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杜娟老师的名字,心里不禁浮现出一个美丽的词语:杜鹃花开。很美丽的名字,像很美丽的花,让人感到一种既平淡朴素,却又热烈欢乐的美。
初见杜娟老师,是在十四楼她整洁的办公室里,光影与暮色交织下的她,有着一种特别的端庄与平和。开始在所里工作的日子中,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杜老师接触,发现在杜老师的身上,兼有着学者的严谨认真、执着坚定,也同时有着女性特有的亲切细腻和善解人意。这个冬日温暖的上午,有幸能够更加深入的采访杜老师,了解了更多她的学术经历、人生思考,让我得到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感悟。许许多多的哲理和感想,我想,也许可以用这几个词语来概括吧:执着、淡泊、沉淀和责任。
执着
初入社科院的我们,也可以说是初次接触真正的科研工作,心里的困惑和忐忑不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向杜老师请教,作为一个刚刚开始自己学术生涯的年轻人,应当怎样开始自己研究和学习的道路。杜老师这样告诉我,做研究,其实和做人一样,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些什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诱惑,有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新鲜东西,我们不能都想要,不能贪心。要能在这些丰富的东西中找到自己内心中真正的想要的那一样,然后,无论我们其间走过多少岔口,有多少选择的机会,接触多少新鲜事物,最终,我们都能走回到原来的那条道路上。并且坚定的走下去。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好研究,做出一点自己的东西。
这种精神,有的人称此为固执,但我更多的认为,这是一种执着,这是一份对社会科学、对整个研究事业的执着和坚定。我们对自己许下一个诺言,对学术忠诚,对内心坚定,甘愿放弃许多,只为了这一句诺言,这一份责任。
杜老师的学术生涯,也在静静的诠释着她的承诺:杜娟老师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跟随江应梁先生学习西南民族史。两年后,杜老师面对着一个选择,是否继续读博。那是1987年,“下海”经商的风气在中国社会上渐渐风行,而整个社会对于读书治学的推崇逐渐在冷却。这个时候,杜老师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小径——继续读博。在读博两三个月之后,江应梁先生去世了,杜老师便转到李埏先生门下继续学习唐宋经济史专业,最后以唐代云南的封建化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毕业。毕业后,杜老师来到了社会科学院,从此,直到今天,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的辛劳和汗水,都奉献给了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淡泊
社会科学院,是云南省的最高学术机构,对于每一个莘莘学子来说,它是知识的殿堂,圣神肃穆。只是,这里或多或少,也同时代表着一种清苦、一种艰辛。一种精神上的极大丰富和物质上的相对简朴。我们,刚刚自立的年轻人,也刚刚开始品尝到生活的压力,难免在偶尔的时候有些怨言。而杜老师的开导,却让我们的心逐渐豁然,逐渐开朗。
杜老师这样对我们说:“既然选择了做学问,多少是要远离一些物质的,对物质的要求,不能太高。太入世的人,是不能做好学问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把精神世界作为他们最至高的信仰,为此,他们能够忍受物质上的简单朴素,能够接受一种更为单纯、更为清贫的生活方式。杜老师举了许多知名学者的例子,为的是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把整个心奉献给学术研究的时候,他的眼里便很自然的看不到很多物质。这些人,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粗茶淡饭、穿着朴素,我们认为他们很清贫,而当我们看到他们精彩绝伦的著作、严谨的分析时,我们便会深切的感觉到他们是这样的富裕,我们便会由衷的感到,他们,心中所拥有的,才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在杜老师的学术经历中,也在每一位社科院老师们的学术经历中,能证明这一道理的例子不胜枚举。有这样多的研究,既不能够得到金钱的回报,也不能够得到地位权力,但是,还有这样多的学者们,孜孜不倦,艰辛执着的努力着,终其一生为了学术而奋斗…
于是,我知道了,杜老师,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是最富有的人们,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和丰富!
沉淀
杜娟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看似是平静而波澜不惊,却让我不禁的反复回味思量。
在毕业分配到社科院民族学工作后没有多久,郭大烈所长便派杜老师去丽江,做一个项目,工业合作社的历史。于是,杜老师就去了丽江县委经济委员会,一面下乡锻炼,一面做工业合作社那个项目,在丽江了整整的一年。杜老师告诉我,她觉得那一年,对她的帮助和改变特别的大的。那时工作不多,于是她每天都在档案馆里面查资料,把那些三十年代的档案从厚厚的灰尘中都整理出来、抄好。在县轻工局的档案室里,把所有的档案都看了一遍。后来,工业合作社这个项目做了中国和加拿大的合作项目,叫做“丽江工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演变”项目。社科院当时的领导不断的下丽江做调查,加拿大方面的学者也不断的去丽江调查,之后便在丽江成立了合作社。在这个项目中,杜老师便担任了联络人的角色,在丽江和昆明间来回沟通联络。这项工作,一做便是五年。
在这五年中,参与性的理念开始进入中国。在1993年底,杜老师、郭老师和杨福泉老师便一起参加了一个参与性研究的培训班。此时,整个的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参加了加拿大和台湾学者进行的快速农村评估的学习之后,杜老师便开始在丽江的调查中使用问卷调查。之后,这四个玉龙雪山的调查便被出版成书,至今还有许多人在引用。
到了1998年,经过一段时间休整之后的杜老师又重新进入到发展界中开始进行研究工作,这时,杜老师便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整个学术研究和工作。1998年后,社科院成立了一个妇女发展小组,杜老师当了一年的协调人,那一年让杜老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都变得更好。之后,杜老师便一直做着社会性别的研究,妇女口述史等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经历的背后,让我更加清晰的明了了杜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每一个观点的形成,都是要在很多很多的积淀前提之下形成的。”
任何一个研究的探索成功,任何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其实,都建立在无数个枯燥乏味的翻查资料,孜孜不倦的不断学习基础之上的,都要建立在艰苦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年轻的心,自然有许多急躁,许多不甘寂寞。然而,只有不断的沉淀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不断的吸取知识和素材,才能够在有一天,真正的厚积而薄发,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责任
1998年之后,杜娟老师开始担任民族学所的副所长。她觉得,在担任所长之后,工作开始有了许多的不一样。即使不能够像从前一样自由的进行自己所喜欢的研究工作,杜老师也认为,在其位而谋其政。责任,应该使其更多的考虑整个所的发展和前景。于是,杜老师便与王清华所长一起设计了做民族志的项目,所里的每位研究人员都可以进行民族调查,进行写作,出版,每年推出一两本民族志。
在当了六年的副所长之后,院里将杜老师调往历史所担任所长。在历史所的日子里,杜老师依然每天认真做着所里各种各样琐碎的工作,全心全意的考虑着历史所的发展、教导着所里的年青人、努力让历史学科有更好的发展。虽然放弃了许多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兴趣,杜老师依然用一颗执着而细腻的心,实践自己的责任。
(责任编辑:沈宗涛)