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庆30周年 > 专家文集 > 南亚研究所

王崇理:关于印度发展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0/10/21 10:49:00|点击数:

摘要:从印度的IT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核力量展现等方面阐述了印度的崛起,着重分析了印度在大国关系改善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印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印度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过程。
关键词:印度崛起;大国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印度因其已成为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大国而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印度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着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在促使一些大国重新调整其国际战略。在此情况下,必须对印度的发展情况作出客观的分析判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视角。客观地说,印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印度的发展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观察,国内表现为印度的崛起,国际则表现为大国关系的改善。但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一、关于印度的崛起
       当中国在议论自己崛起的时候,外界也在谈论着印度的崛起。崛起是一种评价,是对一种显著的发展状态的描述。印度的崛起主要是以其在科技、经济和军事3个方面显示出的突出进展为标志的。
        一是IT产业的发展。当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IT产业出现迅猛发展大潮之后不久,印度就在90年代出人意料地使其以软件为主的IT产业突然登上了世界舞台。从1994/95年到2000/01年,印度IT产业营业收入从20.4亿美元增长到122.0亿美元,年均增长34.7%,其中,软件出口由1995/96年的7.3亿美元增长到2001/02年的76.5亿美元,年均增长47.9%。[1](P40)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原来仅相当于美国1/20左右的国家,竟然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出口大国,且立志要在2008年成为一个软件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还促使其承接了大量的外包业务,并由此获得“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于是,印度的名字就与现代科技的IT产业发展连在一起而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从而成为印度崛起的一个主要标志。
        二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自上个世纪90年代推行改革路线以后,印度经济就开始摆脱波动起伏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持续增长局面。从1992/93年至1999/2000年,印度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5.1%、5.9%、7.3%、7.3%、7.8%、4.8%、6.5%、6.1%,而2000/01年至2003/04年则为4.4%、5.8%、4.0%、8.1%,其中在2003/04年度的第三季度甚至高达10.4%。[2](P150)、[3](P393)、[4](P53)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平均6%以上的较高增速,且在后期还出现新的上扬。就在中国于2005年从世界第6大经济体上升至第4位时,印度也从世界第12位的水平上升为第10位。像印度这样一个拥有10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在10多年的时间内出现这种持续、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说明印度国内的各种成长要素已发育到相当程度,且对其中非常复杂的关系的调整已经见效,从而预示着印度经济已进入一种起飞或跨入起飞前快速跑道的状态。这便成为印度崛起的一个基本的标志。
        三是印度的核试爆效应。正当上个世纪末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使美苏两极的核对峙趋于缓解之际,印度在1998年突然进行的核试爆却又极大地震惊了世界。这是
印度给当今世界的一个象征性的力量显示。尽管当初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此表示了抵制和反对的姿态,但后来还是因美国出于其拉拢印度的战略上的考虑而撤消了对印度的制裁。而且正是在美国千方百计阻挠取消对华武器禁售的同时,却又大肆对印销售先进武器,甚至答应向印度大量出售包括F-16战斗机、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以及最新型的相控阵雷达系统“、爱国者”PAC-3型反导弹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而且,美国不惜严重违背核不扩散原则而与印度签署了民用核技术合作协议,等于事实上承认了印度的核国家地位。印度也以此谋求挤进世界核大国的行列并加入“大国游戏”的圈子。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千方百计地抬高印度地位,把印度和中国描绘成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同等水平的一个“对子”,印度也努力谋取和中国等同的国际地位。此外,印度还以其核试爆为契机迈开了新一轮大规模扩充军力的步伐。从1997年到2004年,印度以157亿美元的军购额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武器进口国。这就使印度的崛起又带上了军备扩充的浓厚色彩。
二、全面改善的印度与大国的关系
       在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消解之后,印度以其特殊的角色地位而具有极大的利益空间和十分宽松的活动余地,因而成了一个几乎所有大国都要竞相与之交好的“香饽饽”。如今的印度已与美、中、俄、日等国及欧盟同时建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密关系,似乎所有的大国都有求于印度而勿需顾忌会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或障碍。与此同时,印度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一片看好。印度似乎已赢得一个多年未见的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处于最佳境遇的国际环境。它既远离国际冲突和利益纠葛的旋涡中心,又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利益关系中处于较佳位置;既游离于冷战后各主要政治力量角逐的格局之外,又与较量各方都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这就使印度外交进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取得了极大的收益。
       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组关系:
       印美关系及印度与美国盟友的关系。自冷战结束使印度摆脱了与前苏联的盟友关系后,美国即加紧了拉拢印度的步伐。它把印度作为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伙伴而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与其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两国从1992年起就在印度沿海先后举行了8次代号为“马拉巴尔”的系列联合军事演习。之后,两国的高层互访日趋频繁。在2000年3月克林顿访问印度时,两国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宣言》,之后又签署了《双边高科技商业原则声明》,美国同意向印度开放高科技贸易。与此同时,美国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的军火贸易也不断升级。2005年以来,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这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时宣称,要帮助印度成为一个“21世纪的全球大国”。6月,印度国防部长访问美国,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了一份为期10年的“美印国际合作新框架”协议。7月,印度总理访问美国,又受到布什总统的高规格接待。双方签署了十多项合作文件,强调要完成印美战略关系后续行动的“规定动作”,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全球伙伴关系”,美国还宣布要在发展民用核技术项目上向印度提供全面合作。2006年3月,布什总统访问印度,再次确定了这项核能合作。双方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世界上两个最强与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合作,从而使之染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印度也就此把美国列为主要的合作对象而摆到首要的位置,并顺势加强了它与欧洲国家及日本等美国盟友的关系,与欧盟和日本分别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和全球性伙伴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在此基础上,印度也与中国等国家一道参加了“7+1”八国集团峰会,并表达了要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强烈愿望,以求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
       印俄关系。印度和苏联是冷战时期的盟国。冷战结束后印苏同盟解体,由于继承苏联国体的俄罗斯不愿降低印度提出的偿还债务的比例,两国关系曾一度低落。直到1998年叶利钦总统访问印度,两国签署《印俄友好合作协议》,才再度恢复了友好关系。之后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普京总统于2000年10月访问印度时,双方又发表了《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决定在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俄罗斯已成为印度最主要的武器供给国,其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的程度超过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售。双方还决定开展先进武器的共同研制,并多次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在俄印合作最为关键的科技合作中,双方决定在援助印度建立核电站、轻水反应堆、提供裂变材料以及在航天、生物、能源等领域开展高科技合作。此外,印度还积极参与由俄罗斯推动的“中印俄战略三角”对话,并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了由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总之,印俄关系体现了以高度互信的政治关系为主的态势,并同时推动了印度与越南等前苏联盟国间的合作关系。
       印中关系。印度与中国共同成为举世关注、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大国,又同属亚洲的两大邻国,这些因素都促使印度高度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对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印中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原来的相互对峙向不断开辟合作领域而迅速走近的过程,成为印度与大国的关系中友好程度提升最快的例证。中印两国自1962年发生边界冲突后,双边关系中断了14年。在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后的一段时间内,双边关系的进展仍较迟缓。直至90年代初印度开始推行改革路线后,中印之间才出现了以高层互访和经贸发展为特色的双边关系迅速改善的局面。中国主要的高层领导几乎都先后访问过印度,印度的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高官要人也纷纷访问了中国。特别是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和2005年温家宝总理对印度的访问期间,分别发表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及《中印联合声明》,并把双边关系的定位从“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在又在双方确认的“2006中印友好年”中把双边关系的发展推向高潮,并在两国能源合作方面迈开了步伐。双方还多次表示不愿成为别国反对对方的工具。
三、印度面临着的难题
       印度的发展虽然已重新树立了一个整体的形象,但其原来固有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印度现有的发展尚未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的深层次变革,这些问题必然还会对印度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是人口方面的问题。虽然印度推行人口控制措施,使人口增幅有所下降,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21.4‰下降到90年代的19.3‰,到本世纪头三年又分别降至17.7‰、17.4‰和17.1‰[3]、[4]、[5]。另据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其1990~2003年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7‰。可见,其人口总量还是在以一个不太低的速度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印度继2000年突破10亿人口大关之后,现又迈向了11亿人口的门槛。已有预测称,印度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16亿人口规模时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庞大的人口规模在解决了发展问题和吃饭问题之后,也会成为一个由不断扩张的巨大市场和劳动力人口促成的战略性发展要素,并且印度人口的年龄构成还预示着它的劳动人口将会在更早的时候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但人口与资源保障和就业带来的压力,仍将长期伴随印度今后发展的道路。而且,印度在其他的人口结构方面还远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总的来看,印度的人口约束同样会在今后带来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的问题。