,山羊10~30只,马2~4匹,鸡10~20只。此外,还饲养旱鸭、狗和猫。种植的蔬菜为:扁豆、四季豆、大白豆、豇豆、蔓菁、萝卜、白菜、青菜、牛皮菜、面瓜、黄瓜、南瓜、西瓠、番茄、茄子、莴苣、辣椒、花椒、葱、蒜及韮菜等。果木有杏、梨、李子、梅子、桃、花红、核桃、板栗、苹果、桔子、柿子和石榴。
       吴树湾的交通,现有一条简易公路自村中向北通往香格里拉县城到三坝的主公路,长约2.5千米,与乡政府驻地水甲村之间,尚没有公路相通。
二、文化特征
       歌舞:
       1、“呀里里”歌舞:
       “呀里里”,为三坝境内吴树湾村独有的一种歌舞,这种歌舞,三坝的其他纳西族村庄的人也能跳,但不能完整地唱歌词,只有吴树湾村的人能完整地唱歌词,据说,这种歌舞的歌词,有20个大段(每段由许多5字句歌词组成),舞蹈时,不能将歌词全唱完,唱完了不吉。“呀里里”,也被其他纳西族村庄的人称为“补措”,即“普米族的舞蹈”,但吴树湾村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自己的“呀里里”是一种庆祝胜利的歌,是当年祖先在永宁打了胜仗后编制出来的。吴树湾村的人说:纳西族的歌舞,一般曲调低沉平缓,透露出一股忧伤味,只有“呀里里”是音调高昂的,节奏明快,这就在于它是庆贺胜利的歌,表达的是当时人们的快乐心情。“呀里里”,还是白地纳西族在白水台过“二月八”节时需要首先跳的舞,在吴树湾村的人没跳“呀里里”前,任何人都不得跳舞,这是吴树湾村在白水台拥有的一种特权,其他的村庄在白水台拥有的特权是,波湾村可以在白水台祭天,据说,在“二月八”节中,人们要吴树湾村的人先跳“呀里里”,是因为那天神灵喜欢看“呀里里”舞。今“呀里里”,往往被人称为“阿卡巴拉舞”,但这是个误称,人们之所以将“呀里里”误称为“阿卡巴拉”,可能是因为:①人们在唱每一段“呀里里”的歌词时,开头和结尾都要唱一个没有意义的衬词句:嗯——呀呢拉来,呀卡,呀达巴拉,呀呢拉来。这个衬词句,让人听上去觉得其中似乎有“阿卡巴拉”;②摩梭人有一个“阿卡巴拉”歌。人们可能将这两个东西联系了起来,从而轻易将“呀里里”当成了“阿卡巴拉”歌舞,然而在“嗯——呀呢拉来,呀卡,呀达巴拉,呀呢拉来”一句中,并没有“阿卡巴拉”一词,摩梭人的“阿卡巴拉”似乎也只是一种唱的歌,并不跳,因此,所谓的“阿卡巴拉舞”,要按吴树湾人说的,应更正为“呀里里舞”(许多纳西族的歌舞名,来源于歌中一再出现的无意义的衬词)。“呀里里”的舞蹈,为一种8步舞,跳时,男女分别站立,再组合成圆圈,并在歌声的伴奏下依顺时针方向移动,具体的舞步为:右脚踏地2下(1—2步),再出右脚(3步),向前踢出左脚(4步),收回左脚(5步),右脚向左移1步(6步),右脚向右移1步(7步),左脚跨到右脚前(8步)。人们在跳8步的“呀里里”舞时,先弯腰剁脚,然后再于踢左脚时直起身,舞蹈的步伐整齐,动作激烈。
       2、葫芦笙舞、笛子舞:
       葫芦笙舞为20步或24步舞,没有歌,只有芦笙乐伴奏。舞蹈时,男女分别站立组成圆圈,依逆时针方向而转,基本的舞步为:出左脚(1步),出右脚(2步),如此共走12步或16步,此后,出左脚(13步),右脚向左拍1下(14步),退右脚(15步),左脚向右拍1下(16步),出左脚(17步),右脚向左拍1下,退右脚(19步),左脚向右拍1下(20步)。人们将芦笙舞跳成20或24步,完全依芦笙手的音乐而定,这种舞除了跳基本步,也还有一些变异的跳法。