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穗彦:对中印“媒体冲突”的动因浅析
时间:2010/11/2 13:24:00|点击数:
随着中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强,印度的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了解中国愿望更加强烈,印度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逐渐增多。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印度的多家媒体上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对中国的大量报道。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印度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主要是突出一些负面报道,而其中搀杂了大量有意的曲解和无中生有的指责也是这一轮印度媒体对中国关注中出现的新特点。
一、中印“媒体冲突”
过去几个月里,印度媒体上接连出现了“中国军机入侵印度”、“中国军人进入印度境内”、“印度军人被中国来的子弹射伤”等报道。这些消息往往都是根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的消息,显然其可靠性值得怀疑,却每次都能引起印度各家媒体的跟风炒作。甚至还有印度学者推出“2012年以前中印必有一战”的激烈观点,在两国的媒体上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印度媒体的这些报道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中国的媒体上,特别是一些网络媒体上,也出现了部分对印度不友好的帖子。其中一篇被各大网站博客争相转载的帖子称“印度是纸老虎,若动武将被打得落花流水”。而这样一些网友的帖子在印度又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反弹,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媒体“口水战”。一时间,两国媒体上争相引用对方的各种“鹰派”言论并加以批驳,如果只看报纸上的报道和网络上言论,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仿佛中印两国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而实际情况是,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于8月7-8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了第13次会晤,双方均表示,根据已经达成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推进框架谈判进程,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而且就是在这次会谈上,双方决定在印度总理辛格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之间建立热线机制,更加促进了双方高层的沟通和定期接触。[1]10月中印两国总理又借在共同出席在泰国举行的东盟“10+3”峰会的机会进行了会谈,并共同表示,两国将不会让边界分歧成为两国合作的阻碍,双方还将在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和金融危机邓各个方面展开合作。[2]于印度媒体所说的“中国入侵”印度的各种消息,均被印度外交部、边防部队和空军出面否认。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9月18日就对记者表示“在印中边界地区没有任何紧张局势,印中两国领导人之间保持着顺畅的联系“。印度陆军司令卡普尔将军和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也对印度媒体的这种恶意炒作行为表示了疑虑。卡普尔将军说,中国军队在印中边界地区并没有任何异常行为,希望印度媒体保持克制。纳拉亚南也表示,在印中边界地区不存在紧张气氛,也不存在任何需要警戒的问题,不明白印度媒体为什么突然如此关注印中边界问题。他说,媒体的夸张宣传有时会导致大家不期望的事件真的发生,而在印度没有任何人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两国都希望边界地区保持和平稳定。
那么为什么印度媒体要随意对客观事实进行曲解和无中生有的报道呢?
二、印度媒体的特点
印度是媒体大国,各种门类的媒体在印度都发展得较早,1780年就有了第一张报纸,1927年开始了收音机广播,而电视媒体则始于1959年。2007年,印度全国消费报纸9900万份,是世界第二大报纸消费市场。到2008年印度有6千万互联网用户,其中有大约400万是宽带用户。[3]早在1998年印度就以562家电视台的记录在世界各国中第8位。[4]
印度的媒体,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体,起源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以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英国媒体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在今天的媒体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影响力方面,由于受到阅读习惯和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印刷媒体是在印度影响最广泛的媒体。因为报纸在印度出现得比较早,发展得也比较完善,长期拥有大量的阅读人群。虽然在现代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也在印度越来越普及,但是由于受消费能力的影响,这些媒体的覆盖面还主要是在城市。而报纸以其低廉的价格和灵活和广泛的发行销售渠道,仍然是对印度民众,包括大量社会精英最有影响的媒体。
在语言方面,虽然印度的各种媒体广泛使用印度的各种语言,但一些主流媒体都是使用英语。例如在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每天的发行量就达到315万份[5],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其他全国性的英文报纸还有《印度教徒报(The Hindu)》、《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政治家报(The Statesman)》等,全国性的英文刊物有《今日印度(India Today)》、《前线(Frontline)》等。印度主流媒体使用英语,也比较倾向于接受和照搬西方的媒体和舆论。
在意识形态上,印度媒体都尊崇言论自由的思想,除了1975-1977英迪拉·甘地政府实施紧急状态时期以外,政府一般不对媒体进行公开的影响。但是,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言论公正。相反,正是由于环境宽松,印度的各种媒体往往轻易成为各种政治派别和利益团体所利用的工具,为这些政党、政治派别和利益团体制造符合他们利益的话语。
那么,为什么印度媒体要在这个时候炒作“中国威胁”这个话题呢?
