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南亚研究所

俞文岚:于泛珠三角区域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的思考

时间:2010/11/18 10:15:00|点击数:

一、东盟市场为泛珠三角区域企业发展创造的机遇
1、东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泛珠三角区域的企业开拓这个市场创造了机遇
      自1967年8月8日于曼谷成立东盟国家协会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汶莱、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的十个国家都先后加入了这一同盟。为加强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东盟于1992年的峰会中,采纳了强化经济合作关系架构协议,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于2003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从0到5%,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效益,生产力和竞争力。这样在东盟区域就形成了一个拥有5.1亿人口,面积450万平方公里,每年贸易总额超过7500亿的庞大的经济体。东盟十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纷纷制定改善国内经济的新政策,努力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促使各国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4年,整个东盟的GDP增长实现了6.3%的增速,2005 年东南亚整体经济增长率将稍有回落,为5.7%,但东盟仍是全球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跨国公司争先恐后抢夺的重要市场。从长远来看,该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累积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多数国家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逐步改善的社会政治环境等,都为东盟的经济发展和吸引外来投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从东盟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看,这一区域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具吸引力、充满商机的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作为与东盟国家在地域上最为接近的次区域经济地区,面对这样一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市场,无疑就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东盟对于“泛珠三角”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不仅为各省区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资源开发、投资设厂、服务贸易等多领域合作提供了空间,也为“泛珠三角”品牌走向国际提供了有利依托。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泛珠三角区域的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带来历史机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双方在CAFTA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在双边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正持续升温。尤其是按照《“10+1”协议》中确定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 五个优先合作领域,东盟国家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之一。随着2005年双方正式启动降税过程,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的谈判也会提上日程,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尽管其绝对金额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投资金额出现大幅增长。2000年,中国在东盟的投资总额达1.2亿美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近60%。2001年投资额达到1.9亿美元,又一次增长约60%。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累计设立了740家企业,总投资额11亿美元,中国方面提供了6.5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的项目达到857个,中方投资金额约9.4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还会增加,投资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这无疑是对所有的中国企业,更是对在地域上与东盟国家有天然联系的泛珠三角区域的企业提供了拓展企业市场的历史的机遇。
3 东盟市场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
        近年来,国际产业分工呈现出加速调整的新格局。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将加工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而本国则主要发挥技术优势,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制定技术标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海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总体方面看,虽然中国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地区、俄罗斯和前东欧各国投资都在稳步增长,但跨国经营企业中有80%的投资项目仍相对集中分布在亚太经济区,其中东盟国家又成为最主要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区。这是由于东盟国家中的越、老、缅、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源丰富,处于经济发展初期,而与之相比中国的传统产业,机械、建材、矿冶、电力、化工、烟草、木材加工方面有一定的比较技术优势,与越、老、缅、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较容易对接,因此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大市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易中,按企业的海外投资比例,东南亚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北美。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居第一、二、三位的国家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均超过1亿美元,其中对泰国投资达到2.6亿美元。其他主要对象国还有越南、新加坡和缅甸,这些国家都已进入到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之列。而且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效益较好,在越南和印尼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泛珠三角区域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的必要性
   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企业相比,泛珠三角区域地区与东盟国家有着最优越的地缘优势,是中国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过渡带。这一区域内的广东、广西有着面向东盟国家的沿海优势,内陆省份云南则具有面向东盟国家的陆路优势,具有与周边国家交往的良好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因此这一区域就成为了中国联系东盟市场的天然纽带和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最理想、最重要的地区,在中国实施“10+1”战略中,发挥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面对东盟国家这样的大市场,泛珠三角区域企业应该是最先走到东盟市场,获得无限商机。
        然而从目前到东盟国家的企业投资效果看,却不尽然。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区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及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规模较小,出口产品单一,技术含量水平不高,出口业绩小,对国际市场产品信息掌握不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等问题。因此面对东盟市场提供的良好机遇,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不愿有所行动,处于观望的等待之中。
        在目前国际分工演化进程中形成的新生产框架下,这一区域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普遍只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位置,不但获利少,而且容易被大型垄断企业左右,对参与区域竞争非常不利。例如云南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但除政府重点扶持的云南建工集团、昆钢等10多户大企业、大集团外,其他约有90%的中小企业则只能扮演分包商、供货商的角色,而非占主导地位的承包商。”即使是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珠江三角地区如广东省,这样的状况依然无法改变。优越的初始禀赋条件(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优秀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等),以及基于FDI 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形成了广东大部分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代工关系。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广东从过去以简单加工技术为导向的传统产业,至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大型企业,其大多数主要产业一直采纳这种代工模式。从传统的玩具产业,到高新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这样的代工模式已经成为广东大多数制造业和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也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以“国际代工”为特征的经济成长模式使得接受代工的这些企业仅具有对产业低技术部分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海外供应商和进口商,而且还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正因为如此,珠三角地区所形成的优势,目前也就随着资源的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集群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弱化、产业链结构的合理性差等问题的出现而逐步消解。