笛子舞,叫“补里措”,为16步舞,也是依逆时针方向而转,没有歌,具体的舞步是:出左脚,出右脚(1—2步),如此走8步,第9步左脚向后拍右脚,第10步左脚向前出,11步右脚拍左脚,12步右脚后退,13步左脚拍右脚,14步左脚再跨前,15步右脚拍左脚,16步右脚后退。三坝的笛子舞,与宁蒗摩梭人跳的笛子舞完全相同。葫芦笙舞和笛子舞,音乐不同,但舞步相仿,芦笙舞的舞步可在笛子声中跳,笛子舞步也可用芦笙乐伴奏跳,两种舞开始跳时节奏较慢,快结束时变快,快舞时或跳舞的人动作幅度做得大,则因这两种舞有大量的左右脚行走步,而使舞蹈的人显得一耸一耸的。“呀里里”、葫芦笙和笛子三种舞,因节奏感强,步伐整齐,可大幅度地做动作,舞蹈场面往往较热烈,而为今年轻人最喜欢跳的三种舞。
       3、子尺、牙哈里、牙里巴拉、瓦热热:
       “子尺”,是以前节庆场合人们跳舞时首先要跳的歌舞。这种歌舞,歌词,从天上的太阳、月亮唱起,再唱到山川、村落、人户,为一些代代相传的固定歌词;曲调,比较好听;舞步节奏缓慢,动作有雕塑感。因此,为老人们所喜爱。在舞场上,一般人们跳完“子尺”舞,接着跳“牙里啦”舞(和“牙哈里”同,只是歌词不涉及情爱),此后再跳“牙哈里”或芦笙舞时,老人们便逐渐离去回了家。今“子尺”歌舞,只有60岁以上的人才会唱跳,在节庆的场合已很难见到“子尺”。目前,吴树湾村的人,正在培训年轻人学“子尺”。“牙哈里”,为一种涉及情爱的歌舞,这种歌舞也为三坝的纳西族人所喜爱,但跳时,老人和老人在一起跳,年轻人和年轻人跳。“牙哈里”的歌,为5字句歌词的歌(三坝纳西族的歌,均为5字句歌词的歌,有的两句为1首,有的多句为1首),唱时,由男方或女方的一人先领唱一句,第二句大家合唱,重复第一句的后3个字,再衬以“牙哈里”等衬词,此后唱完一段,又由对方的一人来领唱,大家合唱,如此循环对唱下去。舞蹈为6步舞,也是站成圆圈,依顺时针方向转,具体的舞步为:右脚跨到左脚前(1步),左脚向左移1步(2步),踢出右脚(3步),收回右脚(4步),踢出左脚(5跳),收回左脚。“牙哩巴拉”歌舞,音乐与“呀里里”同,但节奏较慢,舞蹈按顺时针方向而转,舞步为:往左走5步,第六步踢1下右脚,往右走5步,踢1下左脚。“瓦热热”,为一种丧葬歌舞。在有人去世时,死者的家人邀请村民跳“瓦热热”,则村民在死者家中跳这种舞,不邀请则不跳,平时不能跳“瓦热热”。“瓦热热”的舞步为4步,顺时针而转:右脚向右出1步,左脚并上,左脚向左移1步,右脚并上。歌曲的唱法是,由一人领唱1句,众人合唱第二句。
       4、“国起”、“外满达”、山歌、“采火草调”:
       “国起”,是一种颂吉祥的歌,只唱不跳,一般在婚礼、进新居等场合唱,人们坐在一起,一面吃东西,一面唱。“外满达”,是丽江、维西、三坝等地纳西族人都唱跳的一种歌舞,但如今已越来越难见人们唱跳“外满达”的场面;山歌,既在野外唱,也可在村中的一户人家中对唱通宵;“采火草调”,只有女人唱。此外,三坝还有“外满久”、“英益”两种歌,“外满久”和“英益”的情况不详。
       建筑:
       吴树湾村传统的民居,由一个木楞房主屋、一个仓房、一个草楼、一个天井、围墙和院子大门组成。木楞房主屋,上覆木板,内部空间,一半中置有两个高约0.8米、宽约1.5米的高床,两床结合处置有一神龛,两床之间,为一个同样高的长约2米、宽约1米的火塘,火塘上支两个铁三角,一个三角,用来在上面为人做饮食,另一个三角,在上面制牲口食,在靠门的床尾立有一个木屏风,另一个床尾旁置一个短柜;另一半空间中,则安置着水槽和一个木碓。仓房,也为木楞房,内部隔有楼板、小间,以供放置各种粮食用。