三、对印度媒体炒作“中国话题”的动因分析
印度的一些媒体对中国的不客观态度由来已久,过去对于中国的报道往往也是负面多于正面。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媒体上“抹黑中国”情绪的总爆发,却是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1. 印度媒体为了销量炒作“中国话题”
印度媒体在最近一个月纷纷炒作“中国话题”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各种媒体的销量和广告收入。媒体需要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话题,通过对一些话题的“爆炸性”报道来促进销售,保持销量。而“中国话题”是最容易能引发民众关注的一个内容,炒作“中国威胁”也就成了促销手段。
2. 中印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中国话题”之所以能引发印度民众的关注,还是因为中印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中印关系是当今各国关系中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的一个。它涉及历史问题、国内外因素等。而两国间互信程度有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印两国关系早已迈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但一些印度民众特别是一些社会精英仍然怀有“1962年情结”,对于“中国入侵印度”这一类话题会给予特别的关注。虽然印度政府在一些时候也有官员出面辟谣,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又会利用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和言论向中国施加压力。所以“中国话题”和“中国威胁”这也就成了一些媒体吸引眼球而且常说不衰的话题了。
3. 对双方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媒体特点的差异缺乏了解
由于过去几十年间两国关系的冷淡,两国的民众对对方社会、国内政治,特别是对方媒体的一些特点缺乏了解,于是容易对对方的一些报道做出激烈的反应,造成“媒体冲突”升级。在印度一些民众眼中,中国是一个言论受到严格控制的“不自由”的国家,出现在任何媒体上的文字都会被理解为政府的观点和立场。而反过来,中国民众又对印度媒体受政治倾向和利益集团影响的情况不了解,对印度一些著名人士发表言论的随意性也“水土不服”,更不能理解印度一些政党势力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利益,强拉中国当筹码,故意制造“中国威胁”的话题,向执政党施加压力。所以中国公众也就频频惊诧于印度媒体的歪曲报道,而印度媒体也无意间或故意把中国网友随意粘贴的博文看成是代表官方观点而引起印度读者的强烈反弹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是使这场“媒体冲突”日益升级。
4. 西方舆论绑架了“中印关系”
当前的这场中印“媒体冲突”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正好吻合了2008年以来西方掀起的一场针对中国的“媒体浪潮”。从印度媒体上看,许多歪曲中国的报道源头都是来自一些西方媒体,而印度报纸上经常引用的一些西方人士的言论也意在加深两国间的相互猜忌。
四、对“媒体冲突”的反思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要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和平安宁的内外部环境。而中印两国互为邻国,两国间的长期和平友好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次出现的“媒体冲突”可以说是中印两国发展友好关系、增进互信、促进合作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的挫折。“口水战”虽然不会对两国关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对于两国公众认识的提高和创造对合作有利的舆论环境都会有负面影响。所以双方媒体和公众要尽快走出两国间“口水战”的状态,跳出“冲突”的怪圈,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客观认识当前的中印关系。应通过加强双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民间交流,消除猜忌,增强互信。双方都应对这次“媒体冲突”进行反省,摆正心态,不要以大国自居,极力消除盲目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同时(印度)应改变自己的“西方视角”,尽力摆脱西方舆论对本国媒体的影响,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方式看待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界。
注释:
[1]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0/content_11854154.htm。
[2] 人民网:http://xz.people.com.cn/GB/139199/10281675.html。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dia_of_India.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number_of_television_broadcast_stations.
原载:《云南60年:理论俞实践创新——面向南亚的开放与合作》,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南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