       因此,要促进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的企业抓住机遇,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必须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使区域内产业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在泛珠三角区域内进行产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在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应加强合作,通过企业的聚集,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形成一批有优势、有自主生产品牌、有产业链延伸、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化企业,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从而才能发挥这一区域的地缘优势,优先在东盟国家良好的潜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分散化经营带来的区域内部企业在东盟市场上的过度竞争状况,实现区域内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
三、泛珠三角区域实施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的主要方式
        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泛珠三角区域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必然选择。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政府间已形成的一些合作机制已经为企业的合作提供了一些基础条件。就企业间的合作则考虑可以采取以下主要的一些方式开展多形式的松紧结合、软硬结合,以突破企业制约瓶颈。
1.建立区域内的各行业出口商会。
        对于区域内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对于云南这样的边疆经济不发达省区的企业而言,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带来的信息闭塞,沟通交流不畅,对国际市场上各个国家的国情、市场、生产和消费形态、产品储量和价格、有关贸易章程、政策体系,以及基本经济数据都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很难获取快捷准确的信息;而另一方面则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在经营企业,也不会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贸易交往。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支出和回报相差较大,企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更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再加上由于至今都存在的行政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得部分在东盟国家投资经营的企业分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甚至更多存在的是相互封锁信息和市场竞争。这样的状况就更是加大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因此,要让泛珠三角区域内的更多企业更广泛的进行合作,应有针对性地组建一些区域性的出口商会。一方面通过商会的形式,增加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各种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通过商会的牵头,凝聚区域内行业各企业的力量,从而使区域内行业各企业形成合力,并可以适当地规范市场行为。通过区域内行业商会的形式,使区域内的企业按行业形成一种既松散又有相互交流的合作形式,这对于加深行业内企业的相互了解,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以及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东盟国家市场开拓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2、打造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形成以产业链结合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合作模式
        泛珠三角区域的形成,并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深层次的发展,重要的因素不仅在于这一区域的各省区间都具有谋求发展和共同开拓东盟市场的意愿,更重要的因素是还有着可以互补的产业优势以及可以共同发展的条件。因此可以结合各省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利用各省区所拥有的特色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强项,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重新配置区域内的优势资源,针对东盟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重新打造出具有自主品牌、自主技术和一定产业链延伸的优势产业,使区域业内各省区的一些中小企业都可以围绕那么几个这样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产业分工、又有产业协作,还可以发挥各自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在产业链上的合作模式。通过产业链上不同分工环节各企业比较优势的叠加,形成在东盟市场上的强大竞争优势。当然要在短时期内形成这样的优势产业是不容易的,因此可以先从某一优势产品或项目开始,再逐渐发展和延伸。
3、组建区域内的企业集团,提高区域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国家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下,针对泛珠三角区域企业发展现状和各省区面临的结构调整需求,本着重新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原则,采取强强联合方式,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内优势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培植一批区域内的骨干企业,从而通过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市场组织中的功能替代作用,成为区域企业与东盟市场的一种中介,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市场协调代替企业协调,解决区域内目前仍存在的一些由于行政壁垒而为企业横向联合发展带来的障碍,也有利于解决区域内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散、规模小、研发创新技术能力低的状况,可以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四、泛珠三角区域实施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因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1、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国际惯例,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企业要发展各省区间企业的横向联合,共同开拓东盟市场,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协调行动,要在东盟市场站稳脚跟并夺取竞争的胜利将是困难的。因此,区域内各省区政府间改善对企业的支持方式以及与企业的联合和协调行动必不可少,但市场行为的主题仍然是]企业,政府决不能越俎代庖。因此研究各省区间的政府协调机制、以及如何协调政府与联合企业关系,为区域内企业的联合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推进区域内企业的有效联合等问题,都是一些仍须探讨并亟待措施出台的问题。
2、区域内的企业联合要以共赢为原则,防止不发达地区企业的“空壳化”
        区域内企业的联合,无论是采取什么方式,其最主要的目的都应该是在共同开拓东盟市场的过程中,使所有联合在一起的企业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利润,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防止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区的强势企业,借着资产重组、产权置换等区域内企业的合并机会,使不发达省区的弱势企业最终走向“空壳化”,即使这是一些在当地也具有良好效益的优势企业,也不一定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这样做的结果对这些企业实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就违背了促进区域内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的目的。
3、区域内联合企业对东盟市场的拓展也要遵循聚约的原则,最低限度的降低对当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破坏。
       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共同应对的迫切问题。在中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未来的经济发展背负起了资源消耗过重,污染程度大、环境状况差的沉重包袱。这种教训是深刻的,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此在今后的企业发展壮大和开拓东盟市场的过程中,这些企业一定要选择集约型的新型发展模式,坚持走技术创新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促进产品不断向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延伸。这才是这些企业保持长久发展趋势,并能够在东盟市场上获得真正竞争力的法宝。

原载:《珠江经济》2006年8月总第181期。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南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