草楼,墙壁以木板或木块隔制,下关牲口,上放草料,在人口多的人家,草楼也供人住宿(一般在主房中住宿)。而房前屋后,一般连有一个菜园和一个谷架场。今吴树湾村的民居,自85年以来已逐渐换成了青砖瓦面的建筑,到目前为止,已只有一个人独居的一户仍住木楞房。新的民居,一般由一个平房、两栋楼房,外加大门和围墙组成,房屋外也往往带有园子和谷架场。平房,在其中的一半空间里,隔有0.5米高的木地板,上置火塘,另一半空间中置有大灶、水缸,此房起类似于以前主屋的作用;两个楼房,一般为面阔3间、进深2间的楼房,一栋供人居住和存放粮食等物,另一栋,上放草料杂物,下关牲口;院子的大门置有小瓦顶。
       服饰:
       白地的纳西族服饰,男子,以前,身穿白色火草绒麻布(麻线为经、火草绒线为纬的布)大襟短衣,下着火草绒麻布裤,头戴毡帽或水红色毛布帕子,腰系黑底花格毛布腰带;今节日期间仍穿火草绒麻布上衣,裤为一般布裤,腰系黑底花格纹毛布腰带,戴帕或毡帽已少见,平时则穿一般的现代服装。女子,以前,头戴红毛布帕或五色线发盘,或圆形银饰物头带,身穿白色对襟无扣火草绒麻布长衫,衫子在腰部两边开叉,襟上自胸前到肚脐以上一边镶两片红绿布,上有一道红绿黄黑横纹,下着白色火草绒麻布百褶裙,腰系白底红格纹麻布腰带,平时披一块黑底花格纹的山羊毛织披单,或披绵羊皮,节日期间披长毛山羊皮披单,羊毛露于外。今年轻女子平时穿一般现代服装,披毛布披单,节日期间,头戴银饰物头带或五色线发盘,银饰物为直径7~8厘米的圆形银片,以8~9个的数目相互紧靠着镶于布带上,从而制成头带,衫子已多换成黑布衫,襟上的装饰布和横纹仍保留,下着麻布百褶裙或一般的白布百褶裙,腰系白底红格纹麻布腰带,身披翻毛在外的长毛山羊皮披单;老年妇女,节日期间头戴解放帽,身穿黑布长衫,下身着裤,背上披山羊皮或绵羊皮,平时穿衫子或穿现代服装。
       工艺:
       1、造纸:
       东巴们使用的纸是一种黄白色较厚的硬纸,由他们自己制造。东巴造纸的原料是一种长在林地边缘的灌木——构皮树的树皮,造纸的工序为:剥树皮后,泡水1天,然后在一般锅里煮2天(用高压锅加苏打煮1天);煮后切碎又在碓里舂;此后,将纸浆放入一垫竹帘的方木箱内,沉入水槽中,并在渗入木箱内的水中把纸浆搅散,接着,托起竹帘采出纸,再将纸粘于木板上晒干。为了增加白度,有时在煮树皮时,还加入一种叫“戳”的植物皮,或加火灰。东巴造纸由于条件限制(如锅里煮、碓里舂等),费工费时,产出低,一般造一次纸,产20张,花费的时间为4天。即:剥树皮1天,泡水1天(干的泡2天),煮1天,取纸1天,差不多1天产5张纸。纸的规格,长约18寸,宽8寸,这种纸对折,切开成4片,即为东巴用来书写经文的纸。大纸,以前1张值1筒粮,即0.75千克,很受人欢迎,人们拿这种纸书写东巴经、契约和记帐,据说这种纸一辈子都不会烂,因为构皮有毒,虫不蛀。现今即使有人出3元钱买1张大纸,东巴们也不一定卖,东巴们造纸,是为了自己用。在白地的东巴中,造纸造得最好的是谷都村的和志本东巴,吴树湾村有两人会造纸。
       2、火草绒麻布:
       三坝的纳西族,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所穿的衣服,均由自己织的麻、毛布制作,尤其是麻布用的多,但麻布不是纯麻的,据说以纯麻布制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觉粗糙而让人不舒服,布色也较黄(麻布难以染色)。制衣服用的麻布,是加了火草绒纬线的麻布,这种布较软,布色也白,而且还结实耐用。火草绒,于农历七月份上山采集,以剥火草叶两面的绒丝的方式获取。今吴树湾村40岁以上的妇女,仍织火草绒麻布,布在织机上织。
