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有130多位离退休职工,大多在颐养天年,享受美好的时光,但还有少部分人,退而不休,仍然在夕阳余晖中焕发出其人生价值光芒,郭大烈是其中值得介绍的一个。
他,2001年退休,与夫人黄琳娜一起,回乡创办东巴文化传习院,无私奉献,2005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
他,作为民族学会会长,继续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积极奔忙,2009年作为云南民族代表之一,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
他,作为纳西族学者,积极参与策划,组织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纳西学新视野”论坛和与之配套的大型展览,2009年9月受到国家民委和省政府表彰和奖励。
郭大烈于1980年考入刚刚组建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任民族学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学会会长,及丽江市各种机构顾问,《云南民族》总编等职。他在我院工作30年来,主要从事民族发展问题和纳西族历史文化研究,他主撰的《纳西族史》曾获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
退休后,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传承纳西东巴文化,创办东巴文化传习院
纳西母语和东巴文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但现在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郭大烈和黄琳娜放弃在昆明购房机遇,回乡建设农家院,开办文化传习院,10多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依托学校开展东巴文化教学传承,从小学开始,教学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东巴舞蹈,纳西音乐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一套成型配套教材,并出版发行,免费赠送给学生上万册,现在他教的学生,已考上云南民族大学东巴文化专业班,还有国外的学生。
2、推动面上学校开展普及教学。他除倾注大量心血在黄山小学和兴仁小学开展东巴文化试点教学外,还推动了面上传承。1999年、2003年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和2009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民学民族学会议期间,黄山小学生的东巴舞格外引人注目,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赞扬。
3、举办短期培训班和接待海内外民族文化学生、学者近千人,传习院通过多种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东巴文化学者们的研习场所。2010年9月丽江市古城区授予“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的铜牌,并举行了相应仪式。10月2日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到丽江考察时,专门拜访。
二、参与编撰大型图书《云南民族》和同名月刊
2009年7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昆明隆重召开,这是云南各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刘树生等前辈倡导下,有关方面支持下《云南民族》编委会经过近两年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编撰出大型综合性图书《云南民族》经济卷、文化卷,作为献给这次盛会的厚礼。
采访时,郭老师说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办一份反映全省少数民族各方面团结进步的期刊很有必要,《云南民族》作为一份图文并茂的月刊,其办刊宗旨是巩固和促进云南26个民族的大团结,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推动力,展示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平台,了解民族研究动态的窗口,弘扬民族精神的论坛,体现民族文化自觉的原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迅速传达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声音。2、全面反映云南民族发展的诉求。3、传递民族研究成果及信息。
作为《云南民族》总编的郭大烈出于的责任心,每期10万字都要认真审稿,至少看5遍,这一切都是无报酬的奉献,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让他乐在其中。现在已出13期。
三、继续从事研究,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他退休后,仍然笔耕不止,出版了《回眸云南民族学》、《郭大烈纳西学论集》、《纳西族法制史研究》,《纳西文化诵读本》等近10本书,更为可贵的是在《云南民族》上连续发表了《知恩感恩,回眸云南民族60年沧桑巨变》,《少数民族决不只是“文化符号”——评“淡化”民族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构建民族和谐文化的原则——再评“淡化民族论”》、《“身份意识”和“国家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因》等10多篇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香港《文汇报》,网站都有转载。
我们看到,郭大烈20余年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奉献,产生了较好影响。特别是2005年5月24日,他获第十一届“日本经济新闻社亚洲奖”,这是日本为表彰活跃在亚洲经济界、科学界和文化方面的杰出人物而专门设立的,我国科技、经济界曾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土壤专家赵国琪,遗传学专家杨焕明,四川彩虹集团总裁倪润峰等获过奖,而文化类,郭大烈则是头一个。
2002年云南民族学会被评为云南省社科联先进学会,2004年被评为优秀学会,200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社科集体,2003年他被选为省社科联第三届常务委员。同时也得到丽江各级领导的肯定。2009年丽江市委宣传部授予他宣传思想文化突出贡献奖。2010年4月黄琳娜也被丽江市古城区委宣传部授予同类奖项。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