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骑在马背上跟随马帮从家乡红河州红河县来到昆明,从此在这里上小学、中学、大学。1970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当过工人、宣传干事、大学教师。1980年从云南民族大学调入云南省社科院,正式开始了学术生涯。
在26年学术研究中,我始终行走在哈尼梯田上,并成为它不倦的歌者——我的所有成长和研究都发轫于它。
我的学术以文化人类学为主体,集注于母族哈尼族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兼及傣、彝、苗、佤等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田野作业的结果,掌握了上千万字第一手材料,发表了700万字学术成果,从资料到理论建构了哈尼族文化学、文学的学科体系。由此,被聘为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该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专家核心小组成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民族古籍丛书副主编、云南省哈尼族研究会副主席、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学术专著13部、编著7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80篇。参与重要科研项目11项,其中有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联合下达的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哈尼族文学史》(70万字,独立完成)、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哈尼族文化大观》(主编,撰写1/3)、云南省政府课题《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与普洱茶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调查研究》(课题组长)、红河州政府课题《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调研及实施》(专家组组长)、红河县政府课题《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申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课题组组长)。这些成果获中国国家图书奖2次、中国民族图书奖二等奖、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一、三等奖。受邀赴泰国清迈大学、泰国山地民族研究所、香港文史委员会、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佛光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作学术交流,2001年被推举为国际SHAC(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组织)核心小组成员。
学术的建树主要表现在:
1提出并论证哈尼族两向族源多元文化融合说。
2对哈尼族文学的系统研究。
3提出并论证史诗的二体分类学(英雄史诗与迁徙史诗并列)。
4关于泛图腾主义非是的研究。
5提出并论证云南省建立世界遗产申报战略。
6提出并推进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战略(此项已于2004年苏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正式受理为中国5个预备项目之一)。
7提出并推动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与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战略(此项已报省委常委审批)。
8提出并推动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申报世界遗产战略。
这些成果均受到国内外著名媒体的宣传报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云南日报》、英国广播电台(BBC)等。
治学理念:坐议立行,不尚空谈;学术报国,不务虚誉。
治学格言:以学术的精进丰沛生命的生长,复以生命的生长浸润学术的精进。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