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荣:蒙自绿春读音异变所体现的汉语语音演变规律
时间:2010/11/12 15:04:00|点击数:
学术探索 2001年第3期
摘要:“蒙自”读音变化,符合汉语-k→-u→-?的对转关系,及其所体现的阴、阳、入三种韵尾彼此相配,且整齐的特点。据“绿春”读音变化,可以看到古代两呼四等到今的四呼其演变的对应规律较复杂的特点,据“绿”{lylu 证实了今u、y在古代相通的事实。
关键词:西南方言;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关系
中文分类号:H1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1)03-0073-02
一、
“蒙自”是地处滇东南红河州的一个县,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区,其读音在普通话里是⊆m??tsi⊃在蒙自县域方言中读⊆mu?(mo?)tsi⊃,而在蒙自附近的山村却读mu⊃tsi⊃。
根据蒙自地方志调查得知,蒙自的“蒙”最早是“目”字,“目”为收-k的入声字,蒙自原意为祭祀的地方。【1】
蒙(目),为什么在读音上会如此变化,即muk→mu→mu?(mo?)→m??呢?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一、无韵尾的韵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阴声韵”;
二、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古音的鼻音韵尾除了收-n、-?的以外,还有收-m的;
三、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2】
在汉语里,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三种韵尾,都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彼此往往相配,而且配得比较整齐。【3】如下:
阴声韵 -? -i -u
阳声韵 -m -n -?
入声韵 -p -t -k
以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语音的变化是很有规律的。汉语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种韵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很普遍的现象。
现代普通话里已不存在入声韵,原来为入声韵的字已经变读为阴声韵了,这一变化不仅是汉语语音演变规律中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显示了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个特点,即入声韵已转化为阴声韵,例如l?k→l?, 又为“邀”和“檄”,查《汉字古韵手册》得知,它们的韵部,分别是“宵”和“药”部,古时,它们的韵腹相同,而今读音分别是⊂iau和⊂?i,这一变化除了声母的变化外,韵母的变化取决于它们有阴入对转关系,这种现象,在音韵学上称之为“阴入对转”【4】。
我们看到,“阴入对转”的条件是韵腹相同,据此,我们可以推演出“蒙(目)自”的“目”的读音变化,即muk→mu,恰恰是韵腹相同,入声韵转化成了阴声韵的结果,这一变化顺应了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体现了“阴入对转”这一特点。
那么mu,又是怎样转变为mu?的呢?又体现了汉语语音变化的什么特点?
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阴声韵也可以转变为阳声韵,如“能”,古时可能和nai相通,即读作nai。
据《汉字古音手册》查知; 能<广>奴来切 泥咍开一平蟹拟音n?i[5]今音读⊂n??。
又如“近”和“沂”,据查《汉字古音手册》得知:,它们的韵部分别是“文部”和“微部”,它们的韵腹相同,【6】⊃和⊂i,其中除声母的变化外,韵母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有“阴阳对转”关系,【7】据此我们得知,mu→mu?(mo?)是阴声韵转化成了阳声韵的结果,体现了汉语演变过程中“阴阳对转”的特点。而今变读为t?in
蒙自的“蒙”,在蒙自城区方言中读作⊆mu?(mo?),在普通话里读作⊆m??,查《汉字古音手册》得知:
蒙<广>莫红切 明东合一平通,拟音mu?(mo?),【8】说明在古代,“蒙”读合口呼,在西南方言中保留了合口呼,而在普通话里,声母p、p’、m、f与合口呼相拼的仅有u,故m-u?(o?) →m??,这是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异化作用的现象。