       节庆:
       1、二月八“龙王会”:
       二月初八那天,白地的所有纳西人家,除了走不动的老人,都要到白水台聚会,他们在白水台烧香、野餐和跳舞,民间用汉语称这一活动为“龙王会”。而事实上这一活动不是祭龙,它是纳西族传统节日“二月八”与祭各种神灵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因为祭龙不得见血,但那天则有几百只鸡被宰杀。“龙王会”,于早上9点左右开始,这时各村的纳西族人人背马驮,带着食物、锅碗用具,甚至木柴陆续向白水台走来,他们到了白水台后,先在龙泉旁的香炉里烧香,烧香时每人手里拿一枝刺栗木枝,一面烧香一面默祷,那树枝在活动结束后将被当作附有神灵福佑的物品带回家。大约在10点左右,人们开始到龙泉边的柳树旁杀鸡,将鸡血溅在柳树根上,那天白地人可能宰杀近200只鸡。到了1点钟,人们开始用餐,用餐前各户又在做饭处,挖一坑,烧食物供神。大约在2点左右,在龙泉旁的草地上,吴树湾村的人跳起了“呀里里”舞。吴树湾人大约跳了一个小时后,在白水台顶上的其他地方也开始出现一些舞场,有的舞场跳芦笙舞,有的跳笛子舞,有的跳“牙哈里”舞。到了5点左右,活动结束。
       2、祭天:
       纳西族崇尚祭天,有“纳嘿(纳西)穆补苴”的说法,即“纳西为祭天人”。在文革以前,三坝的纳西族村庄,村旁都保留有一片杂木树林,林子中设一个或几个祭天场,之所以设几个祭天场,是因为同一个村的人,因迁徙来历不同而分为几个祭天群团,不同的祭天群分别举行祭天活动;甚至,在今小中甸,已藏化了的纳西族,也还举行祭天,在祭天那天,那些藏化了的纳西族要说纳西话,不会说的人至少也要用纳西语说出1~10的数字。祭天——穆补,可说成了纳西族用以确定自己民族身份的一项特质文化活动。祭天活动的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除秽;挡天鬼穆砸可罗; 祭水神——署(龙);祭天神、山神等神灵。祭天中念的主要东巴经,为《崇巴洒》,此经讲述纳西族的祖先与天神的关系以及纳西族各姓(树、和、杨、墨4姓)的来历。祭天活动,一般在正月~二月八间举行,大型的活动举行2天,第一天除秽,第二天祭神,一般的祭天举行1天,用牲一般为鸡猪,大的为牛。吴树湾村的人祭天,分为“拉给”、“普笃”、“古占”3个祭天群团,“汝考”人为“拉给”祭天群,自丽江和藏区迁来的人户属“普笃”群,“布只”人属“古占”祭天群。以前吴树湾人祭天,于村东的一片树林里举行,树林中有古老的大树,自文革以来祭天活动废止,祭天场上已有人户居住,树林已无存。目前,吴树湾村的人已决定在村北另择祭天场,将祭天活动恢复。如今,在白地谷地,村子旁仍保有树林的是波湾和厚土湾村,而仍举行隆重的祭天活动的是波湾村,波湾人祭天,于农历二月初七在白水台举行。
       3、其他节庆活动:
       ①正月初二白水台祭神:以前人们在正月十一日上白水台烧香、杀鸡点血和野餐,10年前,吴树湾人带头在正月初二上白水台,如今全白地的人都在正月初二上白水台。
       ②春节联欢活动:吴树湾村的人,在正月初二~初五3天中,由村里组织搞春节联欢,举行斗牛,斗鸡、斗狗、斗羊、打篮球、踢键子、弩打靶、拨河、唱歌、跳舞等比赛活动,比赛设有奖品,奖品为口缸、毛巾、笔记本、笔等物。初五那天下午,还进行跑马表演,自村中跑到白水河边,这天为备马出行日。
