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前辈们:
大家好!我是经济研究所的李岚,很感谢单位为我们新进人员特别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很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前辈们来听我们的演讲。
进入社科院还不到四个月,时间短暂,我还未深入涉足某个研究领域;还未在社科院做出任何业绩;甚至许多前辈都还不认识我,也许我在社科院这个集体中只留下淡淡的一笔。但四个月,已经足够给我深刻的工作体验和精神洗礼,这个集体已在我生命的轨迹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社科院之前,我心里一直在疑虑:社科院的工作是怎样开展的?而我又如何才能把我的所学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迈进了社科院。刚进入我们经济所时,看到书柜里使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著作,看到忙于写论文搞研究的前辈,我心里又在打鼓:不知道我能否在漫漫书海中找到我生命的灯塔;不知道我能否在百花齐放的学术领域找到一片让我开垦的土壤。但在与各位老师前辈同工作、同学习、同出差调研的日子里,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关心和教诲,使我逐步转变了观念,打消了疑虑,我庆幸自己的抉择,由此更坚定了我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四个月间,我先后两次随所里的前辈去出差,做了有关农村扶贫、农村贸易等工作的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考查、座谈交流等调研方法的应用加深了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对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深入了解使我的书本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同各位前辈老师的共同探讨和切磋拓展了我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同农民农村干部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我们同农民的感情,也对农村的经济、农民的生活有了真切的关注。特别是农民朋友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我们的期望,更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正如人事处王处长所说,进入社科院也就是进入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要担起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因为有了责任的分量,我的奋斗才有压力,更才有动力。
四个月间,我还在我们所的基地上工作了一段时间。这个基地的职能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田间学校。主要开展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新型农民的培训。看到一棵棵采用新技术嫁接而硕果累累的芒果树;看到采用新型栽培而长势旺盛的农作物;看到沼气的清洁循环利用;看到对农民的深入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它就是社科院服务性质的体现,也就是对“三农”最好的服务。我也意识到搞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大量涉猎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深入基层亲身实践。
通过去调研、去基地工作,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工作和我的愿望其实如出一辙,那就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钻研社会科学,服务社会。
近期院里为新进人员举行的初聘培训,也使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几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各自职能的介绍,梳理清了社科院的运作脉络,社科院在我脑海里渐渐明晰起来,在我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几个研讨会上,领导老师们的精彩演讲,精辟论述,独到见解,更是让我钦佩不已、仰慕不已。特别是,纳院长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对云南“智库”理念的阐述和规划,深深地震撼了并启迪了我,我看到了社科院的美好未来和光辉前景,以致我全身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四个月以来,我对单位由陌生,到认知,到喜爱。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了解了自己的责任,也更清楚了自己的差距。
作为新进人员,刚刚涉足社科研究,我在理论功底、学术修养和思想深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不足。我知道只有完善的理论储备才能构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只有广博的思想见地才能支撑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于是我要入社科研究的门,就必须广泛深入地涉猎知识、信息和科研方法,为今后漫长的科研道路,铺下坚实的地基。
作为青年——社科院未来的生力军。我们要把青年人的热忱,青年人的活力融入工作中,为社科院注入新鲜血液,使社科工作更加充满活力。正如任副院长所说,我们要把社科院这潭水搅动起来,保持它的活性,不要变成死水。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青年人可塑性强,接受事物快的特点,努力并快速地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尽快投入进去。虚心向各位老师前辈学习,认真接受各老师前辈的指导,努力把老师们的知识,才能学到手把自己也塑造成为像你们一样优秀的社科工作者。
最后,我会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作一名无愧于单位、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党和国家社会科学事业的工作者,为社科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责任编辑: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