再考察“目”→“蒙” 。虽然“目”的读音由muk⊃→mu⊃→mu⊃,,但“目”字在西南方言中存在并读作mu⊃,这与普通话中的读音mu⊃,相对应,而选择“蒙”字,其读音既与西南方言的大环境相适应,又能与普通话中的读音相对应,而且可以与“目”字的读音相区别,因此,选择“蒙”字,既合情又合理。
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蒙自方言是由本地的土著语(以彝族话为主)加上外来的江西、山西等方言混合而成的,【9】??[10] , 所以“目”→“蒙”也有外来影响的因素存在。在山西太原方言里,“木(目) ”本为收-k的入声字,但如今太原方言读成m
通过蒙自地名的读音变化,我们不仅看到了汉语里-k→-u→-?的对转关系,还看到了阴、阳、入三种韵尾彼此相配,且配得比较整齐的特点。
二
“绿春”也是红河州的一个县,据绿春地方志记载,绿春原名为“陆村”。意思是说,这是一个由六户人家组成的村庄。后来人口逐年增加,也有外来户迁入,“陆村”的村名显然不合时宜,故改名为“绿春”【11】。因为该两组读音在本地方言(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中是谐音,而且该地以盛产马叶茶而闻名,春天来临,绿茶满山,所以选择“绿春”既继承了古音又合乎人们的审美心理,还显示了村之美景。
既然绿春人把“绿”读作lu⊃,那么外地人应当“名从主人”读该音,但当把“绿春”读作lu⊃⊂t?un时,绿春人还是习惯的,因为西南方言大多平翘舌不分,读t?、ts都一样,即都读ts,所以本地人能接受。若读ly⊃⊂t?un,外地人接受了,红河州人特别是绿春人不习惯,实难如此标读。
我们从音韵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非常理解绿春人把“绿”读作lu⊃,也明白外地读ly⊃并非无道理。
查《汉字古音手册》得知:陆<广>力竹切来屋合三入通拟音liuk[12] 绿<广>力玉切来烛合三入通拟音lǐwok[13]
现代普通话的四呼,把古代的两个i介音即 i和 ǐ 合为一个;把两个u介音即u和w也合成一个,而现代的撮口呼是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它是由原来的iu-或ǐw-演变来的,iu-、ǐw- 实际上是一个复合介音【14】,一般来说,古代合口呼三等,演变为现代的撮口;古代合口一、二等,演变为现代的合口,即看下表【15】:
合 口 一等u- 二 等u-(w-)→合口 合 口 三 等iu(ǐw)- 四 等 iw-→撮口
“绿”在普通话中演变为ly⊃,符合一般规律,而在西南方言中变为lu⊃,这说明从古代的两呼四等,到现代的四呼,其对应关系也有例外。如“坴”古时,来 屋 合 三 通,拟音liuk⊃,今变读成lu⊃【16】,“陆”的变化亦然,这是为什么呢?
据查《汉字古音手册》得知录合一,绿合三。
录 合一 → u 合乎变化的一般规律 绿 合三 → u 不合乎变化的一般规律
“绿”不合乎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原因是,受声旁“录”的变化影响的结果,由此推演:
绿 合三{u(鸭∼江、∼林好汉) y (∼色食品、红花∼叶 )其“绿”→lu的变化是受声旁 “录”的影响,绿→ly,其变化符合一般规律。
由之,我们理解绿春人把“绿”读成lu⊃,既合情又合理,外地人读之为ly⊃,虽不合情但也合理。
附表【17】
例 子
|
上 古
|
|
中 古
|
|||||
|
声部
|
韵部
|
声母
|
韵类
|
声调
|
等
|
呼
|
摄
|
蒙
|
明
|
东
|
明
|
东
|
平
|
一
|
合
|
通
|
目
|
明
|
屋
|
明
|
屋
|
入
|
三
|
合
|
通
|
绿
|
来
|
屋
|
来
|
烛
|
入
|
三
|
合
|
通
|
陆
|
来
|
觉
|
来
|
屋
|
入
|
三
|
合
|
通
|
村
|
清
|
文
|
清
|
魂
|
平
|
一
|
合
|
臻
|
村
|
昌
|
文
|
昌
|
淳
|
平
|
三
|
合
|
臻
|
注释:
【1】见红河州志办《红河州地方志?蒙自县志》,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2】【10】【1 4】参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8、51、170页。
【3】【4】【6】【7】【15】参见简启贤编《汉语音韵学教学资料》1998年,第3次修订本,第16、29、26页。
【5】【8】【12】【13】【16】《汉语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9、270、105、120页。
【11】见红河州志办《红河州地方志?绿春县志》,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17】见《汉语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120、242、243、269、270页。
原载:《学术探索》 2001年第3期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