       ③正月十五日跳“狮子”:正月十五日那天,吴树湾人白天到村北约3千米处的一个松林间草坪上烧香、野炊。那林间草坪,正对东面山上的阿明洞(阿明洞为东巴教第二祖师,下详),上有阿明神龛,正月十五日,人们在此地祭祀阿明和其他神灵,有时也在此为年轻东巴举行“加威灵”仪式(据说,这与到阿明洞“加威灵”,作用一样,“加威灵”下详)。晚上,在村中跳“狮子”,“狮子”只有1只,狮头由竹篾、纸糊成,外连一块布单,跳“狮”由2人合作来跳。最先跳“狮”的人,为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跳时说一些吉利话,此后人们轮流上去换着跳。而在“狮子”的周围,则有4~8个领狮人,这些人要将自己装扮得让人认不出,也就是诸如将自己打扮成驼背,蒙着嘴脸,而留两眼等,然后他们在场上表演一些涉及性爱的猥亵动作,逗人发笑,同时,在场上的观众问“今年牲口生的多不多”等问题时,做出“生很多”的手势。
       ④正月十九牲畜节:这一天,各户自行上山到一些大石头旁烧香祭祀。
       ⑤五月端午节:端午节,各户在房前屋后撒灰,以驱邪逐虫。
       ⑥六月火把节:六月火把节,在二十三~二十六日间过3天,在3天中,每天各户都在院坝里或房前屋后的沟边竖有火把,第一天还要用松树朽木舂的面举火把在家里到处撒,以驱赶鬼邪,最后将鬼邪驱赶到大门之外;第二天,上白水台烧香,野餐,这一天,在白水台不跳“呀里里”舞,跳的舞是“牙哈里”。
       ⑦八月十五献月亮:八月十五日,三坝的纳西族人家做2个以核桃仁、糖为馅的大月饼,在月亮出来前,将月饼叠放在一个大盘中,周围再摆上一些梨、苹果、核桃、烟、酒、茶等物,到月亮出来时,全家人对月亮磕头,向月亮献供。
       ⑧打发亡灵:三坝的纳西族,人死做两次仪式,一次在去世时做,一次在农历十月做,十月做的仪式,为“打发亡灵”仪式。“汝考”人与“纳嘿”稍有差别,在十一月做。
除了上述的节庆活动,以前还有许多宗教节庆活动,如,正月最后1天祭龙,栽秧结束时压口舌、冬月底求寿、除障碍,等,如今这些活动已不做。
       宗教圣地:
       1、白水台:
白水台,位于谷都村上方500~600米的山坡上,为一水中炭酸钙沉积形成的泉华台,面积3平方千米,泉华台有如山坡上分布的一坡大小梯田,又象是山脚边冒出的一巨大的石质白花,纳西族就称白水台为“巴朴朵”,意为“白石花”。白水台是东巴教的一个圣地;也是自古以来纳西族眼里的一个自然奇观。白水台在许多方面与宗教、民俗有联系:①、白水台与东巴教的第一祖师东巴沙惹有关。传说:东巴沙惹为一个神,他早先在一个名叫“居玛拉惹”的山上与另外一个神斗法,两人比赛登山,决定谁先登上山顶,谁就占据那座山。东巴沙惹骑羊皮鼓,飞得慢,另外一个神骑龙飞得快。当东巴沙惹来到山顶时,那个神已坐在那里,他对东巴沙惹说:这地方已没有了你呆的地方。说着挥手杖一打,将东巴沙惹打到了白水台这一带。东巴沙惹见白水台好,便把白水台当成了修行地。②、白水台与纳西族的董、赛两尊造物神有关。董、赛是纳西族的一男一女两尊造物神,许多自然奇观,常被纳西族附会为董、赛的创造,纳西族也常将董、赛如门神般对待,将他们的牌位置于门两旁。传说,白水台即为董、赛为了教人们如何开田种地而创造的,这也是所谓白水台为“仙人遗田”说法的由来。③、白水台东南面的一块石壁上,有一处有如孕妇肚子般凸起的石包,其下有个小孔,这被纳西族视为是孕妇肚子,常有纳西族人在“孕妇肚子”旁烧香以及在小孔中投币求子,人们上白水台烧香祭神,也先在“孕妇肚子”处,洒一些水在头上,再上白水台顶。