此外,印度虽然号称有3亿中产阶级和几百万受过良好教育并掌握英语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但众所周知的等级社会差异和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已经给它造成了各种令人困扰的社会经济问题。据报道,对比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后已实现了3亿人口的脱贫、贫困人口已降至8千多万的情况,印度的贫困状况却没有因为发展而得到明显改善。它至今还有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此外还有3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在1~2美元之间。可以说,正是因为贫困,印度至今还有50%的人口是文盲,有90%的人口几乎从未摸过电脑。这种大面积的贫困再加上各种复杂的民族、宗教和政治方面的问题,显然就与印度的社会不安定状况密切相关。包括各种大规模的教派冲突、恐怖主义袭击、蔓延各地的纳萨尔巴里运动、遍布东北部地区的反政府武装活动以及各大城市大片分布着的贫民窟等问题并没有因为印度近年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因而有评论说,有“两个印度”并存,一个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落后面貌的印度,一个则是与西方强国的大公司相联系并以服务业的发展为代表的印度“,这个印度在拉着另外一个印度往前走”[6]。
       二是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印度一向以其服务业比重高达60%而深感自豪,特别是其服务业中IT产业的领先发展,更是成为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印度长时期以平均6%左右的发展速度一直紧跟在中国9%左右的速度之后而未能超越,通常就被认为是因为其制造业发展滞后于中国而带来的结果。对比之下,中国是以制造业相对发达而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因而才有大量的外资进入,才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充分发挥,才有迅速扩大的对外贸易,才有更大的投资增长,从而又才有更快发展的制造业及其带来的高增长率,这样才使“世界工厂”比“世界办公室”表现出更大的增长效应。因此,印度也想步中国的后尘,要在制造业发展上与中国一比高低。辛格政府上台后,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如印度现在也仿照中国建立开发区,为制造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印度的“国家制造业委员会”也在2005年9月26日发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发展战略草案》,提出印度的制造业发展未来要实现12%的年增长目标。印度要想实现制造业大发展,但却面临着诸多障碍:印度的能源交通至今还有很大的缺口,铁路的轨道规格不统一,年货运量仅有4.3亿吨,公路的路况较差,电力装机容量仅为中国的1/4左右,电力供给为满足现有制造业发展的缺口就达9%。国内石油供给也有70%要依赖进口。在企业制度、税收制度等投资软环境方面,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7]为此印度政府也曾提出过若干个基础设施建设的宏伟规划,如瓦杰帕伊政府提出要在2005年完工的“金四角”高速公路网建设计划,辛格政府又提出投资1.7万亿卢比的7年改造公路计划和投资1万亿卢比的7年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计划。但印度要凭借现有的财力补上这一课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很多项目是难以兑现和按期完成的,至今它还有数百个上千亿卢比的大项目未能按期完工。
       三是与周边国家关系方面的问题。印度自独立以来就一直以在南亚谋取绝对的控制权作为首要的目标。为此,它几十年来不惜与所有周边国家和地区结怨或开战,这不仅使它陷入了与其他南亚国家处于长期矛盾冲突的泥塘之中而难以自拔,而且还对印度国内的局势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印度已意识到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开始做出了一些努力,包括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推动“南盟特惠贸易安排”和“南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行了对周边国家有所让步的“古吉拉尔主义”;甚至与巴基斯坦逐步实现了关系缓和。但是,它的这些努力仍然是建立在印度称霸南亚和不致阻碍印度迈向大国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在印度迈向大国目标有所进展的情况下,其在改善与南亚国家关系方面的步伐就表现出很大的保留,至今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如南盟从1997年第九次会议上就提出要在2001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直到2006年才宣布起步。且直到2003年,其区内贸易只有32亿美元,还不到其对外贸易总量的5%。从而便使“南亚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所有自由贸易区中在宣布建立时区内贸易比例最低的典型(东盟国家的这个比例为26%)。[8]、[9]这说明南亚地区的内部经济整合步伐十分缓慢。此外,作为南亚地区主要矛盾的印巴关系近年来虽已有了很大缓解,但矛盾的根子———克什米尔问题至今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由此可见,与南亚国家的关系仍然是摆在印度前进过程中并没有跨越过去的一道重大难题,它与印度同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关系的改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四、几点初步的看法
       印度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实行改革以来,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从印度的、美国的、俄国的、中国的、巴基斯坦的或其它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都会作出各种不同的判断,这些不同的判断其实都包含着很大的“利己”成分。其中,尤以美国出于“抬印抑华”的战略目的而大肆吹捧印度最为典型。所以,我们需要以一个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对其加以评判。
       首先,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能够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使国内外各种复杂的关系得到调整,共同指向持续的经济增长。正如中国也同样经历的过程一样,应该看到印度走上了这条道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反而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庞大的经济体能够取得世界上最为持久快速的发展,构成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奇迹的画面呢?如果把这种“中国现象”和“印度现象”并列起来提出问题,那么仅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社会制度、科技进步,甚至民族文化等方面来分析,都将难以获得圆满的解答。看来,发展经济学又在面临着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作出深入的探讨和总结了。
