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灿震:论《实践论》的主客体观
时间:2010/11/12 14:47:00|点击数:
(一)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不可缺少(其实,当代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也是这样的)。因而,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成了当代哲学极为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同志忽略马克思主义在主客体观方面的伟大变革,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对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涉及甚少,甚至缺乏论述,已经不适应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建构新的认识论,即从主体性出发来重新建构认识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二)《实践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作多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因此,对《实践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会有助于消除上述误解,使我们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能够沿着马克思主义开辟的科学道路前进。
(三) 《实践论》虽然在文字上没有明确地使用“主体”和“客体”的字眼,也没有明确提出“主体性”的问题,但在全文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贯穿着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作用,并对这种主体能动性所涉及的基本方面作了科学的阐述。
(四)从中国共产党——这个认识中国国情、领导中国革命的主体,如何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能动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出发,这是《实践论》的现实立足点。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的主体——人的问题上确立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出发,充分肯定认识对主体的物质性的能动活动——实际的依赖关系,肯定认识的主体的能动性,这是《实践论》在理论上的立足点。
(五)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是《实践论》中关于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理论基础。从《实践论》所涉及的内容看,其要点是:
1.认识的主体——人,是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表现为“想”和“做”两个方面。“想”,即“能动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主体对于自己在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得来的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做”,即“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实践,即改造世界的活动,亦即主体按照自己能动地“想”出来的计划、方案等去重构客体的结构、属性和能量,使之达到主体预期的目的,也就是所谓主体对于客体的“干预”、“选择”、“重构”的行为。
当然,《实践论》在论述这种主体性或主体能动性时,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前提: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性。否则,在实践中就会失败,在理性认识中“想”得再好,也无法付诸实践变成现实。在这里,需要弄清的是“前提”和在这个“前提”基础上的“改造制作功夫”。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若忽略了区别,把功夫"等同于“前提”,就抹煞了认识的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同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若忽略了联系,就会使认识的主体性——主体的能动性失去了唯物主义的基础,陷入主观随意性。这两种片面性,正是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对待认识问题上的两种片面性,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主体——人,具有社会性。物质生产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本身就是主体的社会性活动。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们还要进行政治、科学和艺术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能够进行的,都是人的“社会生活”。人的认识活动,就是在这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所以,主体的能动性,产生于主体的社会性,受制约于主体的社会性。主体是个体和群体的辩证统一。在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总是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而存在;群体又是由群体内的个体有机地组成的。忽视群体,把个体变成孤独的类的抽象,正是费尔巴哈的缺陷所在多忽视个体把群体的能动性当作抽象的理性运动,正是黑格尔失足之处。这是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
3.认识的主体——人,具有历史性。社会的物质生产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认识的内容——关于客体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而且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力,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制作”的“改造”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以前,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不能对社会历史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只有到了伴随大工业生产的巨大生产力而出现的无产阶级,才能“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并用之来指导自己的革命活动。只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改造自己(主体)和改造世界(客体)。离开了历史,既无法理解主体能动性的形成,也无法理解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只能导致把主体抽家化,陷入人本主义的窠臼。
4.认识的主体的能动性受到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生产规模的狭小”,“剥削阶级的偏见”等等,属于主体的社会性制约。“过去”,“近代”,“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属于主体的历史性制约。这种种制约,不仅表现为客体方面的“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带”,还表现为主体方面的“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人们说的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选择、干预、重构等能动性,并不是主体的“随心所欲”,而是为不依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发展决定的,是随着这种客观实在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任何时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主体不能离开客体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面。
(六)《实践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客体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们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不仅是机械力学上的实体,而且包括着实体的属性、实体的关系以及实体的关系的属性。,梨子是实体,梨子的味道却是实体的属性和实体属性与主体感觉器官之间的能量、信息转换关系。不仅客观实在的实体及其属性和关系是客体,而且,思想关系、认识关系也是客体。计划、方案、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等,属于思想客体。因而,把客体仅局限于机械力学上的实体,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机械唯物主义。这种狭隘客体观在现代科学面前的碰壁,是机械唯物主义碰壁,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碰壁。不了解这点,就很容易把辩证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等同起来。这是一种,研究上的不科学导致的失误。
(七)《实践论》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观点。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首先是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发生关系,才成为主客体的。“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很明显,主体是因为要变革客体,才成为认识的主体,客体也才成为认识的客体。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主体变革客体,即人们说的对客体进行选样、干预和重构。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人认识到的客体,都不是离开人的纯自然的客体原型,而是人化了的客体,即经过入的选样、干预、改造过的客体。
2.人们对于客体的理性认识,是经过主体在思维中加工改造制作过的,更不是客体的自然原型。人在实践、认识的无限反复过程中,一方面不断积累对客体的知识,发展和改变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认识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不断提高和改造这种能力。一定知识的积累和一定认识能力的形成,就是“加工改造制作”的前提条件。因而,在理性认识飞跃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样、干预和重构,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客体,离不开人们过去对客体的认识。
3.理性认识中经过主体加工、改造、制作后的客体形象,是否真实,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一般地讲,在实践中成功了,就证明了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的,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就是说,尽管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客体经过主体在事实上和在思维中的两次能动改造,但要真正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认识就必须符合客体的实际及其规律性。当然,这里说的客体的实际及其规律性并不是指穷尽了的客体的实际和规律性,而是主体在实践中接触到的和需要探求的那些方面的实际和规律性。那种企图在一次对客体的改造活动中,就可能无选样、无遗漏地认识客体的一切方面,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况且,认识还有个发展过程,主体和客体都还有个发展过程。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是非常明确的,在《实践论》中也是反复强调了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承认认识的主体性,是承认主体的能动性,并不承认主体的主观随意性,并不承认主体可以离开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客体而随心所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动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分水岭所在。
由此看来,当代科学发展所提出的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样、干预、重构等主体性问题,没有也不可能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经过时。相反,这些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才能获得科学的解决。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经验,如何科学地上升到一般哲学原则,补充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去。也就是说,当代科学的发展,需要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而不是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论,去重新建构什么别的东西。
原载:《理论月刊》1987年第8期。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