④、龙潭:流经白水台的水,由白水台顶西北面山脚下的一片草地内冒出,这是白水台上方山面的雨雪水,因没有在地面冲出沟谷流下,落入山内,又在白水台旁山面微凹处渗冒出来。出水处的水,多为不显眼地在草地间冒出,但也有3~4处明显的冒水口,其中最下方的冒水口,为一个小水潭,潭面约2~3平米宽,深1米多,水清见底,这水塘被纳西族视为龙泉,纳西族人到白水台祭龙,多在水塘边供祭。另外,在龙泉北面100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个摩岩石刻,题有文字的岩石有一人多高,上书“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此地守弘能”等赞颂白水台的8句诗,最后记为“释里达多禅定处”,将白水台视为一佛教僧人的修行地。
       2、阿明洞:
       阿明洞,座落于白地谷地与东坝谷地之间的山梁上,位于靠近山梁顶部的一片松林里,为一石灰岩壁上的洞穴。石壁上有2个洞,南边的洞较浅,仅能容人躲雨,北边的洞为阿明洞。阿明洞离地面高约1米,内部有4~5平米的空间,洞顶高1~2米不等,岩洞下方200米处有一出水处,可供住岩洞的人饮用。阿明洞离吴树湾有7千米远。阿明,为东巴教的第二祖师,为一实有人物,今水甲村还有阿明的后人,其家世谱系如下:阿明——阿明玉勒——阿明此塔——阿明韦若——阿明甲嘎——阿明东恒——阿明拉若(现健在)。传说,阿明曾被藏族人抓走作藏族的放马奴,藏族人晚上学经,让阿明点火照明,阿明因人聪明学会了藏族人学的东西,后来,他偷了一堆藏族人的经书,骑马逃回了白地。阿明,看起来实为东巴教的创始人,东巴教历史上是发生过一次大的形态变异的,那就是由古老的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演变成了现今拥有大量藏族本教(藏族固有的宗教)文化成份的东巴教,而这个过程最初发生在白地,东巴们中有这样的说法:不到白地不算真正的东巴。这表明东巴们将白地视为东巴教的发详地。阿明显然是这种变化的始倡者,因为阿明深受东巴尊崇,东巴学员毕业,都要到阿明灵洞举行“直占”——“加威灵”仪式,求请阿明和其他神灵加赐威灵;其他地区的东巴,一生至少要来白地一次,也主要是朝礼阿明洞。加威灵仪式,一般举行半天,祈求“加威灵”的人,带吃的到阿明洞,向菩萨烧香,请老东巴念《直占经》,求菩萨——东巴教的神灵,给自己降下威灵。据说,东巴被加了威灵,能够更快地学习和掌握东巴经,也才能镇鬼。
       东巴学校:
       吴树湾村的人,自发组织开办了一个东巴学校,学校于1998年7月13日开学,授课的老师为和占元东巴,学员有20多人(现有18人,全为吴树湾村人),其中大多数为年轻人,只有2个学员年纪在40岁以上,校舍是吴树湾小学校长和树荣以500元买的一个木楞房,被安置在村北200米远处的公路旁(有些东巴经不能在村中念,因而校舍被设置于村外)。四年来,东巴学校一直正常运转,除农忙季节晚上不学习外,其他时间,和占元东巴在晚上一般都授课,到目前为止,学员已学习了13本“汝考”东巴经、3本“纳嘿”东巴经,对10多种东巴舞蹈,进行了操练,基本上抢救了一些东巴舞蹈,学员中也已有4人能主持一些宗教仪式。东巴学校所取得的成效显著(东巴经以纳西象形文字书写,而象形文并不完善,从而使东巴经文字一半表意,一半标音和作提示符,因而,学习经文,要靠老师讲解文字、念诵经文,学员要熟悉文字用法、背诵经文,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东巴舞也因为表现护法神行为的舞蹈,既无明确的节奏,也无明确的动作衔接规定,掌握起来也不易)。