       其次,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和印度面临着被不一样对待的国际环境。一边是国际社会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面对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而感到恐慌,并斥之为“中国威胁”而极尽打压之能事;另一边则是对印度热捧拉拢。他们宣称印度是“透明”的,中国是“不透明”的。于是,不管是技术输出也好、武器出售也好、贸易摩擦也好,一边是处处设障,一边却是网开一面。印度公开发展核攻击力量,甚至不惜在印巴冲突中以核对峙相威胁,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进行军购,大力扩充军备,到处展开军演……这种超乎寻常的军事扩张举动不仅没有受到半点“印度威胁”之类的指责,反而还得到美国破例的承诺,要与其开展核能合作。这显而易见都是为了满足美国一超独霸的全球战略而处处围堵中国的需要,印度不过是被当作围堵中国的一颗棋子而获取了特殊的待遇而已。这有点像当年中美苏三方关系中美国要拉拢中国抗衡苏联一样,其实这完全是不能同日而与语的,因为中印之间不仅没有如当年中苏边界上陈兵百万的局势,反而是今天的中印之间还有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因中国经济发展而受益良多的印度也决不肯轻易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因此,虽然美国还是在故伎重演,但时代的发展已经是时过境迁了。其实,印度之所以被当作抗衡中国的力量而得到“优厚”的国际待遇,其原因并不在于印度的发展,而是在于印度的不发展。也就是说,印度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至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益构成大的影响,但这并不等于今后也不会出现新的利益冲突。正如中国曾经遭遇过的情况一样。因而,当前的状态决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印度当前的发展还很有限。一方面其国际地位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其国家实力的增长还十分有限。印度迄今为止的人均GDP仅为600美元左右,远没有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而中国在2005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703美元),因而还无力解决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是说,印度现有的经济增长成就还没达到能促使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变化的程度,原来那个贫穷落后的印度的面貌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其经济结构尚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在人口、教育、卫生等方面还背负着一系列沉重的社会负担,而这些都绝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印度的军事大国形象与其经济实力相互脱节。近年来,印度确实在核能、航天、IT等高端领域有了可喜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在高科技武器研制和大规模军事采购方面显得十分活跃,则又另当别论了。如今,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法国、德国等诸多国家都在争相向印度出售高科技的先进武器,订货多达数百亿美元。2004年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军购大国。同时,印度还与有关国家联合开展武器研制,并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印度这种大力扩充军备的做法,重点在于强化其海上和空中的军事打击能力,以此展示其军事大国的形象。但这不仅与印度现有的国力是不相称的,而且与印度目前发展的需求程度也是背离的。一方面,以印度现有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事开支,势必会严重挤占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国民经济欠账很大情况下的“负债经营”。另一方面,印度事实上并没有面临十分严峻的外部军事威胁,就印度已经拥有的军事实力来说,要对付包括印巴冲突在内的所有国内外安全问题早就绰绰有余了。印度经济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也还未成长到可以大肆进行海外扩张而必须对其实施军事保护的程度。因此,印度当前大规模扩充军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以致有人把印度的这种军购行为称之为无非是一种为了讨好不同武器出售国的“外交杠杆”罢了。再对比原苏联的情况,它也是在国力有限的时候就大力扩充军备,但却还是没有能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后来也只是演变成一个武器出口国而已。而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之初却是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一方面是大幅收缩没有太大意义的海外援助,一方面则是在国内实行大规模裁军,一门心思地集中力量搞好国内经济建设,才有了现在的局面。因而印度现在的做法是否明智还值得三思。
        第三,印度目前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另起炉灶”的发展路子。如今,只要不是影响印度目前确定的主流发展方向的问题,包括基础建设、结构调整、农村发展、贫困人口、社会安定、生态环保、各种各样的体制问题以及同周边国家有争议的克什米尔问题、边界划定问题等,大都被拖延或搁置下来。在此背景下,印度把重点放到了一些领先发展的产业,并拓展一些新兴的发展领域,以求实现总量的扩张。也就是先把各种难题摆在一边,而把有成效的事业首先推动起来。应该说,印度作出这样的选择,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是可行的、见效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千头万绪,有些多年积累的问题也不可能一时都统统得到解决。但这些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适时得到逐步解决,就总会在一定的时候表现出其后果来。因而印度现在的情况基本上还是在维持着一个传统格局的基础上,主要是依托一些重新开拓的新兴领域在拉动着它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并非完全根植于印度经济社会深厚的土壤之中,因而是缺乏基础的,最终它还是得回过头来再去面对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实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解决的。印度现在跑得再快,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它长期未走的漫长的路跑完。
参考文献:
[1]陈利君,等.中国与印度信息产业合作新趋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
[3]陈利君,卢晓昆,等.南亚报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利君,卢晓昆,等.南亚报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利君,卢晓昆,等.南亚报告[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6]参考消息[N].2006-01-11、2006-01-12.
[7]环球时报[N].2005-09-30.
[8]孙建波.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现状、未来及与中国经贸合作[J].面向南亚,2002,(1).
[9]李保东.印度“逞强”南亚自贸区[J].国际先驱导报,2006,1,(179).
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南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