       东巴教的仪式活动:
       现今三坝的东巴们常举行的仪式活动有如下一些:直占——加威灵;熟谷——祭龙;咳夸批——祭风;车学——除秽;土学——祭土;嘿学——祭菩萨;戳巴几——烟祭;苏酷——招财;洗不补——超荐死者;除夸批——小除障;除伯——大除障;哲次偷——赶鬼;窟底——治“曜病”;日补——压口舌。此外,平常东巴们做得较多的是为人占卜;在有的仪式中,或在某些庆典场合,东巴们也跳舞,舞蹈时,东巴头戴五佛冠,身穿绸缎长衫,一手拿手摇鼓,一手持钹。东巴舞主要为表现护法神行为的舞蹈,舞步共有62种。
       三、依托点
       哈巴雪山:哈巴雪山,坐落于哈巴谷地的上方,哈巴谷地由其发育,海拔为5396米,山顶只有一个浑圆的雪峰,终年积雪不化,在三坝境内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雪峰,雪山与东面的玉龙雪山隔虎跳峡相对。如今,已有科考人员、登山者和旅游者不断地前来光顾哈巴雪山。哈巴雪山距白地20多千米。
       克次此神山:克次此神山,坐落于东坝谷地与洛吉乡之间,拥有9个石灰岩山峰,冬天积雪、春天融化,海拔4000多米。此神山为东坝谷地中10个纳西族村庄的神山,每年农历二月初九,东坝的10个纳西族村庄的人,都在神山脚下举行大型的祭龙活动。到三坝的游客,在白水台参加了二月八“龙王会”,可接着去克次此山脚下观看东坝的祭龙大典,今东坝已通了公路。
       虎跳峡:虎跳峡的“下虎跳”段,与三坝乡境交接,今已开通了白地过虎跳峡到虎跳峡镇(下桥头)的公路,并有三坝人在这条路上从事短途客运,游人经过这条路,可领略到峡谷为何称为虎跳峡以及虎跳峡何以为世界上最深的峡谷的缘由,尤其是在“中下虎跳”段,谷中阴风吹拂,金沙江犹如小河被夹没于的两岸山壁间,两边的大山,山体峻峭,直冲云霄。
       哈巴雪山、虎跳峡和克次此神山,为吸引游客的一些景点,对于建设吴树湾民族文化保护村,有间接的助益,因而将它们考虑为文化村的依托点,将来有条件,要在吴树湾和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
四、开发建议
       目前,白地乡乡政府已确定搬迁到吴树湾村北面、白水河对岸的一片荒地里(荒地属吴树湾村所有),吴树湾村,也在那片荒地中,在靠近主公路的地方,划了一片10亩的地,打算在那里建一个吴树湾村的“纳西族文化生态园”。这个“文化生态园”的设施,计划由“汝考”东巴学校、舞场、民俗博物馆、住宿店、停车场、古纳西村落,以及摔跤、斗牛、斗羊场和观看台组成。其中,纳西族民俗博物馆,展示纳西族传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事项;古纳西村落,完全采传统的民居式样建置,按传统的民居状况运行,在其中开展造纸、纺织以及其他工艺品的生产活动;斗牛、斗羊场,在节庆期间,或需要展演时,举行纳西族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斗狗活动,等。吴树湾人计划中的这个生态园,因靠近白水台,靠近公路,旁边又有乡政府,有可能会操作成功,但不管怎么说,吴树湾人有建“文化生态园”的意愿,以及若能建起一个文化生态园,对于保护和宏扬三坝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总是有益的。因此,如果吴树湾人的计划项目可行,政府要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和提供贷款等资金方面的扶持。
       不过,吴树湾的“纳西文化生态园”,是吴树湾村的一个外放的文化设施,“生态园”若能建起来,与吴树湾村联系在一起,自然是锦上添花,但若“生态园”难建立或一时建不起来,当不应让其影响将吴树湾村建成民族文化保护村的工作,而将吴树湾建设成为三坝纳西族的民族文化保护村,首先需要开展如下的一些项目活动:
       1、购买录音设备,录制东巴的诵经、东巴讲解的东巴舞谱、民间歌舞的歌词和舞蹈步伐、工艺品制作的程序,等,并组织人将其译成汉文。
       2、支持东巴学校继续运转,扩大招收学员的范围,尽快在和占元东巴还健在时,让更多的人从他那里学习到一些东巴文化。
       3、加大力度支持村中自发地组织年轻人承袭传统文化的活动。
       4、组建一个民间歌舞展演团,尝试让其走向市场。三坝的纳西族民间歌舞,内容丰富,组建一个艺术团,走出去展演,可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三坝的歌舞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丽江纳西族跳的歌舞,会使人耳目一新,
       5、改造村中的高压输电线路。目前,通往乡政府驻地的高压输电线路,经过吴树湾村中,而且电杆是木头的,而吴树湾村人户密集而居,几十年来曾多次发生火灾,特别是1953年发生的那次火灾,将整个村的民居都烧光了,为了避免再发生这种灾难,应对输电线路进行改变,至少要将木电杆换成水泥电杆。
       6、改造村中的球场。吴树湾村村内的球场,是全村人进行各种集体活动的场所,目前球场为土面球场,遇下雨下雪即泥泞不堪,不能使用,需要将其改为水泥或搪石面球场。
       7、改造村中的饮用水渠和修建污水排放沟系统。目前经过村中的饮用水渠,为土面水渠,需要经常修理维护,其中也易于掉入一些污物,因而,需要将水渠改成水泥沟面,并作部分覆盖,同时要挖排污沟系统,一则可避免污水流入饮用水渠,二则也能使村中的道路在雨水天不至于泥泞肮脏。
       8、改造公路。目前通到吴树湾村的土面公路,在白水河上经过一座木桥,另有几个涵洞时常垮塌,这条路不单是吴树湾人使用,还有不少学生经过这条路到香格里拉县四中上学(四中在吴树湾北约2.5千米处),而木桥3年一换,涵洞垮塌的清理,这些均由吴树湾人来做,有必要将木桥换成水泥桥,改造涵洞,这样做不但能减轻吴树湾人的负担,也便于车辆进入吴树湾村。
       以上这些项目的开展,均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作支持,如果对这些项目不能在短期内作全面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一项项依次予以资助,只有开展了上述项目的工作,建设吴树湾村为三坝纳西族民族文化村,才会显出初步的成效。
 
 
 
 
(原载《华夏人文地理》2002年增刊《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考察》)
 (责任编辑:秦伟)
 

来源/作者:民族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